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時東南亞都是印度化而非漢化?

時間 2021-05-09 12:54:32

1樓:Ricky Lam

1,地理條件(氣候、地形相近)

2,除安南外大多數地區和中國陸上交通不便

3,信仰更南亞化的上座部佛教或者婆羅門教等4,華人儘管比較多但佔總體比例低

5,歷史上大越(安南)對中原王朝的阻擋作用6,回教傳入後的馬來群島和馬來半島類似於南亞西北部,被波斯化、阿拉伯化(君主稱號都是素檀、沙阿這種)

2樓:bcoz

我在東南亞生活多年,雖然沒有研究過古時東南亞是不是印度的影響最顯著,但如果只比較中印文化(不算佛教文化),我感覺中華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大於印度。東南亞的華裔也遠遠多於印度裔。事實上,東南亞是海外華人最多的地區。

如果看近幾百年來,其實中國和印度對東南亞的影響遠不及西方文化和伊斯蘭文化。歐美國家對很多東南亞國家殖民數百年。東南亞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金融,國防體系等等都是建立在西方體系之上。

其次就是伊斯蘭文化對當地的宗教,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等的廣泛影響。東南亞穆斯林人口近3億。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所以,比較東南亞是印度化還是漢化聽起來視野不夠寬闊。

3樓:曹勉

決定性因素是緯度影響,同緯度擴張效率要遠遠勝過跨緯度擴張。同屬季風海洋的文明形態基層架構有一定的同質性,可嫁接操作一步到位。

當然,還有乙個比較容易忽視的點,中中國人眼裡的印度是費拉不堪的政治實體,而這個政治實體實際上是英印帝國的延續,與其說現代印度是古印度的後代,還不如說是英國的後代,中中國人對印度的不適應也主要源於印度這種政治基因的縫合屬性。

然而古印度實際上是乙個無法忽略的強大文明,古印度從吠陀時代開始,就源源不斷向周邊輸出一種強勢的世界觀和哲學形態,無論是早期的婆羅門教,中期的佛教,還是晚期婆羅門沙門合流的印度教,都是一種基於吠陀哲學的宗教架構,包含了豐富的世界觀和屬靈傳統,由吠陀文化孕育的佛教是世界上第一支能打的體系化宗教,背後有繁雜的價值取向禮儀規範真理信仰,很快就征服了周邊文明,一路傳播到中國,只要看一下南北朝關於佛教的議論,有攻訐有辯護,你會發現強勢如華夏文明,在佛教信仰面前戰鬥力基本為零,與希臘文化遇到猶太信仰時狀況簡直一模一樣,儘管後世道教模仿佛教體系和組織興起,儒家多番嘗試馴服佛教,甚至政治力量三武一宗滅佛,都無法撼動佛教在中國信仰領域的統治地位,甚至進一步結合華夏文明向外輸出。

作為東南亞島國,無論是生產力組織力還是文化都無法與大陸強權相提並論,一方面要抵抗大陸文化的強勢入侵,一方面也要發展自己的國家形態,這時候最優解就是主動引進印度婆羅門或佛教僧侶階層,協助構建國家體系,同質化的基層架構和相對便利的季風洋流運輸,都決定了東南亞國家不可能先接受華夏文明然後再去從印度吸引宗教信仰,一步到位從印度主動複製從宗教到法律到習俗的同一套體系,是最實惠的。

所謂的印度化,應該叫做西學東漸,只不過由於缺乏華夏文明這樣乙個精神核心,所以看起來像是印度的複製品。

4樓:

因為中華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強調的是乙個講究社會秩序的集權制的文化。所以接受中華文化的東亞諸國,大體上都能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即具有一定現代意義上的所謂國家。

而印度文化,不要說印度大陸在英中國人到來前,沒有真正集成為乙個「國家」了,就連原先的大大小小諸土邦國,雖然名義上叫「國家」,但實際上從上到下都是廣泛的羈縻制度,國家權力分散、稀釋,一坨坨勉強黏合起來的存在體,所以幾千年來,隨便哪個異族入侵,都是一碰就像珠子樣的散開。這不像中國,誠然,中國也被異族入侵占領過,但在幾千年來不斷遭受異族一波波衝擊下,偶然出現的特例。中國的國家組織力量夠大,能有效承受異族一波波的衝擊力,除非自己內部結構出現問題,有了裂縫乃至坍塌,才有異族偶然衝擊成功的情形。

所以由之產生的印度文化,發展出更具適應性也最能被社會各階層接受的宗教乃至相應文化,它的意識形態,非常適合和印度社會性質接近的東南亞。東南亞當然也出現過高棉王國這樣強大的王國,但基本上沒能進化出像東亞那樣整合程度達到現代國家意味那樣的標準。唯一的就是越南,但越南恰好就是接受中華文化的地區,因為千百年來遷入的中國移民,以及較長時間接受中國的統治,越南的社會基礎有能力構建出乙個組織較為嚴密的國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集權化。

這樣的社會基礎,必然會選擇採用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即更容易漢化。所謂漢化或者印度化,是需要你在政治上接受對方的制度或者制度思想,你的文化才會趨近於和對方同化。就比如現代中國,基本上西化了。

是因為我們很大程度上採用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或思想(不要以為社會主義制度和歐美的制度真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其實大同小異而已,表面上的區別,只是在施行手段上不同而已)。

日本當初如果是位於東南亞或者沒有中國做遮蔽,以其當初的社會基礎,其實很容易印度化的。即便它當初接受中國文化沒多久,馬上面臨純正的印度文化輸入(之所以說「純正」,因為日本即便接受了佛教,也是中國化的佛教,也算是「中國產物」),中國文化大概率競爭不過印度文化,就像我們在XZ看到的那樣。因為印度文化的社會准入門檻很低,普適性特別強,尤其對自身文明程度及社會整合程度低的地區,有魔鬼般的吸引力。

日本應該感謝的是有中國的遮蔽,讓它在當時除了接受中國文化,沒有其他的同等文明形態的文化即印度文化的競爭性輸入,隨著時間,足夠讓它鞏固吸收,這才成為中華文化的勢力區域,奠定其可資成為強國的基礎。不然,日本就是另乙個東南亞國家,鼎盛期和那種高棉王國、緬甸王國等武力稍稍充沛過一陣子的國家乙個等級。

印度文化當然有其優秀之處。但對乙個國家的建構而言,是有毒的存在。偏偏它的准入門檻低,普適性特別強,對文明落後地區,相比中華文化,有致命的吸引力。

它犧牲了某些可資成長壯大的文化基因,換來的是短時的文明競爭力。然而你一旦接受它,你就廢了,就像東南亞國家,就像曾經的XZ。中華文化接受起來很不容易,但你一旦接受,定型,你作為國家就會產生成長、茁壯的基因。

即便你將來拋棄中華文化,接受西化,但你的體質更容易吸收成長。所以我們看現代已然西化的中日韓,比接觸西化比我們更早的印度和東南亞,成長得更快。甚至包括最近的越南,也比東南亞鄰居更有前景。

因為即便已經西化,但之前得中華文化塑造出的先天體質擺在那裡

5樓:紅塵鍊心

總體來說,擴張還是不擴張都是因為利益。

中國並不重視商業所以勢力擴張並無多少利益可以獲取,而且中國商品因為有阿拉伯這個二道販子買到歐洲所以安土重遷的中中國人樂的坐在家門口跟胡商做生意。

而不管阿拉伯國家溝通亞歐的商業帝國模式,還是西方後來的大殖民模式,都是以擴張為獲取利益的最快最好的方式。也因此,西方和阿拉伯人才有擴張影響力的動力。

而傳教,就是最好的擴張方式。

所以東南亞其實並不是印度化,說是伊斯蘭化更貼切。因為阿拉伯人聯通歐亞,所以他們最重視商業,這也導致乙個時期包括歐洲和中亞在內都被伊斯蘭化。東南亞也是乙個比較早被伊斯蘭化的地區。

甚至印度也並不是印度教一統天下,伊斯蘭的勢力也不容小覷。

而中國沒有奴隸制,不會掠奪,也不懂得殺戮,並且中國重農抑商,商業不被重視,也就不能通過擴張影響力來獲取巨大利益。這就注定了,中國沒動力翻山越嶺跨洋過海去傳播影響力。

而且中國的文化是把異族當做蠻夷,但蠻夷仍然是人,而中國崇尚的征服蠻夷的辦法只能是教化。這。。。哪比得上奴役和殺戮來的直接快捷?

而且中國文化的教化要的是巨量的投入。而西方的掠奪是巨量的產出啊。這一進一出之間,中國當然沒辦法無線擴張了。

而印度的種姓制度和阿拉伯的重商主義,以及西方的海上殖民,都可以給本國帶來巨大的利益。比如阿拉伯販賣黑奴的歷史比西方要長,但是西方是近似於工業化的把幾乎非洲一半的人口賣到世界各地的歐洲殖民地,這規模又不是阿拉伯國家能想象的。而這樣的文化當然有動力去持續輸出影響力。

6樓:銀河先知

氣候和地理相似,所謂文化就是為了適應自然而產生的一種社會組織方式,氣候和地理相似的地區文化也相似,文化轉移面臨的阻礙也小。

7樓:抖m蛇精病

不看地理都是耍流氓

中國底只有這幾個地方漢文化多,其餘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範圍

中國文化範圍和印度文化範圍以喜馬拉雅山脈劃分

在此之前,其實這裡還有幾個文化,高棉、吳哥、暹羅

中國真正得到當今越南的土地也不過是

為什麼整個現代越南都親中文化,這要感謝越南老弟給力把本是高棉的土地給吞了一半

如果不是歷代中國控制四川好,其實那路也不容易傳遞漢文化

路不好走,等於不好打仗,不好打仗就不能強硬讓乙個國家像北韓一樣萬事皆與上國一樣,

你別看中國沒有在日本戰場上按這摩擦,只要中國的戰鬥力強悍的秘訣通過北韓傳過去,並且打贏了,基本上就是精神殖民了

你所謂的印度化,我覺得你更湊向說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因為印度是多信仰的國家

紅色是現代佛教國家,藍色是現代伊斯蘭國家

綠色=本土宗教/大理

曾經蒙古也是一半薩滿,一半伊斯蘭

這些被圈住的地方,因為地理、歷史緣故,都與中國文化流動的並不多,相反印度就較為方便一些,中東那邊伊斯蘭勢力強大,一度有機會,侵略完印度,就侵略到中國這裡來!

中國也是這樣走來的。

有句話說的很好,文明就是侵略,就是野蠻的戰爭

中國也是乙個以龍為圖騰的部落,經歷大小戰爭,才定出來的

8樓:「已登出」

從三個方面看:

人種,東南亞人種來自東亞,包括馬來印尼菲律賓等南島人來自福建-台灣方向,這個過程發生在幾千年前,後來華人也廣泛分布於這些南島,時間至少追溯到西漢。緬人唐代南遷取代了當地土著,泰人元明時期南遷取代了當地土著高棉人,越南人明清時期南遷取代了南越的高棉人。

生產方式,本身人種的南遷就是帶著先進生產力去的,否則就沒辦法取代當地土著,比如水稻、水牛、家犬、家豬都是起源於中國南方,奠定了東南亞幾千年的農業生產方式,水稻甚至向西傳到印度甚至西班牙。

至於宗教,確實來自印度,我個人認為宗教問題不應該過於看重,過於看重宗教本身就是西方視角的特點。試想如果美洲被中中國人佔據了,那美洲用什麼宗教還重要嗎?

明清時期歐洲人眼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國建築是南京大報恩寺的琉璃塔,這個塔現在還出現在歐美中式快餐的外賣盒上。歐洲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神廟本位,作為衡量社會發展指標,這種視角本身是非常錯誤的,帶有宗教偏見的,算是大腦被一神教醃入味了。

為什麼東南亞從未統一過?

Chi keong 第一地域地勢的天然隔斷,路途遙遠翻高山過大海,古代交通通行不便。第二不同的民族種族文化,古代強大的國度除去中華文化外就只有古印度文明,而古代中華文明對現在的兩廣地區都多有看不上了,更何況是更遙遠的南亞地區了。而古印度文明就是被入侵統治文明,想伸手到高山另一面就只能挨打,怎麼統一東...

為什麼東南亞大學留學,要求這麼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要求過一本分數線70分以上加語言成績才有機會報名,而且目前已經取消了。或者通過sm2選拔上來,國內省重點高中學年前幾名,參加考試最終乙個學校只能錄取一兩個。每個國家都有好學校也有野雞學校,一概而論是不是不太對? 大師兄留學網 1.你說的只是部分高校,新加坡的公立 馬...

為什麼好多西方年輕老外在東南亞流浪?

塵世伴讀小書童 生在hard模式的人腦子裡疑惑easy模式的人為什麼不工作還活得那麼瀟灑?人家靠祖先們的蔭庇,躺著也有錢賺。不過,你也不要著急,天道酬勤。 樓主不要難過。據我了解和接觸的。老外的審美觀都特別神奇。基本找東南亞又黑又醜又矮小的,極少看到正兒八經的華裔有勾搭窮老外的。好像老外不太喜歡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