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假設人都是趨利追求者,可所有許多英雄犧牲個人利益成就他人或者集體利益,這是矛盾的嗎理由是什麼?

時間 2021-06-07 02:31:24

1樓:曾小俠

趨利是簡單粗暴的說法,這個「利」應該有很寬的範圍,有人覺得面子重要,考慮問題就會面子優先,有人覺得義氣重要,考慮問題就是義氣優先,為了面子和義氣放棄生命的比比皆是……

彼人心中的「利」與此人心中的「利」不盡相同,行動結果就會有偏差,看起來「趨利原則」並不通順,其實是誤解了「利」。

2樓:

不矛盾,那一部分人追求的自我價值的生化。是市井p民是倆個概念。推動歷史的是少部分人,不是所有人都是貂蟬。不要拿我們的邏輯去度量偉人。

他們的個人利益與價值的實現就是集體意義。

3樓:

反對那位行為藝術民科的回答

經濟學的教材,但凡是出了曼昆那本經濟學導論,基本都能看見用利他效用來描述現實生活的例子,可見那位大兄弟壓根不懂經濟學,儘管他很懂傳播學

4樓:績點戰士alex

理性人作為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理解為個人利益最大化是失焦的。理解為偏好的數學性質比較合理,即完備性自反性傳遞性。

即只管你選得出來,不管你喜歡啥(利己還是利他)

對應題主的題目,形象地來說,並非假設大家都是利己主義者,而是假設大家不是瘋子。

5樓:新域構想

乙個是經濟學問題,乙個是哲學問題。

從經濟學的角度思考社會哲學問題,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疑惑。

而人生價值的思考是哲學問題,利己還是利他,既要看人認識世界的水平,也要看人的價值觀。

社會主義社會崇尚集體主義價值觀,所以對體現集體主義精神的英雄人物表示崇敬。

6樓:香酥辣

自由與社會認同,大多數人追求的都是這兩點,自由是自身以外的因素不能影響我的決定,比如車厘子自由,牛排自由,財務自由都是建立在金錢之上;

人會對富豪產生嫉妒或者羨慕的情緒,人都喜歡和強者做朋友,人的本性就是嫌貧愛富,欺軟怕硬,所以校園暴力不可避免,社會認同是其他人對自身的評價,人都喜歡好評價;

寫作對於我來是獲得自由的最好途徑,寫什麼與怎麼寫是我決定的,發在平台上就能獲得他人的贊同,得到了社會認同(其他人的肯定),獲得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除了自由,我們渴望認同。

我們都喜歡讚美,不是嗎?

7樓:孔春輝

西方經濟學是本世紀最大的陰謀,它腐敗了組織的正義性,讓統治的輝光蒙上灰塵,最終不能自持,產生巨大的社會撕裂。

在理論中博弈雙方都是絕對冷靜的,可是現實中都是風險取。在所謂的西方經濟學中人都是趨利的追求者,可是又有多少人在真的琢磨著正統賺錢?人都是趨利的讓現實中想要取巧的人有了自我掩飾的護城河,可是能人人取巧嗎?

這個代價已經來了。

8樓:yinboomboom

正常人類都是害怕疼痛的,但也不妨礙有從被傷害中獲取快感的人在。

至少個人認為,其實奉獻者和趨利者都是一回事,動機上都是取悅自我。如果有科學機構抓些社會奉獻者和趨利的普通人讓他們分別做自己喜歡的事,然後測測大腦分泌物,很可能是一樣的哦。

其實也沒必要太悲觀,奈須蘑菇有個理念我就覺得很不錯,人皆偉大。

9樓:六華

利是人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但並不是唯一需求!人在利之上還有更高的追求!

利的本義就是有飯吃,利是一把刀收穫禾,然後滿足最基本生存需求!

10樓:愛英斯塔

記得某位老師曾經講過,人的行為是諸多的,但還是很難逃脫經濟學對理性人的假設。

即使是母子情深之間的親情關係也是符合利益的,不過這種利益不是經濟學下的經濟利益,而是情感利益。

因為父母生孩子也是帶有利益的,比如可以在休閒的時候,享受帶娃的樂趣,或者年老時有娃可以依靠,或者受到社會的莫名其妙的情感攻擊等等。

即使在這樣親情之間也帶有利益的,這是情感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不是金錢物質上的最大化,但是這是情感最大化,實際可以用博弈論來進一步深入開展。

當然很多人可能不能明白理性經濟人的假設,這並不矛盾。就像物理上說,在真空中,大球小球將同時著地,但現實上人們往往看到大球先落地。

11樓:見素抱樸

不矛盾。

完全可以用經濟學解釋。

其實就是價值觀的影響,認為做「對大家或對他人有利益的事情」是自己的最高利益,認為「我的犧牲和奉獻可以滿足我內心想要得到的最大利益」。按照這樣分析,所有人都是自私趨利的,無私從本質上看也是一種自私:我把集體利益當做最有價值的事情,然後為了實現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事情,我無限的自私。

這不就是大公無私了嗎?

和孟子說的那段話(就不引用了)基本核心一致。類似於把「義」放在價值觀的框架下解釋,把「義」價值化。

所以,價值觀如何建立很重要啊。

12樓:

經濟學人的假設是「理性人」啊,不是「自私人」啊。

自私和無私都是理性的一種表現,明白知道自己心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13樓:龍龍皮寶寶

經濟學是西方人發明的

他們可沒有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4樓:狗吉狗吉

不矛盾社會會鼓勵犧牲者,優待犧牲者家庭,你現在聽到犧牲也會用英雄去稱呼這些就是「利益」,利益不簡單是金錢和物質利益,榮譽,名譽都是利益的一種

利益本質上就是對需求的滿足

如果乙個人的犧牲不會受到讚揚,而是被辱罵,那也就沒有人願意犧牲了…而且為群體犧牲也不是人類特有

某些鳥類也會有為集體做貢獻的習性,而為集體做貢獻的個體會受到群體有待,犧牲了群體會照顧其後代

所以,個人犧牲是為個人利益,而群體照顧犧牲者的後人,優待冒風險者,也是「群體」為了自己的利益演化出來的規則

15樓:Skyline

理性人假說只是乙個假說,目的是簡化模型到乙個易於理解的水平,類似「真空中的球型物體」,現實中是不成立的,類似的還有有效市場假說、完全資訊假說等等,證偽這些假說的研究堆積如山,甚至某些細分學科和崗位的存在就是以這些假說不成立為前提的。

16樓:Ice Wang

首先 "理性人"只是經濟學中的乙個基礎假設,主流經濟學裡做了這樣的"理性人"的假設 ,並不代表它是泛用的。

事實上這個假設的目地是為了提供一種工具, 把複雜問題抽象簡單化,有助於你理解一些經濟行為的本質。

其次,個體理性是乙個非常強的強假設,進一步放鬆還有集體理性,部分理性,非理性的假定。顯而易見,在集體理性的假設下,犧牲個人利益成就集體並不違背理性的定義。甚至,把諸如個體的道德滿足感之類的效用考慮進基礎模型裡,犧牲個人利益成就集體也可能會出現不違背個體理性的情況。

最後,在金融市場,經濟學模型更多假定部分理性和非理性; 行為經濟學則更多假定非理性;這些都是和基礎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相不同的假定,可以看做基於你所認為的"矛盾"而做出的對於"理性人"假設的現實修正。

17樓:兩根小呆毛

不矛盾,英雄們將集體利益看做比個人利益更高的利益,依然是趨利追求者。

我們要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要和日本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義大利的以及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能打倒帝國主義,解放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這就是我們的國際主義,這就是我們用以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的國際主義。

18樓:十八子

人和人是不同的,如果考慮人的差異性,經濟學的研究物件太複雜,沒辦法概括,所以必須把人類抽象出乙個趨利的屬性才能展開研究。

而且,英雄趨的義其本質也是一種利,只不過經濟學不研究非經濟方面的利。比如抗日英雄的身後就是家園,就是自己的父母、子女和同胞,自己必須捨身抗戰,用生命阻擋敵人,他們為的是所要保護的人得利。或者再往小里說,戰鬥英雄的犧牲,是為了這個作戰單位的利益。

乙個作戰單位裡人員的犧牲,是為了整支軍隊的利益。

焦裕祿等一心為公、不求私利的人,他們為的是地方百姓的利益。

從整體上來看,每個個體的所作所為,要麼為了個體利益,要麼為了整體利益,說到底還是趨利的。

當然,也有極個別就是喜歡損人不利己的人,他們做的事既減少自己的利,又減少他人的利。這種人夠壞的,但即便是這種人,他追求的是他精神上的利,也就是說,寧可自己損失金錢,也得讓別人損失金錢,自己就高興了,心理的陰暗面就被滿足了,這種心理上的滿足感正是他追求的利益所在。

19樓:非想

還是不要用市場經濟私有制的語境去套一切。

趨利避害是人的生物本能,這不是所謂「人性」,利也不是指「利益」。這種本能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如果乙個物種是「趨害」的,那麼它早就滅絕了。

但是利,不一定是私利,也不一定是短期利益。數千年的私有制導致了人們對私利的執著,以至於一些人總結「人性就是自私貪婪的」。

但實際上,物質決定意識,所謂「人性」也是意識的一部分,在非私有制體系下,或是在非市場經濟體系下,人的趨利避害可以是更加巨集觀的。

20樓:泗水

經濟學中的假設基礎是理性人,理性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那麼當乙個人認為團隊利益最大的時候個人獲得的滿足度要高於個人經濟利益最大的時候那麼就存在犧牲精神。所以兩者並不存在矛盾。

21樓:張龍

畢業十幾年的人,我就跟你說一件事,你如果是經濟學專業的學生,要把統計學學好,多學,最好把自己當成應用數學系的就行了

經濟學是真的沒用,真的,真的沒用,糾結經濟學的這些東西,是真的浪費時間

無論中國的經濟學家,還是外國的經濟學家,統統都是御用文人,收錢吹逼的屬性大於追求真理的屬性

經濟學裡的計量經濟學還可以,那個就是統計學,唯一能夠用的

不要想這些了,有時間學學統計學就好了

哦現在還有個結合心理學和神經的經濟學,也是有科學基礎,也可以聽聽

乙個是為了權力吹逼,乙個是為了資本吹逼,不要聽了,真是害了全世界的老實孩子

22樓:蔡醬

從統計學來講人就是逐利的,這和一小部分人無私並不衝突。100個人中有33人是自私的,有66人是中性的,1人是無私的,總體來看人就是自私的。

所以大群體可以存在刻板印象和標籤,但每乙個個體都不能被群體的標籤所定義。反過來說,你也不能用乙個特例去反駁大群體的統計結果。

23樓:你真是我夢中情鵝

人在美國,剛打輝瑞疫苗。

言歸正傳,所謂的經濟人假設在現實世界中首先並不一定發生。單個個人並不能以完全理性思維來判斷,單個的人是有情緒有情感的。 就比如我可能覺得這個工作雖然簡單工資高,但我就喜歡去網上賣假酒。

哎,就是玩兒。

怎麼說呢,我看過這樣乙個說法。就是說,乙個團體,組織或者說政黨國家大體上可以看成乙個以絕對利益為重的乙個群體。不以個人的價值判斷而改變。

而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重。追求社會的進步,亦或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馬斯洛的生存那個圖,說的確實很有道理。生存在最重要的底層,飽暖思淫慾。但是人活著是需要一些東西來寄託自己的信念的。

有可能是某個人,大家說的白月光什麼的。 也可能是教員說的,為全世界痛苦的人而貢獻自己的力量。都行,都可以。

我們大部分人或許都庸庸碌碌的活著,經歷過社會的打磨。大都會變得圓滑,世故,斤斤計較。心裡面只有錢,可是在內心深處某個地方,一定有為人不所知的秘密。

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踏著七彩祥雲來娶我。喜歡,愛,責任,人很複雜的。情感是無法割捨的,祝你幸福!

經濟學中假設人都是趨利追求者,可所有許多英雄犧牲個人利益成就他人或者集體利益,這是矛盾的嗎?

西瓜皮也甜 人是追求利益的,或者說人是自私的,是經濟執行的前提,微觀上每個人都在賺取利益,都是在讓自己的私有財產變得多起來,自己才能享受優質的產品服務,同時自己付出的錢又能讓更多的人獲得私有財產,以此類推。這些乙個個微觀的行為集合起來組成了巨集觀的經濟行為。你說的英雄主義其實是一種信仰,當沒有任何信...

為什麼書本中的巨集觀和微觀經濟學都是假設的?

風雨行者 書本上的東西,大都屬於高度抽象化的東東,說的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但現實又是比較複雜的,難以一下子合上某種理想狀態。不過,可以將現實中的情況分門別類,提取出主要矛盾,然後,找到最接近的理論,用理論來分析一下。 Cloud 經濟學是社科,只能通過模型來推演,要讓現實狀況轉化為模型,自然的需要相關...

經濟學中的理性人 是追求金錢方面的利益最大化 還是效用最大化

一般認為,消費者追求福利,廠商追求利潤,所以微觀經濟學認為,家庭單位追求效用最大化,企業單位追求利潤最大化。效用和偏好,多是基於消費的分析。至於題主的意思,理性人自然是基於偏好的效用最大化原則。 時代顧邦 張俊佳 理性經濟人是指每乙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都是自私自利的,即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