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amd能膠水做到8die,intel最多膠水2die

時間 2021-05-05 18:45:30

1樓:yrrehc

技術人家都講了,我就講點通俗的,AMD一開始就想好了要用多die去降低成本,整個設計就是以此為出發點的,人家玩的那是樂高,拼就完事了。intel這邊呢,一開始讓他做膠水雙核是拒絕的,但是又不能被AMD壓著打,想了想還是默默地把502掏了出來。

2樓:enao Mi

可以,但沒必要(手動滑稽)

英特爾表示自己財大氣粗,手指縫漏點出來就夠隔壁一年吃的,不就是多流幾次片嘛,土財主自家還有廠子,不差錢也不愁賣

說到底還是AMD沒錢才這樣做的

不說了,AMD!YES!

3900X真香!

3樓:nymbian

還記得這張流傳甚廣的圖嗎?

只要一談到膠水必須有這張圖的位置。

這張圖的故事是

時任AMD首席銷售與市場營銷運營官亨利·理查德將AMD的四核K10處理器和乙隻被剝掉外殼的Intel四核處理器擺在了一起,

直言Intel的Kentsfield單純是把兩個雙核用膠水黏在一起。

表面看來AMD贏了真假四核之爭,然而諷刺的是AMD的真四核K10處理器後來被發現有TLB缺陷,被core2quad吊打。

對於吃瓜消費者來說,膠水不膠水的關係不大,好用才能真香。

4樓:小白

這是做晶元設計時偏重的點不同導致的。

amd是為了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達到一定的效能,所以,ryzen就是為了這個目標服務的,設計乙個多核心晶元,桌面級ryzen是一到兩塊、tr平台2-4塊、epyc平台4-8塊,核心間通過匯流排相連。好處就是成本相對低啊,良率好控制啊,amd單個的ccx面積200出頭,同乙個晶圓可以出更多的晶元,面積小良率也容易上去;弊端就是膠水多核心晶元間通訊延遲大,在特定場景的效能不如intel。

而intel就是追求效能,至強平台鉑金系列有56核心112執行緒的cpu,是2個28核心晶元,單晶元面積超過600,是amd的3倍了,這麼大的面積導致了良品率很難控制,同時成本也很高。為什麼intel的10nm遲遲出不來,就是良率搞不定啊,要做這麼大的晶元良率控制難度很大。但是好處也很明顯,延遲小,效能好

5樓:木頭龍

這是乙個"何不食肉糜"的問題

是因為AMD做不出(或者說基於成本不願意做)單個N核心(N>8)的Die,單個Die是由兩個CCX組成的Zeppelin模組,12nm製程單個Die面積 ,為了堆核心只能用膠水把4個Die封裝在一起。

Intel是乙個Die就28核心,14nm製程的CSL(Cascade Lake)架構單個Die面積就 ,Xeon 9282的膠水雙核已經夠大了。

打個比方,AMD是8間筒子樓打通,人家Intel是兩棟聯排別墅打通……

帶來的結果就是Zen+架構裡不同CCX之間的核心,LLC(Last Level Cache,末級快取)無法共享使用,互聯只能靠Infinity Fabric,頻寬不到47GB/s(使用DDR4-2933),IF上面還掛著記憶體控制器、IO Hub,不同的Zeppelin模組互聯也全靠IF。

Intel是Die內各核心、記憶體控制器、PCI-E控制器、UPI控制器全部在Mesh匯流排上,Mesh匯流排不清楚,但Mesh前身的RingBus頻寬是96GB/s(Ring頻率3GHz),20核的Xeon V4是兩個Ring。按照新聞稿的說法,Mesh匯流排不管是延遲還是頻寬都比RingBus有大幅提公升。

膠水為什麼能粘住東西?

子尃 這學期正好有膠黏劑這門課,關於膠接理論,有許多種說法,主要的有 機械理論 吸附理論 擴散理論 靜電理論 化學鍵理論 誒 這麼多聽著都亂亂噠,不慌,一種一種看看吧 1.機械理論 膠黏劑滲入被粘物的凹陷處 縫隙空隙內,固化產生錨合 鉤合 楔合等作用,使被粘物膠接在一起。這種理論不能解釋非多孔性材料...

英特爾的 14nm 晶元為什麼能和 AMD 的 7nm 晶元效能一較高下,是因為 AMD 不行嗎?

我就是瑞瑞 首先,intel和AMD都有大招留著那,這種高科技產業,技術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各家都留了後手,比如說AMD單核四執行緒之類的,你以為都把科技上來一下子都放出來啊。不存在的,這東西都是此消彼長的,不會過度透支的。 橋下的流水 主頻上amd 7nm才出到第一代主頻低一點些也是正常intel的...

IG為什麼S8能拿世界冠軍

白雪和鞅 S賽一大特色,AD必然陽痿,必然中上版本,莫不如是,別跟我提S7,畸形版本,S8MSI才是AD版本,我看夏季賽決賽就覺得RNG打的賊奇怪,覺得季後賽要涼,S8的成績出乎意料也算是意料之中吧,打之前就很看好IG,很適合S賽版本,所以S9我對IG持樂觀態度,除非rookie加速衰老。挺神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