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帝」是乙個什麼概念?

時間 2021-05-30 00:27:55

1樓:岐黃鑑

帝:說清商人的帝字,必須了解兩個前提。

1、商朝最後乙個紂王為什麼叫帝辛。

2、商朝的繼承和造字理念。

華夏是以太陽為崇拜物件的,在太陽崇拜的基礎上慢慢的理念潛移默化出現轉嫁假借到類似的物體上比如:陶器、老虎、杜宇鳥、孔雀、雉野雞、錦鯉、魚、犬,再有雷電到鱷魚、鱷魚取象豕到豬即寵到家的轉變。最直觀的轉嫁就是火也是最初始的,王為打擊器古字即斧子演化到斧鉞的一種實踐使用到理論躍然紙上的定論。

說多自亂,王加陶器燈是一種力量和崇拜的結合體,體現了華族務實崇拜的理念——即皇字的出現,那麼皇字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所以為陽。而帝字是一把爛杆柴點亮後燃起熊熊烈火寄意神明之意,有時像太陽,烈火燃燒完後呢?什麼也沒有了,所以當時取象為陰,這種古樸科學理念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最先進的科學觀了。

所以你真正理解了華夏陰陽道,就不會迷惑也不至於跟著歷史學瞎附會了。因為我們的先祖華族虞朝自一建國起步就很高,已經步入科學的神聖殿堂了,比如化字就是陰陽之意,悲催的是改朝換代無知者幾千年的附會帶歪了一眾的思想理念,竟然不知華夏為何。夏商周斷代,不知夏為何、夏朝的文化內涵,那你斷的什麼代?

所以帝為陰,王叫皇而不稱帝。商朝人當然繼承此理念,心知肚明帝不享受祭祀,帝不保我、王保我也。想想一把爛乾柴都燒成灰了,怎麼來保我呢?

我保薪猶若可,我保灰——等會兒,好像理解了為什麼要將喪事的長明燈摔成灰了!——可見商人心裡明鏡似的!——皇為後起字兒。

商人不稱帝而叫王,周人更不是傻子。故意將商朝末代王叫紂,這還不解恨將它直接稱呼帝辛。於是後來人美其名曰諡號——秦始皇就稱帝了——文化理念傳承的隔斷就是這樣諷刺可笑。

那麼有人會問怎麼商朝還有一位叫帝的呢?周人可能希望商王都叫帝,問題是人家名正言順的有歷史記載的名字。周人還是比較負責任的。

陰陽造字的理念中途雖有斷層,但是明清的文人漸漸又拾了起來。這個可能與律詩對聯有很大的關係以及繼承易經理念的再一次感悟和心得息息相關!

2樓:長門攜蝴蝶

帝,這個字,最原始的用法,以及本意,可以參考「帝國」這個詞彙,帝在前,國在後,之間用統領並以最高權利,加之帝有攻伐之意,可以解釋為「統領全國最高軍事」,而非後世帶有濃厚迷信色彩的上帝之意!

所以,商朝的帝,是指商區域內的最高軍事統領之意!

3樓:silentwind

根據《商代宗教信仰》、《週祭制度》等書,殷商甲骨文所見「帝」的信仰是很有特色的,頗有些神秘、抽象的色彩,不同意某個回答中「接近薩滿教」的推測。

要了解「帝」的概念,首先要對商代宗教信仰的全域性有乙個大概的了解。商的崇拜體系由天神、自然神、祖先神三大類構成。天神有帝、四風神、四方神、四巫、帝史等;自然神包括土、山、河等;祖先神則為男性以及*女性*始祖。

(「天神」這一歸納並不完全準確,姑且用之)。

在整個這一套信仰裡,「帝」處於核心位置,是至高無上的神。但是,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商人的求告物件並不包括帝,換句話說,商人要祈求什麼,如下雨並不是直接向帝供奉祭品,而是通過祈求帝史、風、土或者祖先,間接向帝施加影響,因為在他們的假想邏輯裡,帝是通過這些四方風四方土等等做法,「帝令X作……」。祖先起作用的方式是先「賓」於帝,也就是到帝那裡做客,這樣才能跟帝遞上話,傳達出人類的願望。

帝是神秘的、沒有具體形象的。帝的甲骨文為什麼那麼寫,為什麼是這個讀音,都是謎。我所知有幾種解釋,束籠的柴火用於火祭是一,還有說類似星形代表北極星,或言為「花蒂」引申而來。

個人傾向於星形一說較合理。

周人信仰的「天」與商人的「帝」有聯絡,都是至高無上的神,但是有區別。「天」就是我們頭頂上的天空,它比更加虛幻神秘的帝具象了許多。而且,天是可以直接祭祀的:

「祭天」。周取代商,天也取代了帝。從文獻中使用「天」而不用「帝」可以大致判斷其年代的早晚。

這當然不絕對,天替代帝有乙個過程,在周代金文中,也不絕「帝」的出現,有時是與「天」混用的概念。

周人的「天」是怎麼來的?這也不可考了,也許「天」的信仰是周人自古以來傳承下來的,也許與後世歐亞草原無上長生天的信仰有淵源,或許更簡單一點就是樸素的對天空的崇拜。

不過我相信周用天替代帝,主要是意識形態的需要。殷商晚期,出現了一種傾向,就是把「帝」降格使用,先是用在去世商王的頭銜上,如「文武帝乙」,後來乾脆用到在世商王身上,肉身封神了。這與蘇美爾文明中城邦君王利用權力將自己神化、古羅馬帝國給皇帝立生祠是類似的。

即是拔高王權,也是濫用王權,同時還玷汙了至高無上的神權。

頭銜越來越不值錢。「帝」人格化與神化人物歷史化的風潮相輔相成,到春秋戰國的諸子筆下,上古賢王都有了「帝」的頭銜,五帝就這麼來的。如果「五帝」的歷史真是商甚至更早就有的,可以確定那時候他們不會被稱為「帝」的。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周繼續崇拜「帝」就很尷尬了,剛剛斬殺的那位昏君商紂王也自稱「帝辛」的。於是最好是另起爐灶,用新的頭銜取而代之。這種替代是有跡可循的,從近年新發現的周甲骨文中,滅商之前周人的信仰體系與商是一致的,一樣崇拜和祭祀商湯等商人始祖神。

我有理由相信周人此前也信仰「帝」,「天」的信仰是後起的。

商周之際的巨變裡,天與帝只是其中之一。自此以後,帝的神秘信仰就泯滅在歷史的陳堆裡了,直到上世紀初甲骨文的發現才重見天日。但是對於這位至高無上的主神,我們的問題比答案要多得多,「帝」的更多屬性,以及它的來歷就仍然還是個千古之謎。

4樓:iloveinet

商朝是汎神的,山川,大河,四方,風雨,都是神,但是最高神叫上帝。

商的先公先王,在死後配上帝,成為擁有類上帝力量的神靈,為同上帝區分,被稱作王帝。

商王和臣民有事向上帝祈禱,不能直接勾通上帝,而是要通過王帝來勾通上帝。這樣商王貴族就壟斷了勾通神靈的通道,維護了家族的統治。

5樓:百年樹袋熊

商朝的帝,指的是死去的直系先祖。比如帝乙,帝辛。

而帝後面的天乾,甲乙丙丁……,是祭祀的順序。按照天乾日,分別祭祀。

如果首領尚在世,則稱為後,或者王。比如王亥,後母戊(以前被任認為是司母戊,這是錯的,郭沫若的鍋)

6樓:務虛

列山氏族群的領袖,稱作炎帝;軒轅氏族群的領袖,稱作黃帝;九黎氏族群的領袖,稱作蚩尤。那麼,「帝」是什麼?是後世權力意義上的君主嗎?

顯然不是。在文字還沒有發明的近古社會開端期,我們有理由相信:「帝」這個稱謂的原發意義,既不是天神,也不是聖王,而應該是某種功能性的物事。

戰國時代的《莊子》有《徐無鬼篇》,提供了「帝」這個說法的原發意義。《莊子》的說法是:「帝……藥也。

其實堇也,桔梗也,雞癕也,豕零也,是時為帝者也。」也就是說,帝,原本是植物與動物身上可以做藥材的那些寶貴部分。應該說,先民們對於動植物名稱與動植物功能的確認,一定先於對社會權力框架的確認。

所以,寶貴藥材的說法,是「帝」的原發意義。

另一佐證是,遠古神農氏時代已經發現了藥材,藥材「帝」的稱謂,應當先於權力「帝」的稱謂的出現。所以,這時的先民們用「帝」這個說法稱呼族群領袖,是順理成章的。也就是說,當時的遠古先民們稱某人為「帝」,並不是承認他是天神聖王,而是認定他在族群中的作用與地位類似於植物動物中最有用的寶貴藥材,所以呼之以「帝」。

由此可知,雖然軒轅氏、列山氏的領袖都被稱為「帝」,但還遠遠不是後世權力意義上的天下君主,而只是某族群或某區域的英雄領袖,是最有影響力的實際組織者。

7樓:mlion

好像商人的帝如果沒有其它限定是指上帝,類似希臘神話的宙斯。其餘情況下商王死後被祭祀時會被稱為帝某,大約是商人認為其王死後成為天神。

8樓:戰虎

商朝的「帝」就是天帝、上帝,商人是有宗教信仰的,推測和薩滿教差不多。商人有一套嚴格的人殉祭祀儀式,每次能夠殉死幾百人。

到了周朝,逐步去除上帝信仰,改為敬天法祖。這個「天」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上帝,而是天命,雖然天和帝還是相近,但周人引入了效法祖宗的概念,弱化上帝地位。周人相對唯物一點,對人殉也是逐步放寬,宗教味道大體減弱。

「我」到底是乙個什麼概念?

就這樣吧 其實這個問題我從小時候就一直在想。到現在也沒想通,我理解你那個 我 是什麼意思,不是現實的身體,而是我這個意識的本身到底代表什麼,我的這個意識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 我 其實這麼跟你說吧,人的身體跟意識是分開的,就是所謂的靈魂,而意識到底是寄存在人的身體上還是影射到人的身體上就不得而知了。...

客家人是乙個什麼概念

小號 客家人雙標。孫中山可能祖籍客家地區紫金縣,所以是客家人,洪秀全祖籍閩南泉州晉江,按照客家軍籍,洪秀全是閩南人,可是客家人抵賴不承認,語言大師 王力可能祖籍客家地區但母語是粵語地老話,所以王力必須是客家人,馮子材祖居地是玉林粵語區,但馮子材母語可能是客家話,所以馮子材必須是客家人,客家人占多數的...

vue 中鉤子 是怎樣的乙個概念

Rachel 先說自定義指令。除了核心功能缺省內置的指令 v model 和 v show Vue 也允許註冊自定義指令 來自Vue官網。因為有時候,需要操作底層DOM。所以需要自定義指令。首選註冊自定義指令Vue.directive,乙個指令定義物件可以提供如下幾個鉤子函式 所謂鉤子 就是魚鉤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