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假設人都是趨利追求者,可所有許多英雄犧牲個人利益成就他人或者集體利益,這是矛盾的嗎?

時間 2021-06-07 22:21:50

1樓:西瓜皮也甜

人是追求利益的,或者說人是自私的,是經濟執行的前提,微觀上每個人都在賺取利益,都是在讓自己的私有財產變得多起來,自己才能享受優質的產品服務,同時自己付出的錢又能讓更多的人獲得私有財產,以此類推。這些乙個個微觀的行為集合起來組成了巨集觀的經濟行為。

你說的英雄主義其實是一種信仰,當沒有任何信仰的時候,往往信仰市場經濟這個社會管理起來更容易點。當人往往會有信仰,信仰可以調動屬於自己的最高資源。這是好事。

你說的問題是兩個層面上的東西。

2樓:表老弟哥哥

我們暫時避開現實生活中感人肺腑的個人英雄主義事蹟不談,當然後面我們會談。

理性人假設最早出現於西方經濟學的學術假設理論之中,請注意目前的國內教材一般稱之為假設,首先從詞彙的名稱上來講我們可以看出這一理論是乙個假設,但是是否具有普世性的,一般性的,能被所有學術界接受的證明方法存在,我們不得而知,所以其理論被暫稱為假設。

在分析人類心理學的領域,還存在著諸多假設。如Y理論,這一理論從最早的霍桑實驗到後來的超Y理論,在管理學中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否定著理性人假設這一理論。但是這些理論又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適用的,所以說一種理論有它適合的場景也有不適合的場景,在常識的世界裡,這個結論是被人們所認可的。

我們在分析個人英雄主義的故事背景下,一般是在常識的領域下分析問題,既然是常識,上述的一些理論在一定情況下適用,一定情況下不適合就是被人接受的定理,那麼根據這一定理,我們得知不要簡單的拿書上的理論套搬現實生活,因為這樣是愚蠢的行為。——————一位智者說。

至於愚蠢的行為指的是誰的問題,我相信讀者已經心中了然。

3樓:木木頭

嚴格來講,經濟學並沒有假設「人都是趨利追求者」,經濟學假設的是「人的偏好是理性的」;

經濟學對偏好關係()理性的定義為:

1)完備性:對於任意 , 我們有 ,或 (或二者兼有);

2)傳遞性:對於任意 , 如果 且 , 則有 。[1]3.

之所以要作理性假設,是因為只有當偏好關係()是理性時,它才可以用乙個效用函式來代表。[1]

而效用函式是之後研究的基礎。

4樓:行者塵僧

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資本主義社會倡導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追求的價值觀是,一切要符合經濟效益,以利為本,我這麼分析你就明白了。而許多英雄犧牲個人利益,甚至願意付出生命,為國家前途、為社會不公義、為低下層人民發聲,這是另乙個問題,與經濟學無關。

5樓:Jhon

在曼昆《經濟學原理》一書裡對此有所闡述,我藉以引用。

在曼昆版《經濟學原理》第22章微觀經濟學前沿裡提出了三個前沿經濟學的研究領域

分別是:不對稱資訊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

而行為經濟學領域應當是題主所思考的方向,以下就行為經濟學展開:

經濟理論植根於一種特定的「物種」,有時稱為理性經濟人。這個物種的成員總是理性的。作為企業的擁有者,他們使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說,在最高的無差異曲線上選一點)。

在他們面對的約束為既定的時,他們理性地評價所有成本和收益,並總是選擇盡可能好的行為過程。

但是,現實的人是人類。雖然在許多方面他們類似於經濟學中假設的理性的,精明計算的人,但他們要複雜的多。他們可能是健忘的、衝動的、困惑的、有感情的和目光短淺的。

人類理性的這些不完善是心理學家的主要研究物件,但直到最近,經濟學家才對這些不完善給予重視。

第一位從事經濟學和心理學邊緣研究的社會學家郝伯特 · 西蒙提出,不應該把人作為理性的最大化者,應該作為滿意者。他們並不總是選擇最好的行為過程,而是做出僅僅足夠好的決策。同樣,其它經濟學家也提出,人們僅僅是「接近理性」,或者他們表現出「有限理性」。

對人類決策過程的研究力圖查明人們犯下的系統性錯誤。下面是幾個發現:

人們過分自信。

人們過分重視從現實生活中觀察到的細枝末節。

人們不願改變自己的觀念。……

考慮一下你在自己的生活中所作出的決策。你表現出了一些這類特點了嗎?

你會問,為什麼當心理學和常識都懷疑理性是假設時,經濟學卻仍要建立在這個假設之上呢?一種回答是,即使這一假設不是完全真實的,也仍然足夠接近於真實來建立合理準確的行為模型。例如,當我們研究競爭企業和壟斷企業之間的差別時,企業理性的利潤最大化假設就得出了許多重要而適用的觀點。

將一些複雜的心裡偏差加入分析之中,可能會增加其現實性,但也可能把水攪渾,使我們難以得出上述洞見。回想一下,經濟模型並不意味著複製現實,只是要說明所涉及問題的本質,以助於理解。

經濟學家經常做出理性假設的另乙個原因可能是經濟學家本身也不是理性的最大化者。與大都多數人一樣,他們也過分自信,而且,他們也不願改變自己的觀念。他們在可供選擇的人類行為理論中做出的選擇也表現出巨大的慣性。

而且,經濟學家也會滿足於並不完美但足夠好的理論。理性人模型可能是社會科學所選擇的令其感到滿意的理論。

同時,人們除了理性也更加關注公正,並且人們是前後不一致的。

6樓:且東

不矛盾趨利中的利在經濟學中是用效用大小來衡量

不同人的效用函式本身是不同的

常用的經濟模型是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將效用簡化為凸向原點的曲線用來比較對兩種物品(或者說是事件)的偏好但是也不妨礙出現其他效用函式或者效應曲線

7樓:秦風烈焰

經濟學,只是玩思維模型,用幾條公理推出複雜邏輯,以解釋經濟現象。

你看他們鼓搗的這個模型有意思吧,啥?你想用它解釋世界上所有事情?你想多了。

8樓:潛魚

什麼是學說,學說都是能自圓其說的。你可以試著這樣去理解,英雄為什麼要犧牲個人,還不是因為這是我的集體,我的同志。注意我的二字,犧牲自己成就我的這難道不是另一種自私嗎?

還有換乙個角度來看,為什麼要幫助他人?有句話叫助人為樂,幫助他人快樂自己,也是種自私,也就是趨利。這樣就說的通了。

9樓:老陳

我不是大神,但我願意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在這裡提出的問題,和經濟學沒有多大關係。如果把「人都是趨利的追求者」和「許多英雄犧牲個人利益成就他人或集體利益,這是矛盾的嗎?

」這才是問題的實質,這樣提問題才顯得貼切合適。

從總的來說,人們在生存過程中,趨利避害這是天性。但是,後天的生活,由於環境不同,實踐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或是某種因素的作用,使每個人形成了不同的三觀。每個人在三觀的支配下,產生不同的行為方式,在獲取利益和占用利益的過程中,也可以說在趨利的的追求過程中,從本質上看,就會表現出為己、為人、為公、為私的區別,或兼而有之。

由於每個人的三觀不同,有人總是為一己之私成為趨利的追求者,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應該是自私自利者的畫像。而那些立場堅定,三觀正確的人,為己為人,特別會在關鍵的大是大非面前,甚至生死關頭,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成就他人或集體、人民或國家的利益。

有的人活著,能使別人活的更美好。有的人活著,別人就不好活。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那些為了人民、民族的利益,為了人類的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他們的壯舉,表現出革命者的高風亮節和英雄氣概,他們為人民利益而死,是比泰山還要重,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10樓:牛奶加墨

兩個理論支撐

超y理論:也就是權變理論,人性假設往往並不是簡單認為不是X理論就是Y理論,人們會根據環境的不同而產生適應性變化,不同環境下人們展現出來的人性特質不盡相同。

也就是說平時看起來文文弱弱的書生,在某種生死關頭也可能展現出慷慨大義的犧牲精神。

NLP思維邏輯層次:人的思考邏輯由高到低分6層,分別是1.精神,2.身份,3.信念、價值,4.能力,5.行為,6.環境。

一般來說,乙個低層次的問題,在更高的層次裡容易找到解決方法。反過來說,乙個高層次的何題,用乙個較低層次的解決方法,難以有效果。

縱觀歷史,那些英雄主義的犧牲精神,往往決定於上三層,比如:精神層——「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身份層——「我是中國共產黨員」;信念價值層——「為了新中國的解放」。所以很多時候上三層的改變,會導致脫離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

11樓:泗水

兩者是統一,如果單純看西方經濟學兩者存在矛盾,因為西方經濟學把價值統一為貨幣價值。

但是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外文書籍叫政治經濟學)結合來看就能能得出兩者的統一,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利益並不單單是貨幣利益,應當是個人利益和社會認可利益的組合。

犧牲各人利益的英雄人物本質是追求個人社會認可利益最大化的趨利行為。

所以在國外經濟學界馬克思主義是必修課,認可度是極高的。

12樓:yanrenzhang

假設是為了簡化分析,抓住問題的關鍵因素,這一點和物理學裡假設沒有摩擦力空氣阻力是一樣的。中學的時候一上來就讓你考慮有摩擦力和空氣阻力的情況,你還學的會物理學麼?這是科學研究的常用思想方法。

在現實中當然會把實際因素考慮進來。但這個和經濟學本身是否有問題沒有關係,就像你不能因為中學物理學教材裡假定了沒有空氣阻力就呵呵了,認為整個物理學的分析前提都是錯誤的,然後把教材扔掉。

13樓:狗吉狗吉

不矛盾趨利不是追求所謂的物質利益,根本上是心理需求的滿足

英雄犧牲本質上還是滿足自己

而且社會對犧牲往往有回報和讚揚,保障犧牲者後代

如果乙個人犧牲換來的是罵名,是仇恨,那他自然也不願意去犧牲

舉乙個極端例子說明

孤島上有一對夫婦,死神來了說必須死乙個,雙方都希望對方能夠活下來

那請問如願死去的那乙個人是不是自私的滿足了自己的願望?把另一半孤零零的留下來了呢?

多數人認為生命寶貴,所以覺得把生存的機會留給別人就是奉獻,但假如大家都想要「奉獻」,那把「奉獻的機會」讓給別人難道就不是一種奉獻嗎?

班裡喜歡分享食物的同學,往往會和另乙個喜歡分享食物的同學是競爭關係

雖然多數人看來他們都是無私奉獻自己的零食,但對於他們而言,他們只是在用零食換取聲望而已

但只是對於放棄生存的人來說,他們有比生存看得更重的事物(這並不是褒義)就這麼簡單而已

趨利本質是滿足自己的慾望,你覺得乙個人無私奉獻,本質上只是他需求的資源和你需求的資源不在乙個維度而已

當然,很多人說,生命大家都覺得重要,但現代社會造就的觀念也很重要

犧牲這個詞確實很正面化,但你發現某些極端宗教的自殺式襲擊也是處於某些信仰,就本質而言他們還是為了自己的某種慾望

當然,這種慾望可以是其他人培養出來的,就像所謂消費主義一樣

奉獻精神的倡導對社會進步是有好處的,人們也會對奉獻者給予回報

你要明白奉獻有益於社會的同時,也要明白,這種奉獻精神的本質和信仰宗教,購買奢侈品等行為的本質一樣,都是一種社會或者他人培育出來的慾望和需求

國家希望你奉獻,但你也會發現公司,甚至是任何小集體的既得利益者都希望你奉獻

警惕高大上而懸乎的概念,活在具體的利益中看清現實

這不是反對奉獻,而是告訴你,啥時候可以奉獻,不該奉獻還是別奉獻

經濟學中假設人都是趨利追求者,可所有許多英雄犧牲個人利益成就他人或者集體利益,這是矛盾的嗎理由是什麼?

曾小俠 趨利是簡單粗暴的說法,這個 利 應該有很寬的範圍,有人覺得面子重要,考慮問題就會面子優先,有人覺得義氣重要,考慮問題就是義氣優先,為了面子和義氣放棄生命的比比皆是 彼人心中的 利 與此人心中的 利 不盡相同,行動結果就會有偏差,看起來 趨利原則 並不通順,其實是誤解了 利 不矛盾,那一部分人...

為什麼書本中的巨集觀和微觀經濟學都是假設的?

風雨行者 書本上的東西,大都屬於高度抽象化的東東,說的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但現實又是比較複雜的,難以一下子合上某種理想狀態。不過,可以將現實中的情況分門別類,提取出主要矛盾,然後,找到最接近的理論,用理論來分析一下。 Cloud 經濟學是社科,只能通過模型來推演,要讓現實狀況轉化為模型,自然的需要相關...

經濟學中的理性人 是追求金錢方面的利益最大化 還是效用最大化

一般認為,消費者追求福利,廠商追求利潤,所以微觀經濟學認為,家庭單位追求效用最大化,企業單位追求利潤最大化。效用和偏好,多是基於消費的分析。至於題主的意思,理性人自然是基於偏好的效用最大化原則。 時代顧邦 張俊佳 理性經濟人是指每乙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都是自私自利的,即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