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中的 體驗派 方法派 表現派 分別指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5-10 00:55:47

1樓:

定義大家解釋的都很清楚了,但是個人不贊同一味推崇體驗派表演方法,從藝術角度來,一定是體驗派更趨近於完美甚至達到完美,但是從打工人角度來說,體驗派對演員本身的損耗是很大的,人的感情是有限的,劇情的起伏會真實的影響到體驗派演員的精神世界,一部悲劇可能真的能讓乙個優秀的體驗派演員深陷其中進而在現實生活中活成劇中人物的軌跡。

而方法派會減少這種損傷,但也因為情感不夠細膩,方法派更常見於電視劇集,作為乙個天秤,我還是覺得方法派和體驗派相互融合是最好的工作與創作的狀態。

就比如很多人上班會把電腦放高盡量保護好頸椎以減少職業病,演員也是一樣的。

2樓:炫為密探

體驗派指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以將自己完全帶入角色的方法進行表演,由心而演

方法派以生活中的體驗為表演素材,表演出那個「曾經歷過的自己」

表現主義

對表演保持距離,強調絕不帶入角色,而是以角色外的角度,將表演內容表達出來

3樓:王禹添

表現派是「秀」,是外放是張揚,多出現在舞台上。

方法派是「外部刺激」,借用與道具或人物的互動,激發本身的情感。

體驗派是「移情」,內部情感外部化的程度取決於演員的經驗、人生閱歷等。

三者不衝突,不同的規定情境需要選用或者綜合使用。

4樓:張雍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顧春芳老師在談到演劇觀念時說:

表演藝術究竟是演員與角色達到「合一」,還是演員和角色保持「距離」,其實是有關「體驗」和「表現」孰先孰後的美學問題。

——顧春芳《戲劇學導論》

哲學家、戲劇家狄德羅是「表現派」的代表人物

他表演時憑思索,憑對人性的鑽研,憑經常模仿一種理想的範本,憑想象和記憶。他總是始終如一,每次表演用同乙個方式,都同樣完美。

——狄德羅《關於演員的是非談》

談到演員如何表演《薩伊爾》或《伊菲庚尼亞》裡面的悲劇情節時指出:

他的全部才分,不象你假設的那樣,只是感受,而是仔細用心表現那些騙你的感情的外在記號。他的痛苦的呼喊是在他的耳朵裡頭譜出來的。他的絕望的手勢是靠記憶來的,早在鏡子前面準備好了。

他知道準確的時間取手絹、流眼淚;你等著看吧,不遲不早,說到這句話、這個字,眼淚正好流出來。聲音這種顫索,字句這種停頓,聲音這種噎窒或者延長,四肢這種抖動,膝蓋這種搖擺,以及暈倒與狂怒......演員經過鑽研,久已記牢了......

——狄德羅《關於演員的是非談》

談到演員結束表演以後,

不是換汗衫,就是睡覺去了,可是心頭並不激動,並不痛苦,並不感到意氣消沉......

——狄德羅《關於演員的是非談》

由此可見,狄德羅對於「表現派」表演方式的認同

英國的歐文和義大利的薩爾維尼是「體驗派」的代表人物

「但是有必要警告你們提防狄德羅的那套被說得天花亂墜的理論,即認為演員是從來不動感情的......難道靈敏的感覺對於演員說來不是一種真正的幫助......如果乙個演員把乙個強有力的感染力量和他對豐富的藝術手段的卓越運用結合起來,他就必然要比乙個不動情感的演員更能抓住觀眾,因為後者只是依靠其精巧的藝術來模仿他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感情」

——歐文《表演的藝術》

有時間再來更新

5樓:進擊的炳叔

簡單講:

方法派:達斯汀霍夫曼,演啥像啥,《畢業生》裡是迷茫的年輕人,《雨人》裡是白痴天才,演出的角色脫離的演員本身。

體驗派:喬治克魯尼,演啥都像喬治克魯尼。演出的每乙個角色雖然都不同但都有自己的影子和明顯的印記。

6樓:理娛打挺疼

《體驗派》的官方藝術特徵是「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其實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活成角色」,周迅是最典型的體驗派演員。我們之前在做真正演員什麼樣兒的時候(回顧點我)就說周迅是乙個必須入戲的演員,要完全進入角色,在拍的那一刻她不是周迅,就是角色本身。

她在拍《明月幾時有》的時候有一場戲是她不能救自己的母親,從開機開始她就在想這個要怎麼演,一直想一直想,等到真正開拍的時候,她反而不想了,因為在那個當下,她就是方姑(角色名)。

她在拍《明月幾時有》的時候有一場戲是她不能救自己的母親,從開機開始她就在想這個要怎麼演,一直想一直想,等到真正開拍的時候,她反而不想了,因為在那個當下,她就是方姑(角色名)。

難就難在能否真的能投入,以及在結束拍攝時能否走出來。體驗派的演員經常會面臨入戲太深走不出角色的困境,這對演員的傷害非常大。

張國榮先生也是體驗派演員,坊間有個傳聞就是他2023年在拍《異度空間》時因沉浸角色患上了抑鬱症,最終導致他在2023年選擇結束生命。

郝蕾、周迅都會看心理醫生,做心理疏導。在《親愛的》出現的心理醫生其實就是郝蕾現實生活中的心理醫生。

體驗派的演員是要進入角色的生活,彷彿是自己的生活一樣,親身體驗了他的一切感情和熱情。

而《表現派》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外部形式,並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準確地再現這個形式,達到感動觀眾的效果,而不是演員自己感動。

其實通俗來講表現派強調的是模仿和設計,要求演員鑽研劇本,理解角色,不僅外形相似,還要模仿角色「走路、談話、傾聽」。

我覺得秦海璐是典型的表現派演員,她認為表演是理性在先,感性在後。

在拍攝之前,她會花大量的時間在案頭工作上,去研讀劇本,去分析角色劇情,不僅僅是自己的,還是其他的角色,要把劇本」吃「到最透,記住整體的邏輯事件和情感走向。

然後去設計,自己語氣是該輕該重,該用什麼的表情動作去表現這個角色的形象,所以在表演前期要做非常多的功課。

《方法派》是最難解釋的,因為它是體驗派的延續和補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繼承了體驗派先驅薩爾維尼亨利·歐文的體驗派理論,結合俄羅斯現實主義表演傳統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衍生出了方法派。

周星馳電影中那本《演員的自我修養》就是由斯坦尼所作,他本人似乎是斯坦尼體系的推崇者,雖然我覺得他演戲方式更接近表現派。

方法派的表演分為演員自我修養和演員創造角色兩部分。通俗來講就是既要像體驗派一樣去體驗浸入角色,也要有一些基於現實觀察的模仿設計去再創造。

它和體驗派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都演乙個斷腿的人,體驗派要求演員要真的相信自己斷腿了,而方法派可以通過把腿綁起來去模擬感受。

方法派的演員可以以自身經歷來激發表演,而體驗派不行。如果演一場同性戀的戲份,即使體驗派演員是異性戀,在表演時也要相信自己愛的就是同性,而方法派可以把對方想象成同性,或者把自己以往和異性相戀時的經歷感受投注進來,以激發表演。

演藝圈很多成熟的演員都是方法派演員,比如瑪麗蓮·夢露、梅麗爾·斯特里普、馮遠征、黃渤等等。因為方法派是世界各地培養演員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私以為科班出身的演員都是方法派演員。

最後我想強調一下,表演體系真的很複雜,編輯部為了這個選題爭吵了很久,雲先森認為所謂的「表演三大體系」是不存在的。

而另乙個學編劇出身的小姐姐找茶說自己上大學的時候,課本就明確寫了,表演三大體系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梅蘭芳體系、布萊希特體系。

其實演員的表演方式都是非常多樣化的,周迅也會看一些優秀作品或者是在和優秀演員合作之後,會吸收一些好的表演方式來提公升自己的演技境界。

今天寫這些就是想給大家科普一下演技的專業知識,對於演員來說不管啥體系,只要能演出好戲就是好體系。

7樓:

表演分為三大派別:斯坦尼斯拉夫司基,布萊希特,梅蘭芳。

梅蘭芳派起源於中國,是戲曲表演體系。

現在的表演體系就多為斯坦尼體系和布萊希特體系。

這兩種體系最大的區別就是「對話劇舞台上第四堵牆的認知」。

斯坦尼派,即認為戲劇舞台上觀眾與舞台之間存在一堵無形的牆,演員與觀眾毫無關係。

布萊希特體系則認為要「打破第四堵牆」,建立起舞台上的人與觀眾之間的聯絡。

8樓:劉晚成

大家都回答得挺好,不說別的,我就推薦你看下《演技六講》《演員自我修養》這類書。表演不是靠蠻勁,一定要多看多學,「只是愛演戲可是不夠的」

9樓:劉之浩

這問題真的太棒了,看到很多專業的回答.

我綜合理解一下前面幾位高讚答主的內容,得出結論如下:

體驗派和表現派相對立的兩種派別,一種是希望演員將自己代入角色,從而體驗到真實的情感,再舞台表現出來;一種是根據外部的資訊或者技術,推論出角色的表現形式.本質上都是通過某種方法錘煉演技或者豐富表演內容的學習策略.但感覺上和最終表演出來的效果無關,也就是無論哪個流派的演員最終表演出來的效果可能都是一樣的,只是之前訓練的過程不一樣.

方法派從歷史的角度看是從體驗派衍生出來的,主張用演員自身的真實情感反饋代替體驗派的模擬他人情感的訓練,既可以用於訓練也可以用於臨場發揮。

貌似演技好不好要看演員用了哪種方法錘煉演技還是不夠的,還要看花了多少功夫做錘煉。這個也可以說明無論哪個流派演員一時間接戲比較多比較雜就很難演的好.

10樓:周申

如果我的回答與別人不一樣,請以我的回答為準。

「體驗派」對表演的要求就是:從自我出發,生活在角色的情境裡。

體驗派是在中國被誤讀最多的乙個表演學派,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對體驗派的理解基本都是錯誤的。這裡有非常複雜的歷史原因,我不細說了,就直接給大家說說這其中最普遍也最糟糕的一大誤解——不承認表演應當始終「從自我出發」。

請注意,只有「自我」能完成真正的體驗,即「真聽、真看、真感覺」。如果你已在模仿乙個臆想出的形象,或把自己套入乙個與你的生活常態不同的表演的狀態下,那是無法完成真實體驗的。所以必須要強調的是,「從自我出發」是體驗派表演整個塑造角色過程中的基礎,而並非其中乙個階段,也就是說體驗派要求演員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始終從自我出發」。

那麼「從自我出發」與「成為角色」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因為你得生活在角色的情境裡。舉個例子,如果年輕人演乙個老頭,用體驗派的方法不是去模仿老頭,而是讓自己去相信老頭的情境發生在了自己身上,比如去相信自己關節不好、眼鏡看不清、耳朵聽不清……自己還是自己,只是情境變了(舉這個例子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實際上年輕人演老人只能作為教學練習,在真正的創作中體驗派主張演員應當盡量接近角色)。

所以體驗派所說的「從自我出發成為角色」並非是指「先從自我出發,再成為角色」,而是指「從自我出發地成為角色」,「從自我出發」是「成為角色」的基礎,不能將二者理解為兩個分開的過程。

那麼「從自我出發」不就是本色演出嗎?是否沒有技術含量呢?錯了,從自我出發是最難的。

首先就要求暴露自我或許不想為人知的性格。比如體驗派直男去演同性戀,他不能把自己偽裝成別人去模仿,而只能把自己內心中哪怕只有一點點對男人的好感拿出來給角色,真的用自己同性戀的那一面來示人。其次要求相信情境,比如將一把假槍當成真的死亡威脅來相信,要求在情境中能下意識地反應,而不是設計好的表演,這種相信可比設計難得多。

最後還必須做許多功課才能讓角色的情境豐滿,讓乙個虛構的情境如同生活一樣豐滿,其中需要填充的內容量是相當驚人的。

那麼「從自我出發」是否意味著乙個演員只能塑造一種性格的角色呢?不是的。因為人的性格是多面的,是乙個大集合;而劇作家筆下的人物不可能像乙個活人一樣性格豐富,所以是乙個小集合。

乙個大集合可以套住許多不同的小集合,乙個演員可以一輩子本色演出,而又演出了許多不同的角色。所以體驗派從自我中誕生角色的過程是在做減法——將自我大集合中不符合角色小集合的部分去掉,盡量讓兩個集合重合,即是自我又是角色;而不是做加法,去新增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比如生活中的人在同事和在家人面前也許就是兩個樣子的,但他們並沒有新增不屬於自己的性格或者模仿誰,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隱藏了自己的部分性格。

那麼如果自我的大集合不包含角色的小集合該怎麼辦呢?一是拓展自我大集合,也就是挖掘自己的隱藏性格,解放自己未解放的天性;二是如果自我實在離角色太遠,那就不要演那個角色了。斯坦尼說導演首先要熟悉了解手下的演員,就是為了能夠在分配角色的時候避免選了塊豆腐做牛排的情況發生——做牛排就要選合適部位的牛肉,用豆腐做牛排或許很炫技,但並不是真正的美食。

總的來說,體驗派是三派中最難的,也最需要天分:解放自我的天賦,相信情境的天賦。能有天賦達到體驗派要求的演員百里無一,所以有不少進行不下去的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天分不夠,轉而篡改或者反對體驗派。

體驗派的美學追求就是真實,一切都是為了讓演員的表演達到一種接近生活、接近下意識的真實感。任素汐的表演就是非常典型的成功的體驗派的表演。

「方法派」傳承自體驗派,同樣要求演員達到下意識的真實反應,但有一點顯著不同,那就是方法派允許演員替換交流物件,而體驗派不允許。

舉個例子,還是直男演同性戀,讓他愛上乙個男人。方法派允許直男演員將對手替換想象成乙個女人,而體驗派則要求你必須從這個同性身上找到你愛的部分。這是因為體驗派認為替換交流物件不利於捕捉對手反應的細微變化,尤其對於舞台劇表演來說,一齣戲演幾十上百場,替換交流物件容易讓演員在重複中失去臨場新鮮感,最後使表演僵化。

不過在電影的拍攝中,演員不是每次都能有乙個真實的交流物件,而且最真實的表演只需要一條就夠了,不用反覆重複。所以在電影拍攝中,演員替換交流物件有時既是必須也無傷大雅。美國的電影演員有許多使用方法派的成功例子。

「表現派」不強調從自我出發,而是強調在內心中先構建出乙個「角色的形象」,強調模仿。同時表現派不提倡下意識生活在情境裡,而是強調「跳出來」拿捏和設計。

有人說體驗派就是斯坦尼,表現派就是布萊希特。前半句是對的,後半句不對。布萊希特提倡的「間離」是一種演出效果,更多通過編劇和導演手段來達到,而非一種表演手段。

布萊希特在他自己的演劇實踐中,希望觀眾能間離,但仍然要求演員是體驗的。國內某些表演者為了給自己的表演方法找理論依據,拉了布萊希特來當大旗而已,很多人受騙了。

至於有人說體驗派是由內而外,表現派是由外而內……也是錯的。體驗派要求內外同時有機完成的「下意識」,表演時演員的注意力既不應該在自己的外部動作,也不應該在自己的內心,就像生活中大部分時候人的注意力並不在自己,而在對手和環境,無論內在感受還是外部行為都不是刻意產生的,表演時也應該是這樣的。而斯坦尼晚期的「形體-心理動作法」其實就是導演為了幫助演員達到下意識而帶領演員進行即興創作的方法,並非某些人顧名思義的「斯坦尼晚年從由內而外變為由外而內」。

有時候我真佩服國內一些人顧名思義的能力,以及他們大膽臆想、「創新」別人既有理論的勇氣。

雖然各個派別的追求和方法之間涇渭分明,但在實際表演中不可能做到100%純粹。表現派演員不可能完全不動真情實感,體驗派演員也不可能完全不設計。所以「某派的演員」是說該演員認同某派的美學追求,主要使用某派的方法,而不是說他完全不使用別的方法。

另外,由於國內缺少成體系的表演教學,大部分演員並不遵循某乙個派別,而是在實踐中摸索合適自己的表演方法。

優秀的演員往往是感性強於理性,加上他們需要綜合運用各個派別的方法,所以演員自己闡述自己的表演派別,未必能說得清楚準確。比如有的演員主要使用的是表現派的方法,卻說自己是斯坦尼的追隨者。這樣的例子很多,也造成了大眾的一些誤會。

我是老司機,我開過許多車,還造過車,相信我的。不要相信那些沒開過車的人評車,紙上談兵害死人。

收到NYU表演藝術管理offer,去讀需要賣掉一套房(三套非一二線房產,父母存款30萬左右)值得嗎?

智慧型留學 錢是可以再賺的,人生求學只有這一次,你可以想想如果留著這套房子,非一二線,每個月租金無非就是2000塊左右,你不去實現夢想,拿著這乙個月2000又有啥意思呢。只要你努力認真學到真才實學了,以後收回成本還是很快的。 是本科還是碩士?如果是本科,120萬遠遠不夠,最起碼300萬,這是節省的情...

表演藝術生好過嗎?未來有前途嗎?

環顧娛樂圈請問有多少明星有演技?表演藝考只要硬體足夠強大 就能先出益達 演技不那麼尷尬就能過大學畢業了建議先去接點話劇啥的話劇比電影電視劇集更考能力 可以鍛鍊自己如果有機會的話就去娛樂圈逛逛人紅是非多啊!敲重點!前途 看個人 藝考的話,請自己進行判斷,你的硬體軟體條件能否讓你上乙個相對不錯的大學。也...

如何評價人藝表演藝術家林連昆?

紅袖添伯 北京電視台關於林連昆老師的紀念節目,裡面有楊立新 濮存昕 何冰等嘉賓對林老師的緬懷,看後讓人感動。 造化弄人,在人藝三代最有天賦的演員於是之 林連昆 梁冠華中,林連昆天分最高,可惜時運不濟啊,只在晚年紅了十年,否則碰上好劇本好導演,成就不可限量。 小浪淘沙 林老師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他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