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怎樣形成的?天性和環境誰更勝一籌???

時間 2021-06-08 19:02:29

1樓:小魚之家

天性很重要,隨機產生,一旦產生就很難改天,後天可以完善自我,但根本改變其實很難,但所有的東西都是相通的,做到了極致,也許都一樣,可隨意變換,集各種優點之所長

2樓:單身二十七丶

這個不好說,比如我見過好多,家庭影響很大,環境影響也很大,孝順的不孝順的,小學初中高中都軟綿綿的,現在說話都大大咧咧給人感覺就很大改變,還有的原來活潑開朗的,受了失業或者別的原因打擊灰頭土臉自閉的,跟工作環境,自信有很大關係吧,畢竟社會一罈水,飲料啤酒八寶粥的啥都有!現在不喜歡聽的話就是,你還和以前一樣,就你沒變!有惡有善,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人太多了,我覺得後天影響還是比較大!

3樓:黒木童

性格是乙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性格是長期環境影響下的個體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的組合。性格可塑,環境影響相比之下權重更大。

4樓:Andy

都很重要,性格的成長離不開環境,如果非要說個先後,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道理是一樣一樣的。都說言傳身教,如果本身性格就不好,原生環境也不好的話,是很難有幸福感的。我相信,人性本善。

如果是嬰兒時期遇到一家善良的人,言傳身教,那這個嬰兒也不會有很大的問題。當然,個例除外。

5樓:璐璐

從內傾情感fi角度闡述「人格」的形成。

1.割離完整的自我,意味著分清自我與外部世界的界限(產生自我意識),嬰幼兒時期

2.環境因素和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情結」—個人無意識(與1.共同構成內傾情感)

3.內傾情感裡的自我意識接受客體形塑(被客體同化,導致越來越龐大)

4.內傾情感裡的情結投其所好,作用於客體,表現一定的主體性。

這是從分析心理學角度描述的,可以看出人格的形成不是完全被動的被形塑,還有一定的主體性。

假設兩個人有著相同的經歷,但卻人格不太相似,解釋是不同的某些經歷分別造成了她們不同時期形成的不同「情結」—個人無意識。

天性的話,按照八維的觀點來看,在《天資差異》裡有提到七分氣質三分性格,氣質是天生的,對應的主導功能是確定的,例如ni—內傾直覺,si—內傾感覺,fi—內傾情感,ti—內傾思維,還有四個fe ne te se 就是外傾xx

主導功能則為面對某一件事時是優先使用機率最大的~

綜上,倘若假使生活經歷都相同人格依然會不相同,再加入先天氣質造成的差異,人格會極為不同。其實無法量化對比究竟哪個影響更大,你發現了嗎?

以上。ps:加個例子,比如她和你同樣經歷了很囧的事情,例如考試作弊被抓,老師都是同樣的處理方式,聯絡家長與數落你和她。

你或許就已經覺得很傷自尊了,以及一大堆的委屈。她則不然,一副無所謂的態度。這是相同經歷下你的「情結」的形成,她則無。

那必然會有她「情結」的形成的時候而你卻沒有,前提還是相同的經歷。這也和上文提到的主導功能有關,是天生的「氣質」導致你們在相同的經歷下人格分化越來越大。而不同的經歷更加無法控制對比,千差萬別了吧,你可以想象。

6樓:乙個過河的小卒

性格是怎樣形成的?天性和環境誰更勝一籌?

自古就有性善論和性惡論之爭,有的人認為人性本善,受成長環境的影響,性格最終定型。有的人認為人性本惡,不過也是受環境影響,性格定型。

由此可見,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不能否認後天環境的重要作用。至於人出生的天性是善還是惡,可能最終的性格定型還是要以環境為主吧。

乙個人性格的形成受到遺傳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哪個大?

陳林子渝 分享乙個自己的親生經歷。幾年前來到了某市在一次朋友聚會上認識了乙個女生不經意間對上了眼,在後來的幾天就變成了深入了解各種纏綿恩愛,這不是騙炮。後來故事就開始了,其實兩個人剛在一起的時候一切都是天衣無縫剛剛好。好像對方就是那個人 好像春天裡的棉花都融化成雪球 偏題了她是那種極度渴望陪伴依賴感...

乙個人性格和人格的形成,原生家庭和基困,誰的影響更大?

個人感覺原生家庭對性格的影響更大,基因更多是影響生理構造。孩提時,每個人都是一張白紙,家庭環境,包括父母的行為教養,對我們的價值 認知等形成都有一定的影響,而我們是在這樣影響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出我們的人格。可以說,人格是具有相互依賴關係的因素層層堆疊起來的,就好比建造一座樓。基於這樣的結構,成年後若...

《哈利波特》中,伏地魔和哈利的童年生活環境,誰更惡劣一些?

夜未央 從原著角度看,哈利的童年生活環境更惡劣,因為羅琳把伏地魔設定為天生的 徹底的惡,並不打算用他的悲慘童年來解釋他作惡的原因,更不希望讀者因此同情他。雖然設定他在孤兒院長大,但特意提了一句孤兒院的孤兒們 看上去都得到了合理的精心照顧 仔細看第六部裡鄧布利多到孤兒院的那段回憶,孤兒院窮但整潔,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