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第 70 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時間 2021-05-07 06:05:26

1樓:齡月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並不是那種情節緊湊,一波三折的電影,相反,全片充滿了留白和情緒上的克制,即使是在那個全片情緒達到頂峰的點題長鏡頭裡,女主autumn也沒有完全失控或是放聲大哭,而相對於其它的一些女性電影,導演伊莉莎希特曼也沒有讓兩位女主激烈而主動的反抗或是鬥爭,而是平靜用各種各樣的人物和象徵來展示當代社會環境對女性的無聲壓迫。

在autumn和skylay踏上紐約之行之前,用幾場戲簡潔描述了兩位女主的基本性格,通過打鼻釘和吃止疼藥猛擊腹部的疼痛和女主表面的平靜的對比來展現女主情感克制性格內斂,又通過skylar和男顧客日常的閒聊來展現女二開朗大方,以及對現實社會人情把控力,而與此同時,skylar從營業額中拿走一部分給女主做路費的那一場戲非常有意思,skylar在拿錢時,鏡頭給到明面上的攝像頭,拿完錢後skylar將營業額遞進去,如往常一樣被強行親吻手背。其中的暗指非常明顯,女性能躲過擺在明面上的監視,卻躲不過隱蔽在幕後的男性的侵擾。

除了這一幕,影片還有乙個地方也表達著窺視感,autumn和skylar與搭訕男一起去往保齡球館,當skylar扔保齡球時,鏡頭是這樣的

而男生投球時,鏡頭是這樣的

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

而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及全片對男性形象的描寫:從大聲叫喊著「slut」的男同學,沒有父愛的繼父,一直沒有出現的致使autumn懷孕的男生,強行親吻手背的幕後男到地鐵上舉止猥瑣的路人,一直試圖調情的男人。全片的男性形象幾乎沒有正面的,但我並不認為這種人物塑造是一種簡單的性別對立,而是對社會環境的進一步刻畫,全片所有的的男性形象對於女主和女二來說都算不上「反派」,他們其中不少都只是她們生命中的乙個過客,可這些過客確如同黑色的小劑量毒藥,在社會中積攢,對女性造成持久的壓迫與傷害

困境,整個影片裡女性似乎一直都處於困境之中,而這個困境就好像女主下的那一盤已經輸掉的五子棋遊戲,每當女性陷入困境時,似乎怎麼走都已成敗局,當她們沒有錢,連車票都買不起時,縱然是skylar也只能讓搭訕的男生得逞來換取借錢的機會,這幾乎是一些困境中的女性不得不向經濟更占有優勢的男性妥協的代表,也是一次對男女之間不平等權力地位的直接描摹,而我似乎能想像到未來當她拒絕男生進一步發展的請求後,會被理直氣壯罵一句「slut!」,這些微妙的黑色毒藥存在於社會的每個角落,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忍受,autumn不會挺身而出把違心和男生親吻的kaylar拉走,就好像她們不會因為每天被強行親吻手背而扇猥瑣男一巴掌然後轉身走人,也不會因為地鐵上的猥瑣男的行徑去揍他一頓,她們最多只能對這些細小的惡意豎起自己的中指,可誰知這些男性看到她們的退讓之後會不會揚起他們的嘴角然後輕蔑的叫一聲「slut」?就如同棋局輸掉後遊戲機所發出的那一聲聲刺耳的嘲笑?

另外,很多人也注意到她們隨身攜帶的那個大箱子,大家都會不解,為什麼一次短暫旅行需要帶如此沉重的箱子呢?其實根據導演伊莉莎希特曼自己的解釋來說,她讀過《紐約雜誌》上的一篇關於前往紐約墮胎的女性文章,據說她們總是把行李箱塞得過滿,而片中的大箱子的寓意也就十分明顯,象徵著女性無時無刻受到的重壓,當然,我的個人意見還是覺得這個設定略顯生硬並且意圖太過明顯。但到底為什麼前往紐約的女性會把行李箱塞得那麼滿?

答案無從而知,可能是出於對不確定的未來的茫然無措,也可能是因為防備的習慣使然,但我們能看到的是,這個大箱子就像一把枷鎖,在autumn和skylar前行的道路上細細微微地拖累著她們。

所以,《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一開始就不是乙個關於女性覺醒奮起反抗的故事,有的人會抱怨為什麼autumn和skylar到了最後也沒有作出什麼表達覺醒精神的行為,他們忽略了一件事,autumn和skyler在紐約所經歷的某種程度上就是她們的日常,地鐵上的猥瑣男和搭訕男並不比大叫著「slut」的男同學和強行與autumn的發生性行為的男生更令人窒息,她們不能也不會因此做出激烈的反抗,她們所能做的只有盡力的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墮胎這件事會成為autumn人生中的一段不會再提及的秘密與隱痛,而這個隱痛不是獨屬於autumn的,它也屬於其她那些不得不墮胎的女孩,也屬於每乙個拖著重重的行李箱在路上前行的女性,它,屬於社會裡每乙個隱忍的受害者。《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不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女性凱歌,它是一段密不透風的痛覺體驗,青春期裡一段塵封在心底裡的秘密經歷,一段不尋常的生活剪影。

墮胎對autumn來說是青春期的又一道巨浪,而值得慶幸的是,她存活了下來,結尾,autumn靠著車窗輕輕的閉上眼睛,明亮的光覆蓋在她的身上,雖然在以後,還有更多的巨浪在等待著她,但至少在這一刻,光重新照進了她的生活。

2樓:瑣聲電影

★★★★☆ 得知懷孕之後立刻打了鼻釘像是某種對自己身體的奪回,從此開始了自我意識的甦醒。嘗試自我墮胎的喝水,對腹部的擊打導致的淤青都將觀眾帶入女主的情緒之中,這種情緒的高潮便是醫生詢問從不很少有時經常的那場戲。

攝影中多是特寫,女主第一次演出就極為出色,一度以為拿到了柏林最佳女主,導演的功夫不錯。她也是一支樂隊的主唱,在片中也有歌聲獻出。

跟《燃燒女子的肖像》相比,這部電影也是男性缺位的一部電影。電影中出現了三個比較有標誌性的男性,乙個是被噴了一臉水的同學,家庭中的父親以及車站男,均為負面形象。

3樓:似淚逝雨

剛看完,這部電影很容易讓人聯絡到07年的金棕櫚《四月三周兩天》(事實上就連名字也有相似的地方),這兩部電影有非常多可以比較的地方,比如同樣的墮胎主題,女主同樣有閨蜜,調動觀眾情緒的高潮戲都是乙個長鏡頭,未將墮胎的過程展現便讓觀眾體會其殘酷,都以兩人的用餐來結尾等。但是又有非常多的不同點,先占個坑,有時間寫一寫我個人對這兩部影片的觀點。

4樓:清白之年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點題那段戳中淚點。

台詞背後的故事,情節平穩。

除了女性的無聲抗爭這一主旨,感覺電影表達的還有更多。

主要是因為塔利婭萊德小姐姐才看的

5樓:晴天

紀實的拍攝手法,把整個墮胎過程的細節表現得無比清晰;大量特寫鏡頭,把角色疲憊、迷茫、傷感的神情放大,看得很壓抑、心疼,很考驗演員的演技,事實上主角做得不錯;很少對白,留白式的敘事方式,更像是無聲的抗爭。真摯的姐妹情,無需過多言語。化眼妝、勾勾手,兩段很感人;好幾段對女性的侵擾,表現出女性在生活中受到的壓迫。

點題這段長鏡頭,直擊心靈,潸然淚下

如何評價第 71 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電影《白奶牛之歌》?

蝸牛的後花園 這部由伊朗女演員瑪利亞姆 莫哈達自編自演,和貝塔什 薩奈哈合作導演的 白奶牛之歌 獲得了第7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提名。看到作品出自一位女性導演之手,不由得讓我想起了賈玲,同樣是成功的女性導演。瑪利亞姆 莫哈達的 白奶牛之歌 延續了之前伊朗名導演的批判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反映的依舊...

如何評價第 70 屆柏林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影片《狩獵的時間》

風中龍 看的一臉懵逼,小白混不下去了搶賭場,可以理解,殺手韓能力強大,追蹤和戰力都一流也算正常buff,但狩獵是什麼腦迴路?就是玩唄?那幾個精神小伙也是配合,有賊心沒賊膽還做了賊事?全程哆嗦流汗尿褲子,還聲稱服過兵役,南韓服兵役是不練戰鬥技巧的嗎?想象力倒是挺豐富,屁滾尿流的同時有點空閒就癔症。這不...

如何評價第 70 屆柏林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影片,義大利電影《匹諾曹》

sheng133888 改編自義大利百年經典童話 木偶奇遇記 的電影 匹諾曹 正式上映,並發布 好戲開演 版海報。海報中,匹諾曹輕輕拉起帷幔一角,即將走上人生舞台。等待他的,是一場驚險與奇幻並存的旅程,一場誠實與成長關聯的冒險。影片由導演馬提歐 加洛尼執導,羅伯托 貝尼尼 美麗人生 費德里科 伊帕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