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故事的 節拍 ?

時間 2021-05-06 20:51:39

1樓:林恩

很多答案也都解釋了,最常見的是麥基《故事》中的定義:動作/反應,即為乙個節拍。

當然那本書裡對節拍的定義很多,但是我認為這乙個是最簡明扼要的。

動作和反應,幾乎是劇本的最小單元,也是必須被良好寫作的單元。

這裡可以模擬另外乙個更好理解的概念,即什麼是人物。

公式:人物=角色在壓力下的選擇。

角色隨便創造都可以,但讓角色成為人物的是「壓力下的選擇」。這一點恰好解釋了

節拍=動作/反應。

節拍的好壞就在於所有的動作之後是否有優秀的反應。

舉例:角色被人扇了一巴掌(這是動作),他沒生氣,反而笑了,滿含熱淚(這是反應)乙個節拍產生了。

節拍的作用是遞進故事,一堆節拍遞進出乙個場景,一堆場景遞進乙個序列,一堆序列遞進出乙個幕,三個幕遞進出乙個故事。這是在《故事》中的邏輯。

我們可以看到,節拍其實就是最小場景,打一巴掌和含淚笑,構成了戲劇故事,這其實就類似於「壓力下做出選擇」,不同選擇塑造不同人物,那麼不同反應塑造不同節拍。

《故事》中的例子更簡單。

take1·乙個人敲門。

take2·屋內人開門請他進去。

take3·他們一起走到沙發上坐下。

take4·他們開始談話。

如果是這樣的節拍寫作,用麥基的話來說「它永遠不會出現在電影院裡」。

這裡面的問題就是,所有節拍都有動作,但是所有動作引起的反應都是正向的,即,沒有阻礙。與其浪費膠卷拍這四個鏡頭,為什麼不直接讓他們坐在沙發上談事情?

這便是麥基對節拍的要求。否則就是「節奏殺手」,會被剪輯老師吐槽的。

也許會有疑問:我靠,要這麼講究嗎?

肯定啊。《故事》後半部分有對《斯里蘭卡》場景的節拍拆解(這也是編劇要做的,驗證場景是不是優秀),你會看到,不但是這麼講究,那些不在文字故事裡的潛文字故事是多麼精彩,嘆為觀止。

2樓:嚴藝之

在紐約大學讀表演的時候,每當分析乙個場景,最經常聽見的詞就是 「Beat」(節拍)。國內不是經常提到這個詞,所以在這裡看到,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

Beat 是什麼?乙個Beat,說白了,就是一場戲中,最小的故事單元。跟很多電影詞彙不一樣,Beat的概念,並不只侷限於學術研究—理解怎麼利用Beat,對於創作有能非常實際的幫助。

樓上對於這個詞本身已經有詳細的考究,在這裡,我再作出乙個簡單但重要的補充,還有實際的應用方法:

對於乙個演員,每個Beat取決於ta每一刻正在變化的動機與反應。演員最基本的技巧就是場景分析,而場景分析的基石就是懂得怎麼把一場戲每個不同的Beat找出來。

而在另一邊,導演在分析場景的時候,也需要把每個Beat分出來,可是,要注意的是:導演的Beat與演員的Beat,未必是一樣的。

隨便舉個例子,假設有這麼一場戲:

配角:「很多年不見了。你還好嗎?」

主角 :「還可以。」

配角:「其實,你一直在找的那個人,已經死了。」

主角(驚訝):「什麼??」

從上面的場景能看出,配角講第一句和第二句對白的方式,肯定是不一樣的。第一句對白的意圖是為了「打破沉默」,而第二句,就是「講出事實」。這兩句話,分別是兩個Beat。

視乎情況,配角的第二句話可以有不同的演繹方式。同樣的一句「...那個人已經死了」,但配角講出對白的意圖可以是 「向對方道歉」,也可以是完全相反的:

「狠狠地捅他一刀。」(不是真的刀,是用這句對白去懲罰對方)。

可想而知,講的是同一句話,但講的時候心裡面著想跟對方道歉,和想著往對方身上捅一刀,是很不一樣的。所以這個beat的演繹方式很關鍵,會產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反過來,導演的工作就是往故事中不同的瞬間賦予不同的意義:重要的東西,讓觀眾「不要眨眼」,不重要的,則一筆帶過。有時候,也需要像魔術師一樣,誤導觀眾,利用 Red Herring(偶然在這裡看到一篇不錯的講述Red Herring的帖子,大家可以看看,我就不去解釋了)。

上面的場景中,配角告知「那個人」的死亡,肯定是很關鍵的故事點。可是,導演是否需要強調那句話?更具體的說,在配角講出那句話時,是否需要給他特寫/移動鏡頭/出配樂...

等等的強調方法?

最順理成章的方式,當然是:誰說重要的話,就去強調誰。可是,這也是最懶惰的,最不經腦子的導演方式。為什麼?因為沒有視角。

導演設計一場戲,最基本的問題是: 「Whose scene is this?」 「這場戲是「屬於」誰的」?如果這場戲是以男主角視角敘述,那我們需要與他的反應同步— 而不是配角。

也就是說,從拍攝層面,配角的那句「...那個人,已經死了」 可以忽略— 只需要把它當成之前兩句問候語那個Beat的延伸。所以,如果需要推軌、給特寫、給配樂...

應該到男主角的那句「什麼??」 因為場景的視角在男主角那兒,所以男主角的Beat才是導演需要強調的。

從上面簡單的例子能看出,無論是對於導演還是演員(還是編劇、剪輯師、攝影師、配樂師...),懂得把場景分成Beat,才是真正創作的開始!

3樓:

那位南加大的朋友說的很好,我從斯坦尼體系的角度來補充一下。

節拍在體系的術語中叫做「環節」。

導演系學生入學後做的第乙個元素小品就是事件小品。

學生首先需要學會區分事實和事件,事件引發了相互糾葛與相互行動。

導演要善於通過辨別事件來組織舞台行動,把握行動的單位與環節。

單位是由一系列環節組成的。

比如《玩偶之家》中,娜拉跟林丹太太商量好了解決辦法,結果這時候海爾茂回來了。這構成了乙個新的事件,海爾茂要去後院信箱看信,裡面有柯洛克斯泰告發娜拉的信。娜拉勢必不讓他去看,阻止海爾茂看信是娜拉的行動,也是這一場戲,這個場面的行動單位,斯坦尼說,命名很重要。

但如何組織就是具體環節,也就是所謂的節拍。娜拉先是手足無措,海爾茂莫名其妙,這構成了乙個小的環節,節拍的概念可以更細化,變成娜拉和海爾茂在這環節中的相互行動的一環。而後娜拉拉著海爾茂跳舞,海爾茂盡興,說了感動娜拉的話。

娜拉決定讓海爾茂去看信,夫妻共同面臨家庭的災難。這是兩個環節。再之後,海爾茂去看信,娜拉十分緊張,期待奇蹟又害怕海爾茂會責怪他。

這是另一環節。直到海爾茂看到告發信,真的開始咒罵娜拉,這構成了乙個新的事件,改變了娜拉的行動。娜拉對海爾茂失望了,決定離開海爾茂,這又是乙個事件。

海爾茂苦苦挽留,兩人激烈爭吵,娜拉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丈夫和婚姻家庭制度的玩偶。這就有了戲劇史上的名場面。

易卜生用如椽巨筆,在家庭內部、夫妻之間做文章,短短一段戲,情節起伏跌宕,震撼人心,這就是戲劇的魅力。

節拍,就是行動環節中最細小的一環,由人物的相互行動構成,是寫戲最基礎要掌握的技術。

4樓:嘻嘻

在場景裡面的便是最小的結構部分:節拍。

已經回答了題主的問題,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不知道什麼意思。

編寫個例子。小紅要爸爸帶她去動物園,看動物。

小紅: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去動物園

爸爸:爸爸沒空

小紅:你答應過我的。

爸爸:我什麼時候說過?

小紅:上次你答應我考到全班第一名就去,同學們都去過了。

爸爸:好吧(好像是有這麼一回事),等爸爸有空帶你去。

小紅:上次說好了,這個週末去的。

爸爸:好,好,去,去,去,去。

這裡的場景是家-客廳。

節拍是女兒 / 父親

1.要求去動物園 / 拒接

2.說服 / 反駁

3.說服 / 拖延,拒絕

4.說服 / 不耐煩答應

以上,乙個場景完成,故事繼續,

第二個場景:第二天,小紅睡過頭,爸爸沒有叫她,小紅起床已經是中午。發生短暫爭執。

女兒怪爸爸早早起床了,明知道要出發不叫自己,爸爸本來就不想去,你自己睡晚了能怪我。節拍自己想象。

第三個場景:節假日,一路顛簸,塞車,繞路,沒有水喝,憋著尿。本來1個小時路程,走了3個小時。節拍以及情節自己想象。

第四個場景:到了動物園,小紅餵食,卻被猴子偷走了帽子,並且被動物抓傷。去醫院打了疫苗,小紅非常怕打針,並且接下來的日子還要打。最後身心疲憊回到了家。

小紅再也不喜歡去動物園了,並且對動物留下了心裡陰影。

以上可以構成一幕。

故事繼續。第二幕,小紅陰差陽錯,學了動物學專業。嘗試換專業等措施,以及家裡條件的不允許,最後妥協了。

一開始的抗拒害怕,到接受到有點喜歡這些可愛的動物。但是一場意外讓小紅更加憎恨這些動物,童年陰影揮之不去,選擇遠離它們。

有了節拍劇本就成功了嗎? 不是

節拍更加像是檢驗劇本的工具,讓你少犯錯。以及用於分析優秀劇本,提供寫作思路。

沒有節拍的劇本。

小紅: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去動物園

爸爸:都可以。

小紅:你答應過我的。

爸爸:是啊

小紅:上次你答應我考到全班第一名就去,同學們都去過了。

爸爸:行啊,去。

小紅:上次說好了,這個週末去的。

爸爸:好,週末去。

(別笑,不少流水賬就是這樣的)

或者說這裡的節拍只有乙個。知道了節拍就可以自行檢驗。

節拍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 不可以,但依然是非常好的工具。

5樓:

先說一下我的觀點:

故事的節拍就是「有節奏的故事引力」。

好的故事節拍讓人跟著節奏漸入佳境,爛的節拍或者沒有節拍讓人在故事裡迷路。

具體來說,節拍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起承轉合」,乙個寫故事的基本邏輯手法,元代范德璣的《詩格》曾講:「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區域性故事有區域性故事的起承轉合,整體故事有整體的起承轉合,這就是節拍。

6樓:子羿

在場景裡面的便是最小的結構部分:節拍

有個答案已經很好了,寫點其他的吧。

事件意味著變化。故事事件一般指人物生活情景中價值負荷的變化,而觀眾必須確卻地感知到情感變化,比如:正/負 ,希望/絕望,生/死。

注意,乙個故事不能構建於純粹的偶然事件,無論這一事件負荷著何等深刻的價值。

場景,在乙個整體中,通過衝突表現出的一段動作,使人物生活中情境發生轉折。

比如你失業了,你想找到工作,可是你沒有自信,你經歷了親戚或者女朋友的嘲諷,你就覺得這工作你非找到不可,你找工作其間不管發生了多不可思議的事,在工作這個場景中並沒有構成乙個整體,只有失業轉折成有工作,才是乙個完整的場景,乙個故事事件。

序列:一系列場景的組合,以衝擊力的方式轉折,直到最後達到頂峰。

比如找工作是乙個場景,但可以把它變成乙個序列。場景一:你經歷了親戚或者女朋友的嘲諷,找工作態度從消極變為積極。

第二個場景可以設定找工作時的問題,因意外經歷了從死到生,最後一身邋遢來到應聘會。第三個場景:社交災難到社交勝利,自以為不中應聘會上放得開反而中了。

第三個場景就是序列高潮。

完整的序列不但可以讓你得到工作,還可以戲劇化地表現你的內在性格、與外在環境的關係,以及關於工作對於人的見識。

幕:從你沒有工作轉化公司總載,迎娶白富美,可以作為一幕。一系列序列的組合,以最好的價值為頂點。

故事:從你沒有工作轉化公司總載,第一幕。第二幕,因為公司內鬥導致你被朋友和同事背叛,公司開除了你,你去掃大街了。

第三幕,敵對公司看中了你,於是你利用以前當Quattroporte識獲得的機密,爬到了頂層,樂在其中地報復先前的公司。

從一開始乙個勤勞、樂觀、誠實的人變成乙個影片結束時乙個無情、憤世嫉俗、腐敗的公司大戰老手——故事是由一系列幕的組合,最後發生絕對不可逆轉的變化。

(徐老師是知道我沒好好看書,所以才問這個問題的嗎╮(╯_╰)╭知乎乾貨輸出持續無力,我不管,題主一定要明白我說的什麼●▽●)

選擇電子節拍器還是機械節拍器,有沒有什麼好推薦?

賀蘭白菜 節拍器還是看需求吧。像伊諾電子節拍器,這款的節拍聲音可以選擇。有模擬電子聲,人工的聲音,還有木魚聲音。節拍速度調節起來挺方便的。三角形的設計個人覺得還不錯。然後可以連線音箱用,聲音可以放大很多。尼康和日本的SEIKO都不錯。主要是機芯的質量會比較好。 伊格尼斯 推薦機械節拍器,音量大,方便...

為什麼以前的香港動作電影武打動作是有節拍一招一招跟對練似的?

這事怎麼能怪劉家良呢。群龍戲鳳 裡劉家良和洪金寶對打,就做到了既有傳武味,又有打擊感,還流暢。十八般武藝 陸阿采與黃飛鴻 裡,劉家良和劉家榮 劉家輝的武戲也基本滿足上述條件。但還是感覺略遜劉和洪金寶對手。只有和高水平的對手演員配戲,才能打得好看。所以,動作設計成一頓一頓,是為了照顧大多數演員的水平。...

如何解決生產節拍的問題?

我的觀點,疲勞度與人因工程息息相關。設計工站的時候,你們有沒有考慮到人因工程?是否對該工站按照人因風險評估進行打分?疲勞度如果特別高,那可以肯定,該工站的人因風險是極高的,提前打分,基本可以避免。另外,至於是不是員工偷懶抱怨,那就看你們設計的工站你們工程師自己是否能做到了,工人作業是一定會比你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