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的創意學》主要講了一些什麼內容?對創意思維的幫助大麼?

時間 2021-05-30 10:15:16

1樓:

1-我已經在廣告策劃行業(偏前端,就是營銷策劃)五年了,工作台對面坐的就是設計總監,跟設計部和各項目的銷售對接密切。

2-我覺得讀這本書的方法。

自己讀了這本書,後來我還讓下屬也看了此書。

新手看完以後,「創意」就是乙個新的idea吧~~~(O(∩_∩)O哈哈~)

稍微有點積累的人說,「創意」是乙個既能有新的表達方式和內容,又能照顧到實際需求的解決方案。(這個有點感悟了有沒有?)

經歷有點深的就會說,「創意」就是讓大家都能普遍接受你的那個審美的方式。

經歷很深、技術又好的人就會說,「創意」就是「我說了算」。

以這樣實際的閱讀體驗來看,賴聲川這本書不適合專門的看,而是一邊看,一邊要去實踐中行動,在茶藝、花藝、陶藝、雕刻、收藏、戲劇、服裝等中具體感受賴聲川的藝術觀點。

當然,這書也只是賴聲川的一家之言,很多地方也是非常抽象的。

當然,我覺得要想充分領悟賴聲川總結出的模型、理論、概念、術語,還是需要去具體感受一下他的藝術作品,比如《如夢之夢》、《暗戀桃花源》。

目前,芒果臺「嚮往的生活」3上了戲劇《暗戀桃花源》的推廣。要想著,這是賴聲川2023年導演的啊,再配上何炅他們的班子,真是厲害的哈。具體的美學和藝術,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

可能更這樣更容易理解賴聲川關於創意的觀點。

3-本書寫作的缺陷

我感覺賴聲川舉的例子還是好抽象。我比較意外這本書烙上的商業痕跡。

比如書耳上關於MFA的言論

比如關於文化創意產業的觀點(p3)

比如文章舉例的是蘋果。我在納悶,為啥不能說說自己過去作品那些創意的細節。這不是很生動具體嗎?

這是不太能理解的地方。

正好我今天下午在我的孔夫子舊書店上新了這本舊書。

有興趣的書友可以加個關注,一起聊聊書。

2樓:龔老師在隱身

讀《賴聲川的創意學》,突出的感受是:有「亞洲劇場翹楚」美譽的賴聲川確實是那個有資格講靈感與創意的人選。他的不走尋常路的舞台螢屏實踐,給他所講的有跡可循的「剎那的靈感」和「神秘複雜的創意」學習,提供了最好的背書。

我從《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知道賴聲川,驚嘆他的舞台劇可以靈動不拘到這個地步。

後來研究生階段學習戲劇期間,還讀過他的書、看過他的戲劇影碟《暗戀桃花源》,甚至對有他出場的《康熙來了》都會特別留意,看得很有興致。

賴聲川的創意是融入自己血肉中的。都不用說那些精妙的導演構思和舞台創作,就說他那些劇目的名字,就知道他是乙個創意百出、妙趣橫生的人。

什麼《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又一夜,他們說相聲》《千禧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Women說相聲》《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什麼《我們一家都是人》,《我們兩家都是人》……每一出戲劇的名字,在延續和改變中,語詞的拿捏上都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很見功力。

但這份功力背後是對作品本身的充沛理解和自信把握。比如他在2023年的導演的契訶夫的《海鷗》,把背景放到30年代的中國,配樂都是周璇的。觀眾問他:

「為什麼那麼好笑?」我說:「因為契訶夫寫的就是那麼好笑,我什麼都沒有加。

」就創意本身的意義來說,它其實是自我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我特意重新翻閱查詢了博多·舍費爾《財務自由之路》的相關論述。在講到「如何分析你的收入」這個章節時,作者將創意與能力、精力、影響力/知名度、自我評價並列為影響收入的重要因素。

拿破崙·希爾曾說過:「每一家企業,每一項偉大的成功都開始於乙個創意。」如果我們的創意很好,那麼金錢就會從別處流入我們的生活中。僅僅乙個創意就有可能價值百萬。

3樓:seven

其實看完之後感觸最深的還不是創意,倒是作者本身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的態度。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更在意方法了,比如想著看完這本書是不是自己就會有大把創意了,反倒不是,而是了解到創意的根源,創意的根本其實是智慧型與方法的融合,智慧型也很重要。

一、當你真正開始看見事物,才能真正開始感受事物

比如作者提到的創意三毒經驗,習性,動機,我們平常看待事物可能總是封閉在自己的習性、經驗與動機裡面,以至於我們總是看不到事物的原貌,帶上有色眼鏡看待事物,給事物貼標籤。所以乙個人能不能累積智慧型,主要是看他懂不懂如何看這個世界,如何看自己的動機,如何看自己的習性,如何看自己的生命經驗。眼睛只是感官,到底看到什麼,看多看少,是心在決定。

去標籤:當我們看東西,在還沒認出是什麼之前的瞬間,它就是自己,非常單純。但我們長久以來習慣在辨識食物的瞬間立即貼上標籤。

用純淨的眼光看世界。當我們不再隨意地貼標籤,放下自己,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萬事萬物之間就有了無限聯結的可能性。

二、意識到因果,意識到萬物的互聯性,才能更深刻的看待世界

創意的兩種能力:直接看到事物的原貌的能力。看到事物因果的能力。也就是作者說的如是觀是因果觀。其中有一段話敘述了因果觀,我覺得挺好的。

當一片樹葉從樹上落下,如果有如是觀與因果觀的洞察力,不但會覺知樹葉掉在地上,同時會想到秋天即將來臨,想到無常,或許就能因此提筆作詩寫四季。這種洞察力是一種覺知,這種覺知提供如何看能量。擁有覺知的人走在路上,活在世上,看得更多,知道得更多,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深刻地看世界。

三、保持對世界的敏感與開放

敏感度就是開放度,開放自己的感受能力,向經驗開放,向人生開放。封閉的人在許多狀態下關閉自己的接收器,這是安全的做法,讓人們過著保守而安逸的生活。開放的人接收得更多,但這讓他們更脆弱。

就像一台設有各種防火牆的電腦,百毒不侵,但同時也讓漏失很多不是病毒的資料。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封閉自己,不去感受一切,讓人生更加單純。或許有人說這叫控制自己的情緒,但這麼做的同時,也可能失去對人與事物的感動,失去創意的動力。

我覺得這就是保持讓自己不變得麻木不仁的能力,對大自然有所感知,擁有對事物的深度感知,其實是生命存在活力的體現。

4樓:

賴聲川的創意學是作者創作過程的精華總結,每當沒什麼動力的時候就拿來讀一段,不願意多讀,每次看一點,想很多,很有啟發,對設計方面的創意構思有乙個系統又深入的講述,可以說,是難得一見的非常好的書籍。現在準備去看他的話劇。

5樓:記憶

剛看完這本書,個人覺得這本書雖然名字是所謂創意學,但並沒有狹隘的定義任何有關創意的部分,他在教導的是向內看。與其說是創意學,不如說是人生觀,可以影響的事情很多。很不錯的一本書

為什麼一些香港電影的字幕與普通話版演員聲音不同?

鐘北棟 你提的問題很好,很多粵語電視台的字幕都是意譯,而非音譯。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方便內地觀眾理解。壞處呢,就是不利於學習粵語的人搞懂什麼短語發什麼音,而且有侮辱觀眾智商之嫌。我個人反對意譯,因為大家都是中中國人,雖然粵語保留了很多古漢語,有些詞彙可能剛開始看上去很陌生,但實際上稍加琢磨還是可以搞懂...

川大為什麼在本省的一些人眼裡認可度如此低?

反正我知道以前我們班那個七中本部畢業的,是班裡第十七名,比川大分數線多20多分,他說他們學校大約只有一半人上川大分數線。他們學校去川大的人是最多的。我們縣中學,去川師大是最多的。 一川 九十年代,川大還是四川聯合大學的時候,那時是川大歷史的最低谷,七中的老師指著磨子橋的的校門給學生說,你們不好好讀書...

為什麼自己努力學美術幾年還畫的沒有一些學一年的同學畫的好,是因為天賦嗎

Sunset 不全是我曾經學過鋼琴學了大概一年有個同學也開始學幾年以後我放棄了她考上了上音附中 是因為天賦嗎?不全是我彈琴的時候十分鐘停一會不是摸魚就是抱怨而每次經過她家時都會有鋼琴聲傳來 就像現在 高一的我學著畫畫比某些高二的學長學姐畫的還好文化課分也算高是因為天賦嗎?不全是每次吃飯我都是最後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