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不少人知道很多道理,但卻往往不能自已?

時間 2021-06-03 19:05:12

1樓:搬運工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所有的知識書上都有,但是你還是不能考上清華北大。我挺喜歡羅翔老師的一句話:我們永遠無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鴻溝。

2樓:事成

200多年前某位外中國人在自傳裡這樣寫到

「我明明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可為什麼我不能總是去做我認為對的事,而非要去做我認為錯誤的事」

這位外中國人的頭像現在就印在美鈔上。

上面那句話,按我們中國過去說法,叫知行合一。

不,應該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即我明白的道理如何與我的行動相統一。

儒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可中國出過多少個聖人?可見知行合一有多難!

近代中國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千年未有之強敵。

然後天降一群偉人。解決了這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打敗了千年未有之強敵。

有意思的是這一群偉人,一開始完全處於被敵人打懵逼的狀態。他們在絕境中反覆想也想不通,為何用的是同乙個主義,同樣的方法,為什麼別人就能成功,我們自己卻被打的這樣的慘。

這群偉人中,唯一清醒的,後來成了他們的核心。

現在頭像印在百元大鈔上。

他寫過一篇文章叫實踐論。這篇文章也叫論知行合一。

中間有這麼一句核心的話,至今我們還耳熟能詳。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所以說問題出在實踐上。

回到問題「為什麼有不少人知道很多道理,但往往不能自己?」

不是「有不少人」,是「幾乎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我是這樣。你也是這樣,他也是這樣。

「我明知道早起好,我就是要睡到10點,我非要和自己過不去,可能是我跟自己有仇吧......」

「我明知道吃早餐對身體好,我就是不吃早餐,我非得看看十年後,會不會得胃癌,我得驗證下這個事,這個事對我太重要啦……」

「我明知道現在應該看書學習,我非得刷會兒抖音,我就想看看啊,我不看書,今年能不能考過一建,這可不是我懶,只是我想驗證下我是不是個天才,我可能啊,不看書也能考過一建,嗯,也許我是個天才只是我不知道,這事對我太重要了,我非得驗證一下不可……」

就不再舉我自己的例子了,因為太嘲諷啦。

你明白乙個道理,重要的不是你明不明白它,而是你有沒有實踐它。

歷史,過去,偉人,家長,老師,大哥,前輩,無數的人都告訴了你道理。

你怎麼不實踐它呢。

放在那裡真好看啊。

反正我就是不做,可能啊,說出去我自己都不信,我可能是跟自己有仇。

3樓:逍不遙

哈哈,開啟等你來答,第乙個就看到這樣的問題。

最近很落魄,這幾天一直在想,明明我都懂得很多道理,為什麼就是過不好這一生呢?

作為乙個年齡即將3字開頭的人來說,回答這個問題,簡直就是「專家」。【允悲】

就說我,我這一生為什麼這麼失敗呢?

出來社會都知道,要努力工作賺錢。

我努力工作了,也賺到錢了。

但是錢非常少,而工作的時間卻非常長。我看不到未來,我恐懼,我焦慮,我惶恐不安。我又在想,我還年輕,這份工作沒有未來,那麼或許下乙份工作會有未來。於是我辭職了。

這就好比讀書的時候,這學期沒學好,然後把希望放在下一學期,向自己承諾,下學期一定好好學期。於是,假期的時候,就毫無顧忌的玩耍。

沒錯,你已經猜到結局了。下乙份工作,依然是沒有未來的工作。正如同下個學期,我依然沒有好好學習。

我內疚嗎?內疚的,但是明天還有機會不是嗎?我還年輕,有無數個明天。

所以,我內疚來的快,去的也快。我沒有學歷?許多大佬都是沒有讀過書的,他們不也一樣飛黃騰達,富貴榮華了嗎?

後來年近30,我明白了乙個道理。不,更準確點來說,是領悟了乙個道理。那就是把握當下,人是活在當下的,人不是活在未來的。

我讀書的時候承諾自己下個學期會好好學習,工作的時候,承諾自己下乙份工作會好好努力。

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了未來。殊不知,未來,即是當下。

只要當下活的充實了,未來也會跟著充實的。

其實明白乙個道理,和領悟乙個道理是兩碼事。

明白,只是我明白字面上的意思。比如我明白要好好努力學習,好好努力工作。

可是我沒有領悟。直到30歲,我才領悟到學習的重要性。沒有學歷的我,找乙份好工作都找不到。

這就好比一套武學,只是看了一遍,沒有領悟其中的奧妙,是沒有辦法學會的。

所以為什麼那麼多人明白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一生,那是因為沒能領悟。

雖然你問的是人為什麼知道很多道理卻不能自已,其實我的這個回答,也是差不多的。

我作為乙個肥胖的人,知道肥胖不好。然而肚子餓和面對美食的時候,我卻不能控制住自己。

我現在知道肥胖的不好了,因為我的身體已經出現不好的情況了。

這就是領悟,是身體的不健康帶來的領悟。

有些道理是明白,但當不好的結局沒有出現的時候,人們都不會放在心上。

比如闖紅燈不好,醉駕不好。然而還是有人闖紅燈,還是有人醉駕。他們沒有發生過致命的意外,所以他們帶著僥倖的心理。

知道很多道理,卻不能自已,或許是帶著僥倖的心理吧。

4樓:完美終結

因為現在的人大多數都有叛逆心理,這心理並不是不好,而是一種特點,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人生在世,及時行樂!

5樓:冰城螢火

就像人類明明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還是會吸菸一樣!懂得卻不一定會實施......沒有真正的體驗,所謂的道理也不過只是一紙檄文罷了!

6樓:沐雨

他們只是知道,並沒有消化實踐,沒有經過實踐反饋的知識不是知識,正如王守仁說的,知行合一才是最難做的事,有的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偶爾情緒一上頭,就會做出讓以後的自己後悔的事,然後懺悔,迴圈往復,最後開啟瀏覽器搜尋這個問題,說的可能就是螢幕前的你,別人說的再多,人生的路終究是自己獨自走,怎麼說呢,其實我很忌諱自己在網路上發出聲音,因為自己只是乙個剛剛成年的人,所學所想大多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我對我認為的東西保持乙份懷疑,怕自己所不堅信的想法誤導影響了他人,造成了不好的影響,蝴蝶效應的後果是很可怕的,防患於未然。於此相對的是,網路上大量可能錯誤的甚至是有毒的想法噴湧而出,大量沒有辨別能力的人遭受思想的毒害,直到接受社會毒打的時候才幡然醒悟,意識到自己想法的可笑,於事無補。另一方面,人是有健忘性的,每天網上瀏覽大量資訊,記住的其實很少,最多在一些煽情文字外加激情bgm加持下,一時情緒上頭,關注了幾個博主,往日再恢復往日的狀態,所以,總之,這個影響的程度很難受的,因人而異吧,或者是我才疏學淺,沒有捕捉到關鍵的部分,所以,我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跑題的說,所接受的道理都要經過思考,最好是實踐,才可能真正讓某人「自已」,當然,這是我目前的想法,綜上還有關鍵一點,流量時代,個人所思所想終究匯入海洋,能引起的結果也很難說,正如這篇文章,將會沒有多少人看到,湮沒於資訊時代的海洋,也浪費了當代乙個普通大學生的晚上半個小時 instead of 玩原神,而我還樂此不疲,我們很渺小,能影響的,可能很小,應該。

7樓:採姑娘的小蘑菇

我覺得很多道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所以當現實生活和道理背道而馳的時候就會疑惑是暫時的巧合還是道理真的改變了。這時如果對某個道理信仰不那麼堅定的話可能就猶豫了,就不再按道理說的做了。

8樓:西瓜涼了

1、首先知道很多道理,有可能只是基於表面,停留於表層,只是知道而已不代表就能理解,就算理解了,也不代表從內心裡面認同了;

2、能夠影響人的行為和內心的道理,這也是需要當事人對這個道理有絕對的認同並付諸行動融入自身中,改變自己本身就很難,特別是有自己完整且成行的世界觀;

9樓:檸檬酸

因為所有得問題,放在自己身上你就不能縱觀全域性。人都是有感情的,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你會情感佔據上分,就像朋友勸你分手,因為朋友沒有你和他的那種情感,所以她不能體會你的痛,她只會分析利弊,但是有多少感情,有多少道理是說得清的,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10樓:

所謂的道理就像空中樓閣一樣,不管什麼時候對什麼人都有益處,因此,很多時候並不能解決當前的煩惱。因為這些道理不是解決煩惱的充分原因。解決什麼煩惱,要找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不是充分條件(原因)的意思是,那些大道理一般是在事後總結出來的,或者說在做事的時候他遵循的原則或規律(是道與術中的道,是泛指的概念,是模板,空殼而已,說遠了有點類似於西方哲學裡柏拉圖似的理念,是假設,而往往只有我們親身面對問題時,才感覺到還有這麼多的細節需要考慮,具體怎麼一步一步的做法,就是術,才是充分條件)。這些是泛指的道理,即在大多數時候都適用。他並不會告訴你在具體的場合怎麼做,這也是當然的事情,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為無法永遠保證在任乙個時間,地點,人物的組合下都準確且適當!

所以很多人在面對具體的問題時,一般都會請教前輩,而對旁不相干的人的建議嗤之以鼻,因為前人經歷過相同的問題,當然知道在這件事上遇到不同的情況怎麼辦合適,而旁人說得再對也如同隔靴搔癢,我要你指揮嗎?我要知道具體怎麼做!

為什麼我們明白很多道理,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加州沒有冬天 哈哈剛好曾經也想過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行動力永遠達不到期望或野心,也就是有了乙個目標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 再就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這件事。 小小的旅途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到 理解 懂得 實踐之間是有很大跨度的 中國封建社會,歷經多個朝代,每任君主都在極力避免重蹈覆轍...

為什麼知道了很多道理,卻做不到?

BeyondDre 當你做一件事做的很好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做到了那些道理所說的,只是大多時候做好了都會沉浸在自己的興奮中,沒有回味其中道理 也可能你按照某個道理去做一件事,比如你從大局觀去做一件事,但是身邊的人並沒有想到這些,他們不理解,最後可能做的也不夠好,甚至沒做好 道理只是道理,真的去做的時候...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做不好工作,處理不好生活?

樂之者也 讀書,屬於理論範疇。工作和生活屬於實踐範疇。從理論到實踐,中間還隔著如何使用理論,怎樣使用理論以及理論使用的適用條件問題。這就好比,建造一座大樓,單純有設計圖 有效果圖 有平面圖是蓋不出大樓的,還要有施工圖,工程隊和各種施工機械等。理論是前人從學習和實際經驗中抽象總結出來共性的東西,是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