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平衡對孩子和對父母的愛?

時間 2021-06-09 11:48:48

1樓:瓶子anne

問內心,對嬰幼兒會有天然的喜愛,類似戀愛又勝過戀愛的感覺,為它付出得心甘情願樂此不疲,而且特別簡單純粹,你的愛都有回應。母嬰這種情感互動,會讓人特別有動力,為母則剛。還有,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會看到自己的影子,它的眉眼,它的氣質性格,會不自覺地彌補自己內心的遺憾,希望它能比自己過得更好。

對子女的愛,讓你更能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對子女養育的不易,讓你更能寬容父母的不完美,能理解這世界上更多的人更多的事。

對父母的愛,品味起來,更會懷念被寵愛的美好時光,而對自己從被照顧者變成照顧者的角色轉變,內心並不情願,但現實要求中年人擔起責任。即便是步入老年,很多父母仍然在幫著子女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家務,照看孫輩…不論幫多幫少,父母在,家的感覺就在,眾多子女間也會更有凝聚力(當然這也看父母教養子女的水平了)。只要父母在,你就會覺得自己在這世上是被人疼愛的,因為貪戀這份感情,我們會愛我們的父母。

愛就是這樣一代代傳遞下去的。

雖然對子女和對父母的愛不一樣,但是內心同時愛他們並不矛盾衝突。雖然內心的愛不衝突,但落到行動上自然會有差別。乙個是愛而被愛,乙個是被愛而愛,乙個主動,乙個被動,主動是更自由的,被動會有束縛感。

對子女,我們是強勢的一方,體力精力知識儲備經濟…子女還代表著全家的希望和新的可能性,家庭的資源會予以傾斜,子女需要教育所需的錢和精力,比如報課外班,接送,輔導作業等。

對父母,能不能強勢不一定(指經濟人脈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即便是和睦的家庭裡,成員的話語權也是不同的)。所以「孝順」裡還有很重要的乙個字「順」,需要成年子女和父母磨合了。父母需要養老醫療上投入金錢和精力,比如行動不便時的看護,重大疾病的花銷等。

首先,該做的事要做,這是責任,做到了,不用說,父母子女都會感受到你的愛。另外,日常上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從點滴做起。還有,(個人觀點哈),平等對待家庭成員,比如給孩子過生日的時候想想給父母過生日了沒有,給孩子買新衣服的時候想想給父母買了沒有。

大事小事做好了,會說話就更好了,能錦上添花,會說話,管教子女也好,哄老人開心也好,都需要智商情商。

對於現實的困難,比如子女和父母分處異地,經濟或精力p心有餘而力不足,力有不逮,只能去做乙個相對最優解的選擇了。有時候現實就是很殘酷,希望這個時候少一些後悔自責吧。在有能力的時候,努力掙錢攢錢,不要讓自己面臨這種境地。

2樓:粉仔Cathy

父母是老小孩,孩子是小小孩,他們都是你身邊的小孩,你親愛的家人。

首先,先學會愛自己和尊重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家人。

其次,家人均需要陪伴和溫情,用行動和語言多表達對他們的愛。讓愛成為一種氛圍和習慣,包裹著家人。

3樓:Gott

我們從父母身上享受到的都是寵愛,有句話不是說麼——受偏愛的都有恃無恐。我們任性,我們矯情,我們幼稚,我們自私都是父母的愛讓我們有恃無恐。

但是孩子呢?他們比你小,比你嬌弱,他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要依賴你,所以你學會了沉穩,懂得了責任,明白了付出,知道了如何去愛。——於是把愛給了這個小天使,因為是他讓你學會了這些。

而父母呢,你已經習慣了獲得,又如何懂得去付出?在我們眼裡,我們會看到孩子的長大,卻很難發現父母的老去。感動於孩子的乙個吻,卻不知道自己也去親親父母。

我們還小嗎?並不!

但是事實確實如此。

但是明白了,就去嘗試。

嘗試去回應父母的愛,嘗試去付出,讓他們開心,讓他們不再擔憂你的未來。

愛本就是一代代的傳承。

孩子對父母和父母對孩子比,誰對誰更好?

托馬斯全旋少女 感覺是相互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先對孩子好多一些 父母老了,孩子後對父母好多一些只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原來我們小時候父母所有事都親力親為 我們現在可以不用所有都親自做,可以聘請保姆之類的。所以感官上會覺得親力親為的付出的更多。但這個僅限於物質上。在心理,時間這方...

父母應該怎樣平衡工作和陪伴孩子?

沒法回答。典型的 我 媽 水 場景 詳見羅振宇跨年演講。他舉了花不脫的例子 花不脫和他創業4年間,還結了個婚,還生了兩個孩子。羅胖問她同樣的問題,花不脫的意思是 難道正在陪孩子時工作團隊緊急call,你能不去處理嗎?難道正在開會時家裡說孩子發高燒了,你能不馬上趕往孩子身邊嗎?現代人,有事業的父母,哪...

父母應該適當對孩子進行體罰嗎?

匿名吧!我是不贊成,但是不反對媽媽打我。我是女孩子呢。我媽對我挺溫柔耐心的,和她也非常親。但她還是會在比較嚴重的時候,把我按在床上打屁股 比如事不過三 不過她都是先教育,在我意識到錯誤後,才有可能拉我到房間打一頓。而且我媽不會罵我,頂多就是嚴厲批評一番再打。而且因為我比較乖巧,認錯態度也好,媽媽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