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見識,格局思想有提公升,正在慢慢覺醒。與此同時卻十分厭棄自己身邊的人和曾經的自己怎麼辦

時間 2021-09-10 05:47:53

1樓:樂緣

厭棄自己身邊的人。很顯然你的思維方式錯了。只有你把別人當成佛,你才是真正的佛。

你厭棄別人,自然別人會厭弁你。只要你把看別人的毛病改成看別人的長處。你就不會厭棄她們。

高傲是不對的。低處有道,高處有險。只有把自己放低。

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2樓:老油條一根

帶動身邊人一起成長,

但真正思想成熟的人不應該會瞧不起曾經的好友和曾經的自己你可以有更廣闊的未來

更高質量的好友

但你不能厭惡過去的一切

因為他們也曾經給你帶來很多回憶

3樓:阿妍啊

你認為你正在覺醒,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世上這麼人活著,卻少有人真的跟隨自己的心在生活,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而你厭棄自己身邊的人和曾經的自己,是因為你還沒有接受過去那個懵懂生活的自己,你認為他們都是「不好」的,不如現在的你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首先我們生活最重要的就是接受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不帶批判地接受,你可以反省,但是過度的自責和後悔並不會對事情有任何本質的作用。

你覺得自己覺醒了,那你現在的生活應該相比過去更加的喜悅,更少的焦慮和痛苦,你不是應該有一種慈悲心去看待那些還沒有開化的人嗎,應該感恩過去的自己,沒有過去的你又怎麼會有現在的你呢。

做好自己,活在愛和喜悅中,努力去修行自己的心,盡力地幫助他人,培養自己的慈悲心,積累自己的福報,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祝好。

4樓:永嘉

以眼界見識,格局思想提公升覺醒,以眼界的看明,格局上的放開,思想上知曉,裡是以理解即懂得,因有見識才有覺醒。格局思想裡也含有包容。

5樓:深沉藍精靈

你需要知道你現在的厭棄可能正是自己的眼界格局提公升造成的,你不用太過於陷入這種狀態,只是需要重新以現在的格局來審視自己,以前的自己年輕處事不成熟,現在的自己會更成熟

6樓:悲傷

很喜歡《三體》裡的一句話.可怕的不是無知和無能,而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者流會催生極端主義,最後甚至會想照亮曠野,傾軋他人的立足空間,這很危險。

所以想變得有學識的人要先記住一件事,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要學會將人心高速的旋轉起來,發現每乙個立場,每一種想法的玲瓏之處,方能含養慈悲。如此,題主的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了,而這樣我們的世界也會溫柔些許。

7樓:borisxian

當初你是如何想到學習身邊優秀之人而提公升自己而慢慢覺醒的?

厭棄身邊的無知淺薄之人,

假設這些人都與你一起提公升了,

你又如何知道你提公升了呢?

8樓:觀自在世界

放下隨緣。因為看到了自己曾經的黑暗面。但那些都不是真實的你。

如同蝴蝶的蛻變。需要捨棄蛹的狀態。無需討厭和貪執。

放下不要想了就好。你自己就是你自己最需要寬恕和原諒和關愛和理解的那個物件。

9樓:雯雯

人和人都是有差距,這是人與人橫向比較,人和過去的自己也會有不同,這是縱向的比較,不論橫向還是縱向,你成長了,這就是最好的,何必在意那麼多呢。

10樓:佳木春生

看過去的自己傻,說明現在有了提公升,但與外界的關係,卻不一定是衝突的關係。

需要繼續提公升格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真正的修養和見識是質樸無華的,消解個人與外在的衝突也是難得的境界。

11樓:十九

我也討厭曾經膚淺的自己,雖然現在也一樣的膚淺,只是換了個重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過程都是膚淺的吧。想改變圈子,慢慢遠離,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香嗎

12樓:whisper

高中畢業時我跟你這個想法百分百相同.

所以我選擇了去遠點的城市上大學,重新活一次,成為我想成為的人.沒有任何過去的東西去牽扯我,現在很棒,進步了好多.但還是不能完全接受過去的自己,感覺很不好.

我覺得最終的成功就是能原諒過去的自己的無知和幼稚以及犯過的錯.三省吾身.

13樓:止於此

看完了題主的詳細描述,背景資訊、心路歷程以及周圍人帶給自己的感受都敘述的非常清楚。讀完這篇內心獨白,我覺得我看到的不是乙個因為有了一點學識便沾沾自喜、不可一世的人,而是乙個想努力走出固有環境、改變自我的人。

在描述中,題主用了兩組截然不同的詞形容了兩種環境或兩個群體。乙個是題主結識的有學識、有思想、有素養、有情懷的群體;乙個則是成長環境中一直圍繞在身邊的文化水平較低、素質較低的群體。在與前者群體接觸的過程中,自己受到了薰陶,彷彿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或者說,彷彿看到了人生不同的精彩,於是便產生了渴望,以及對原有環境的厭棄。

這種厭棄是可以被理解的嗎?當然。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自然、人類和社會發展的總方向和基本趨勢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具體到個體而言,想要成為乙個嶄新的自己,也意味著舊的自己「滅亡」。所以,在題主兜兜轉轉,終於找到人生的方向,找到「希望成為的自己」時,便迫不及待想與過往的那個自己做出告別。回想我們用來形容自己周圍人的那個詞彙,如果倒回至沒有找到方向前的時光,那些詞彙是不是恰好也貼在了自己身上?

如此說來,我們厭棄的不一定真的是周圍的人,而是曾經那個同樣無知的自己,以及害怕自己永遠都追趕不上理想的自己。

此時,我們依然可以回到馬原裡尋找答案。馬克思主義還告訴我們,新舊事物的更替並不是完全摒棄舊事物,而是在吸取、繼承舊事物中積極的部分,再新增了一些為舊事物不所容納的新東西的過程中完成。也就是說,我們要成為乙個嶄新的自我,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與過去的自我完全割裂,而是在過去的自我基礎上完善與成長。

我們可以試著先放下對自己的期待與要求,回想一下曾經的自己,詢問自己幾個問題:那時候的我是否有過發自內心的快樂的時光?那些快樂是因什麼而產生的?

那時候的我有哪些閃光點?那時候的我與現在的我有什麼相同與不同?

回答完這些問題,我們會發現。「我」從來都不是乙個階段性產物,而是乙個連續體。

過去的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現在的我依然有;

過去的我是遇到問題會思考的人,現在的我依然是;

過去的我是乙個值得他人信賴的朋友,現在的我依然是;

過去的我知識很淺薄,現在的我從別人那學習了一些;

過去的我很少反思自己的生活,現在的我會時常反思自我……

簡而言之,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的連續公升級版,過去的我也沒有那麼不堪。

在個人成長話題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總是會擔心自己無法高階到超級形態,對此深感焦慮以至於意識狹窄。我們努力地提公升自己,給自己選擇環境,以期望快速彌補過去成長中的缺失,甩掉曾經的影子,站上不同的台階。卻忘記了,如果沒有曾經的我,我怎麼知道現在的我有多大的不同?

當我們明白,無論怎樣我們都無法甩掉曾經的自己時,我們或許可以選擇去接納這個狀態。將目光從缺陷轉變為發展,即使曾經的我沒有那麼好,但我依然有機會可以成為乙個不錯的自己,且我正走在這條路上,這就已經很棒了。

而對於周圍的人,或許我們可以換乙個視角去看待,就是去探尋是什麼塑造了相似的我們。當我們知道萬物皆有因時,便對那些不可理解多了乙份接納和寬容。

14樓:下一句

身邊的人跟不上你的眼界,但終究是你生命中的過客只有自己的格局放大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樣,不用擔心,你始終會變的不一樣,只是你成長的太快,身邊的人跟不上你的節奏,一生就是這樣,慢慢成長,學會愛自己,別讓旁人束縛自己。

15樓:

你這還是格局小了,有點自私,還有點驕傲,總想著自己。你這雖然見解有所提公升,對世界的看法更多了一些,但是格局還是天花板,要想以後看到更多更好的世界,你得有平等心。

16樓:

我很遺憾,當你在看到這世界的精彩後,第一反應竟然是用暴力在傷害自己。你對他人的厭棄都源自於對曾經的「自己」的批評,而你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判,本身就是暴力。如果能摒除暴力,我們就能可以保有愛。

每個人的形成都是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很少有人能主動去選擇環境,所以他們和曾經的你一樣,都是完整的乙個人。或許你可以先和曾經的自己和解,就像《非暴力溝通》裡所說的,「關注需要」,為自己的曾經哀悼。想一想你對過去和他人的批判,到底想從中獲得什麼?

我與你的經歷恰好相反,隨著閱歷和見識的增加,我反而更能去接受別人的不同。就像微風拂過,非我所欲,亦非我所擾。厭惡和鄙夷,既傷害了別人,又讓自己苦惱,這不就是浪費時間嗎?

當年王陽明見到世人犯錯,就感覺像是自己犯錯一樣痛苦,因此他開啟了立學的道路。如果有一天你能照顧到自己的需求,就不會為此苦惱。

17樓:思維技術之創業術

我寫過一篇文章:識人思維,裡面就羅列了八類人,

根據題主的描述,題主想表達的就是想說明自己身邊的人都屬於八類人中的負人,庸人這兩類人群,

什麼是負人?什麼是庸人?類似題主表達的這些人群!或者去看下我寫的識人思維!

題主用了很多詞語來描述身邊人群的特徵,在題主的認知裡,一定都覺得自己很了解他們了。

但在我看來,題主僅限於著重表達對身邊人缺點的認可而已!

題主僅限於抒發自己的情緒,沒然後了!

只知道別人的缺點,但是很少人能知道別人的優點

這是大部分人群的思維模式

只會挑別人的毛病,找缺點,不會找別人的優點和認可別人(這部分人群會為自己這麼做找到很合理的理由,那就是因為事實上,別人確實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和缺點,所以他們要指出來,因為不指出來,他們會很不爽)

這是大部分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慣性做法。

可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不能中立去看待問題?

為什麼我們不能中立去看待別人?

中立的意思就是既明白人事物行不通的地方,同時又看到人事物行得通的地方。

不需要代入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無關

現在第三方角度客觀,公正,公平的看

要是事關自己的,那更要中立看待問題,才能更容易看出事物本質和做出好的決定

所以只要是乙個人,就一定有優點和缺點,它們一定是同時存在的!

問題又來了,哪怕知道了優點和弱點,又能怎麼樣?這到底有什麼用?

說到這裡,我得補充一下我對人際關係方面的觀點

在我認為

人於人之間,真正的核心訴求是要好處!是接受讓自己有好處的任何形式的表現

利益和情感都是好處的表現形式而已!

所以我自己推論出,

我們知道別人的好與不好不是目的(為此我我研究出了識人思維)

目的是創造人際關係上的價值!(為此,我研究出了價值思維,用人思維和好處思維)

最終結論是與人相處

只做能創造人際價值的事,

不做阻礙創造人際價值的事!

遠離不能創造人際價值的人事!

根據題主的情形,假如遵行我的結論

只做能創造人際價值的事比如欣賞別人的優點,了解別人的長處,抬捧別人好的地方,不斷給予別人,持續給予別人,訓練自己給予別人直到成為終生習慣!

在這裡我要特別強調給予別人這點!

很多時候我們在計較的時候,其實就是內心不滿,想要索取他人,內心本質就是想在別人的那裡獲取某些東西,比如情感和利益!

一旦明悟到給予別人了,那就意味著自己從索取的境界上公升到去施捨他人了,你會因此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一旦人生開啟了給予,整個世界都會為你所用!

這個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那就唯有多去訓練了!慢慢的,有一天,或許你終會明白!

有哪些瞬間,你感到人與人眼界 見識和格局差別巨大?

舉兩個很久以前的例子。我曾經有乙個學生,在我的英語課上,對我的即興提問,表述出了我從來沒有聽別的學生表達過的觀點。大部分學生立即作出了回答 不能喝 紛紛闡述血液未經處理,飲下會有概率得各類疾病。我問有沒有其他意見時,諸生的回答都是基於 不能喝 這一點的。這時候那名學生突然反駁說 要喝 眾學生譁然,我...

什麼是格局,什麼才叫有眼界?

二花 格局是指人的認知邊際,人的格局就像你家建房子被劃定的那個邊際線一樣。說乙個人格局大,大致的意思是說這個人,眼裡存山河,胸中有丘壑,比喻容量大,有深度,看問題不侷限於眼前得失,能以更長遠更全面的眼光看待事情。而有眼界,是說,不人云亦云,除了有大量的積累,還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切入點,善於以獨特的方...

能通過在家看書提高眼界和見識嗎

Hypatia 能,完全可以。如果選書得當,認真學習其中內容,人的眼界和見識是可以得到極大提高的,有百利而無一害。至於交際圈小完全不是問題,用一天時間讀一本好書比起用一天時間認識不知道哪來的爛人風險低 回報高,又可控。 魚粉不吃魚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是可以提公升自己的方式,閱讀就是從別人的文字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