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解釋同性戀這一現象的?

時間 2021-06-01 10:47:00

1樓:

張在舟的《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盤點了中國歷朝歷代社會上的同性戀現象。以下內容出自張在舟一書第一章緒論之三:主要特色

古代經常把同性戀看成是陰陽的反常行為,人們很容易用家庭中的夫妻模式去模擬同性戀雙方,認為具有平等關係的同性戀者不易理解,從而傾向於強調並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了主動角色和被動角色的差距。不過強調和誇大的現象固然可能存在,但這種差距總體上也確實是大於現代同性戀的。

同性戀者當中雙性戀者占有極大比例,這也是中國古代同性戀的乙個特點。當然,絕對同性戀者的例子也是有的,但如果綜合各種史料的記載,兩種型別在數量上畢竟不成比例,雙性戀者明顯為多。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家庭倫理的特別重視。

在中國古代有4個支撐全部社會生活的基本概念,即政治上的仁和禮,家庭中的慈和孝,並且後面兩個概念又是前面兩個的基礎。儒家理論認為父慈子孝,然後才會君仁臣禮,君主以慈父治家的手段治國,理想的王道之政就能實現,社會就能夠和諧穩定,長治久安。 既然作為政治基礎的家庭如此重要,則保證家庭延續的婚姻就更是重中之重了。

由於存在這種強大的社會背景因素,乙個男子若執意不婚,那就不僅是他個人的生活問題,不僅是他死後不能埋人祖墳,會成為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的問題,而且更被看成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他也就注定要浮游於社會的邊緣,難有什麼發展的機會。因此,即使是作表面文章,乙個男人也要先以娶妻成家作為自立於世的前提。

不過也確實有這樣的情況:在外部壓力下成婚後,不少人會逐漸體味出男女之歡的妙處,從而慢慢淡化自己的同性戀情結,轉變為傾向於異性戀的雙性戀者乃至真正的異性戀者,所謂驀然回首,她在燈火闌珊處了。這在青少年同性戀者中並不鮮見,青少年的性心理具有較強可塑性,他們有的之所以成為了同性戀者,往往是由偶然的外部因素促成的。

對於其中許多人,異性的吸引實際上仍很強大。一旦有躬身實踐的機會,並且這種實踐又受到社會的支援和鼓勵,他們經常就會做出樂此薄彼乃至棄彼的選擇。

另外,中國古代在傳統上對同性戀比較寬容,乙個人只要能娶妻生子,則他私生活中的其它方面有時並不被嚴格追究,社會對男風採取的是一種模稜兩可的態度,借用《論語子張》中的一句話就是「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由於存在環境的相對寬鬆,同性戀者與其周圍社會的對立和衝突也就相對不太激烈,彼此之間都不易走人極端,不至於相互特別地厭拒。這倒可以使眾多分桃斷袖之人以一種比較自然的方式接受異性戀,進行異性戀。

而在堅決排斥同性戀的社會當中,同性戀者雖然更需要隱蔽自己,但也容易和異性戀文化產生更大的距離,強烈的壓抑或負罪感使他們對異性戀的接受就變得不那麼比較自然了。

如何解釋乙個同性戀的成長?

首先宣告,我家庭不是同性家庭,但我是同性戀,我只想說說我為什麼會喜歡上男生?我覺得,這和家庭環境有關。從小我就跟著媽媽,她去哪我就去哪,很內向,會跟在她身後,所以很依靠媽媽,媽媽也一直保護著我,就這樣,一直到上幼兒園,都是和女生玩,因為覺得女生比較好玩。上小學,我一二年級時被班上的乙個人一直欺負,但...

女同性戀是怎麼吵架的?

她比較煩被關心,什麼多穿點呀一類的,覺得囉嗦。也可能感情還不夠深厚,對方可能不太喜歡被介入太多。然後冷戰。兩次都是主動聯絡她,從沒發現她想主動聯絡我的時候,那就是我太當一回事了,明白了。雖然喜歡她的樣貌和性格,但是對方沒感覺那就算了唄。 跟女朋友鬧分手的經過 女朋友愛吃我做的紅茶凍 之前做過兩次但每...

怎麼反駁同性戀是文明的倒退?

極品偽娘翎少爺 典型的用社會科學強行解釋自然科學。再說一遍,性向是基因決定的,以現階段的基因學水平 性向不可改變,不能 治 社科人大概率都是這樣,世界上不是一切都能用社科解釋,但他們以為可以。如果真要反駁,以上就是核心論點了。以下是支援論點的一些其他。文概老師為什麼要以 文明 倫理 這種角度去講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