眾生都在受苦,眾生都不快樂,這是真的嗎?

時間 2021-05-10 15:37:09

1樓:涼薄之人

我猜啊會不會有一種修到不退轉的天人或者說神仙他們逍遙自在不執著不造業。神通廣大卻遵守大道法則。會不會道家的終極目標是這個或者更高呢

2樓:吃俺老王一棒

不敢再與人言苦,苦之者,無也!與人言之苦,則道「眾生皆苦,只你一人耶?現世光明,努力豈會不如人意!

汝且好逸惡勞,作那憊懶蛆蟲罷!」不論此人如何。富人亦是苦,愁那億萬家產後繼乏人,愁小五小六不肯作妓,愁享樂不可永久,愁馭人乏術,愁剝削乏人。

中產亦是苦,苦不如富人灑脫,苦「幸福」不足,苦一人獨臥不溫暖。只有窮人不苦,日日攻讀夜工作,晚睡早起閒時多,生活很充實。晨星寥寥靚如煙,正午Sunny媚如瞼。

滿面紅光幸福淚,常常橋樓河湖邊,無繩去綁緊跳。

3樓:護法居士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白佛言。

世尊。所謂眾生者。云何名為眾生。

佛告羅陀。

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佛告羅陀。

我說於色境界。當散壞消滅。

於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

斷除愛慾。愛盡則苦盡

苦盡者我說作苦邊。

譬如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聚土。作城郭宅舍。

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

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

守護言我城郭。我舍宅。若於彼土聚。

愛盡欲盡念盡渴盡。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

如是羅陀。於色散壞消滅愛盡。愛盡故苦盡。苦盡故我說作苦邊。

4樓:王嶸賓

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苦;和比自己慘的人比,不苦苦都是對比出來的,不比就沒有苦。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一比就覺得自己醜,好憂傷,苦啊想要不苦,要麼不比,要麼。。。

5樓:「已登出」

而,比丘們!什麼是無明?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不知導向苦滅道跡,比丘們!這被稱為無明。 ——相應部因緣相應解析經

現觀四聖諦,會發現貪愛是苦公升起的原因,這是可觀察範圍內絕對成立的結論,沒有例外。甚至可以精確的說,貪愛等於苦。

從貪愛的角度講,生命就是各種貪愛的集合體,貪愛從六識不停的集起消散。比如你看到一輛大積架,瞬間被精緻優雅而又不失粗獷的流線型設計所吸引,於是從眼識產生了貪愛;在這貪愛產生的一刻,痛苦隨即而來,痛苦的程度與貪愛的程度正相關;當這貪愛被滿足,比如你攢了一些錢,把這輛大積架買回家,痛苦就隨著貪愛的消失而消失。或者,你決定不給貪愛任何公升起的機緣,比如從此以後杜絕接觸任何關於大積架的訊息,你會發現只要不去想就不會有貪愛,自然也就不會有痛苦;不過一旦有了機緣,大積架再次出現在六識中,貪愛又再次集起,苦也再次集起。

比丘們!什麼是苦聖諦呢?生是苦,老也是苦,死也是苦,愁、悲、苦、憂、絕望也是苦,與不愛的結合是苦,與所愛的別離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總括之,五取蘊是苦。——長部大念處經

從種種苦的本質上看,所有苦其實都是不同狀態的貪愛的例項;其實一般人所謂的快樂,也是不同狀態的貪愛的例項。所以如果貪愛消散,種種苦以及這苦引發的所有情緒就如同被砍掉樹根的樹一樣;而如果貪愛不被集起,那麼種種苦以及這苦引發的所有情緒就如同空中樓閣一樣壓根不會存在。

佛陀把一切有情生命分為三類: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根據佛陀的觀察,並不存在永恆的色身以及意識形態,而且對於無色界的生命而言,再長時間的壽命最終都免不了定力渙散而重新投胎。

你可以形象的理解下這個過程:如果把一大劫看作是一天,早上你還是人,到了晚上你會發現你死亡後的屍骨堆成了山,其中有男人、女人、大屌萌妹、小兔子、小野豬、小蟑螂、小臭蟲、小餓鬼、小夜叉、小天人、小阿修羅……而你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失憶的。這還僅僅是一天時間,而以後的日子永遠會是這樣,沒有盡頭。

這,就是無常之苦,生死之苦,也是終極之苦,無解之苦,是純大苦聚集。

6樓:淺井江

我想說的是,凡是大智慧型,是真理,諸教皆通。

很多人沒把壞苦解釋到點子上,何為壞苦,事物有兩面性,物極必反,在這一點上和道家哲學一致。

譬如吃,大快朵頤,是為快樂,吃撐了難受,是為苦。也就是說,吃要適度,不適度,就會由樂轉變為苦。

譬如權,居高臨下,發號施令,威風凜凜,是為樂;一朝亢龍有悔,便成了苦。

再譬如愛,談情說愛使人愉悅,但囿於情愛便是苦。人不可無情,亦不可濫情。所以對於感情須拿得起放得下才能享受其甘甜。

以上,就是我要補充解釋的,中國傳統文化儒道釋互通,於佛,是為「壞苦」;於道,是為「物極必反」。所以佛曰放下,道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趨利避害,早日超脫是也。

7樓:

先說結論,自然是真的。

因為快樂本身是消極的概念。通過考察快樂這一概念,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痛苦的消除。

同理,痛苦才是積極的概念。因為消除痛苦的過程就是獲得快樂,在這個過程當中人的力量得到展現。

因而當你處於痛苦的時候,你才是積極的,當你是快樂的時候你就是消極的。

這是我要說的第一句話。千萬別跟我說這是辯證法什麼的,你只需要仔細考察一下就可以發現這個問題所在。

對於眾生而言,快樂的含義無非是各種滿足,而滿足是剎那的,是短暫的,所以導致快樂也是短暫的,而痛苦卻不是,痛苦是不滿足,不滿足是持續的。這是生而為人的力量源泉

因此說,眾生都在受苦,這確實是真的。我相信沒人可以否認這點。

但是如果你認識到原來痛苦才是真正積極的概念,也就是當你處於痛苦之中的時候,你意識到你是在逐漸的獲取快樂,在向快樂進發,那麼你自然就把痛苦消除掉了,反而是真正達到快樂的狀態的時候,你反而會感覺到空虛,痛苦,因為快樂正在消逝痛苦逐漸顯現。

事實上大多數有素質的人,都能意識到這點,因此很多人都說過程很重要,雖然當時很苦,但是現在覺得那才是最快樂時光云云。

這個道理就這麼簡單。

再引申一點。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快樂總是單一的,而痛苦則五花八門。在表情上我們都能發現這點,快樂就只是笑,而痛苦則有各種各樣的表情,悲傷,沮喪,哀愁,無奈等等。

追求乙個女孩子,最快樂的瞬間,就是生命大和諧的第乙個晚上,之後雖然可以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持,但不妨理解為逐漸的衰減,無非快慢之分罷了。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原理是什麼呢?這不是很奇怪嗎?

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乙個因果律主宰的世界。而因果律有個特點:就是必然性。有因必有果。這也是自然科學的根基,如果不是因果律這種精確的必然性,自然科學無法成立。

那麼既然因果律具備必然性,也就導致了因果律具備了某種同一性,即因果一體,這種一體導致了因果律的實體化。

媽呀,這句話怎麼理解,真繞。

舉個例子:你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然後考上了清華大學拿到了畢業證,畢業後被一家知名公司錄取了。

那麼為什麼你拿到了畢業證呢?自然是經過了十年的寒窗苦讀最終考上了清華。那你為什麼被知名公司錄取了呢?

是因為清華的畢業證嗎?還是因為你經過了十年的寒窗苦讀,這個過程證明了你的素質,證書是你全部素質的集合。

在這個因果鎖鏈中,十年寒窗是原因,清華證書是結果,清華證書本該又作為原因,導致你獲得知名公司offer這個結果,可是你仔細一考察發現證書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還是十年寒窗。

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清華證書就是因果的實體化,因為它連線了原因和結果,作為原因和結果的同一性而存在,這一存在的本質就是你的十年寒窗。

所以這一刻,由於因果律的必然性,導致證書成為了因果實體。這個實體的全部本質就是你的十年寒窗,因此它作為十年寒窗的結果的同時,也在後續的一系列導致的結果的過程中充當代表十年寒窗的這一根本原因的原因。

因果的實體化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存在,在時間中表現為數字,在空間中表現為位置,在自然界中表現為物質,在人生中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快樂,在思想中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結論概念,在愛情中表現為生命大和諧的那一刻或者說稱為男女朋友的那一刻,在歷史中表現為各種各樣的事件。

從這個角度來講,快樂作為因果律的一種實體化表現,也就是說它是原因與結果的集合。這種集合必然是短暫的,是剎那間的存在,這種存在的本質是一系列的原因,你如果知道馬克思,也可以理解為質變,量變導致的質變,而質變必然是短暫的,而且是確定的,因為質變過後就會產生新一輪的量變,直到下乙個質變。

因此快樂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因為它是確定的東西。痛苦則不是。

以上我就粗略解釋了為什麼說快樂具備這樣獨特的性質。

總結一下:

1.快樂是乙個消極的概念,人之力量所在,就在於消除痛苦活的快樂的過程,認識到這一點,你就與眾生不同了,因為展現力量的過程可以視之為獲取快樂的過程,學會享受這一過程顯然是人生的必修課。

2.快樂是因果律的實體化,實體化是因果律的必然性導致的,即原因與結果相同。因為這種同一性的存在,實體化成為可能,但是也規定了快樂必然是短暫的,當然也是確定的。

所以快樂都是相同的,痛苦則各不相同。

最後多說一句,佛講,剎那即永恆。道理就在這裡,因為從這個世界來講,剎那就是因果的實體化,剎那作為因果之代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切,這自然永恆了。

8樓:蘇123456

史鐵生說過,我常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你說呢?是如果佛法能得極樂,人間早就沒人了。

是苦,也樂,看你怎麼看吧。

我乙個朋友說的,若心外無物,則既無天堂也無地獄。妙極。

9樓:

你想多了,大家都很快樂,痛苦的人只是你自己而已。

放棄佛教

放棄上帝

放棄真主

然後投身科學的懷抱

掌握控制世界的力量

讓世界在你的權柄下舞蹈

你也能快樂起來!

10樓:演勝

並不是說眾生都不快樂,而是我們快樂短暫,又會伴隨著煩惱,病苦等

「《大般涅槃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這是說明世間萬物無一得以常住不壞,凡生者必滅,因此,唯有超脫此生、滅的世界,才可達到寂靜的境域。也就是說,一切有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所以無常、無我,所以能實現涅槃,這就是「三法印」的思想根據,也是佛教的根本教義。

無常即苦。

世間無常故苦。順遂變成困逆固然是無常,禍厄轉為幸福也是無常。因此,無常不是消極的,無常說明:

好的會變壞,壞的也能轉好。例如:貧窮的人,只要努力工作、經營,也有致富的可能;人事不和諧,只要肯與人為善,廣結善緣,自能贏得友誼;做事遇到挫折,只要能夠愈挫愈勇,逆境終將突破。

無常對人生具有積極的激勵意義,因為世事無常,才能使我們脫離不滿的現狀;因為世事無常,所以得以體會法性的真實平等;因為世事無常,所以不會為神權邪說所迷惑。尤其,修學佛法的人因為有「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無常觀,所以容易生起出離心,精進不懈,進趣佛道。

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異滅、世界的成住壞空等,莫不是由剎那剎那的漸變,累積成一期的突變。因此,世間一切現象,乃至萬事萬物,可以說都只是時間性的存在而已。因為不論精神、物質,凡一切現象無一不剎那生滅變化,而且是不斷的變化,因此無常是世間實相,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據說佛陀涅盤時,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的靈魂從天下降,在棺木前涕淚悲泣。佛祖為盡最後孝道,自棺中而起為母留下五句偈語: 世間空苦,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世界空苦無常,是因為眾生被生與死的法則所束縛.

如果生與死的法則沒有了,從而進入佛家所說的無生無滅、本性自在的寂滅涅盤這裡樂應該是讓他母親不要為他的涅盤感到悲哀涅盤狀態是無生無滅的即是永恆又是剎那,並沒有所謂的『樂』,而是大自在的圓滿狀態。

《別譯雜阿含經》也有。

爾時佛告諸比丘。諸行無常。迅速不停。無可恃怙是敗壞法。應當速離趣解脫道。

釋提桓因復說偈言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乃名涅盤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有住時不可保信。是懷敗法。以是義故。汝諸比丘。於諸行所應知止足生厭惡想。離於愛慾而求解脫。

是佛世尊入涅盤後人壽轉減。以是義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有住時不可保信。是壞敗法。

比丘當知。彼佛世尊入涅盤後人民轉減。於時山相於今已滅人民死盡。

是故比丘。諸行無常是變易法。不可恃怙會歸磨滅。

汝等應當於諸行所宜知止足生厭惡想。離於愛慾而求解脫。

彼佛世尊入般涅盤人命轉減。以是義故。諸行無常是變易法。無有住時。不可恃怙。會歸磨滅。是故宜應於諸行所生於止足厭惡之想。離於愛慾而求解脫。

復告比丘。此山名字並及中國人。不久亦當悉皆滅盡。

我亦不久當入涅盤。以是義故。諸行無常。

是變易法。無有住時不可恃怙。會歸磨滅。

是故比丘。宜應至心於諸行所生止足想厭惡之心。離於愛慾而求解脫。

以是義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佛說我們眾生都在輪迴中受苦,因愚痴妄想、分別執著而生無明,造種種業。

如同佛陀開悟後,便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型德相,但因煩惱執著而不能證得」。

無明即無知,無知即妄動。

為什麼我每天都不快樂?

水冰月 從別的答案進來的,就是你要你男朋友給你花錢那個。然後看了你所有的提問,感覺你好壓抑啊 整個就是乙個負能量發射源。會不會是心理問題?要不要找個心理醫生傾訴一下,應該會好一點 因為你接收到的負面資訊太多了。就像我大概一年前的時候看知乎,給我推送的永遠都是我厭惡的內容,偏偏我還要點進去看,越看越推...

有理想的人都不快樂嗎?

酷炫小太陽 我覺得這取決於你對理想的定義,我覺得理想應該是你會對這個目標有強烈的實現願望並且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激情作支撐,實現理想會感到幸福和快樂,讓你不快樂的不應該算作理想吧,我就是乙個有教師夢的專科生,高考成績差,不被親友看好,但是我熱愛教師行業,我在畢業當年就考上了編制,開心的不得了,現在已經...

如果自己都不快樂,還能給別人快樂嗎?

不可以,至少我做不到。這兩天心情不好,就在剛才,我和幾位朋友在聊天,我離開後他們聊得更開心,因為即使我努力的在快樂的聊天,但是我做不到,即使我笑,我的負面情緒他們也會感覺到。 嘉木 那不一定哦,不快樂是自己的,壓在心底的情緒,只有乙個人了才會爆發,平常你就是周圍人的開心果,是逗比,今天也要做乙個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