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怎樣處理孩子在學前班被欺負嘲笑的問題?

時間 2021-05-09 18:59:03

1樓:黃杏貞

乙個不一樣的故事。

(跟下面類似的故事我很久以前在幼兒說跟大家分享過,最近小D媽媽說用在了自己兒子小D身上。每次看到大家從幼兒說得益,我很感動,更加堅信「提供價值」會慢慢發生「價值效應」。)

小D媽媽和被人起綽號的小D

有一天,小D剪了乙個酷酷的新髮型,回學校前不僅梳得整整齊齊,還特意穿上了最好看的衣服。

沒想到回到學校之後,就被一位同學嘲笑:「你的頭髮就像乙隻馬桶,哈哈哈……」小D愣了一瞬間便委屈得鼻子發酸。這位同學還到處跟別人說小D剪了乙個馬桶頭,結果,小D當天就被起了乙個叫「馬桶頭」的綽號。

故事還沒完,第二天,有些孩子覺得「馬桶頭」不過癮,便又把小D叫「公雞頭」和「尿不濕」……

第二天放學後,小D沮喪地跟媽媽說不想回學校,在媽媽的再三追問下才說出了原因。小D媽媽受幼兒說乙個故事的啟發,給了孩子建議,鼓勵孩子勇敢面對。

第三天,小D剛在教室裡坐下,幾個孩子又過來了:「早上好呀!廁所蓋!」(又起了乙個新的綽號!)

再後來,小D媽媽在老師的幫助下,找到了幾個孩子給小D起綽號的原因。原來是因為小D常常太愛「臭美」引起其他孩子的嫉妒。斟酌再三後,小D改變了衣著,不僅穿得像那幾個孩子,連髮型也跟他們一樣,那幾個調皮鬼也能跟他好好說話了,後來還成了好朋友。

自證預言最先由心理學家Robert K. Merton提出的,他發現社會中自證預言的例子隨處可見。從心理上解釋,就是當人相信了某乙個結論,會把注意力放在跟這個結論相符的資訊和特徵後,行為也漸漸貼近這個結論,所以最終發生了跟預言同樣的結果。

後來一些育兒專家發現,自證預言也能用在養育孩子方面,常常能讓糟糕的事情往好的一面發展。

再說乙個「自證預言」的育兒故事。

小瑪是幼兒園大班的孩子,經常被同班的乙個小女孩欺負,小瑪非常討厭那位小朋友。媽媽了解情況後安慰小瑪說:「那位小朋友其實是個好孩子,她只不過是因為你上次做了乙個可愛的手工玩具被老師稱讚後嫉妒,所以才找你麻煩。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遇到不愉快的對待,除了找到背後原因,有針對性地應對外,試試使用「自證預言」,教會孩子從善意的角度思考,而不是第一時間跟別人交惡,有時能找到意想不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那麼父母該如何教會孩子從善意的角度思考呢?

還記得幼兒說前幾天說過的「不要相信腦子裡出現的第乙個念頭」嗎?這是應用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樂觀心法。教給你的孩子!

當發現孩子出現在腦袋裡的第乙個念頭是負面的,比如「欺負人的孩子是個壞孩子,他總愛找我麻煩……」那麼可以想象到這個孩子接著下來採取的一系列反擊也是負面的,比如欺負回別人、比如用暴力對付別人,這樣的結果會製造新一輪的矛盾。「相信別人是壞孩子」,對方也會變得更壞,自證預言也會悄悄發生效果。

相反,如果乙個孩子摒棄腦子裡的第乙個負面的念頭,從善意的角度思考別人的行為,不僅能幫助孩子發現對方的優點,還能幫助孩子發現自身做得不夠好或錯誤的地方,從而幫助孩子以更積極的行為應對。

難怪稻-盛-和-夫說,以善意的角度看事情,運氣不會差!這份運氣,也送給大家。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專愛淘國外心理學家們有價值的育兒知識。

2樓:

我女兒說話口齒不清楚,有一次她和別人玩,我在旁邊看著。我聽我女兒說了一句話後那個女孩說:「cc,我怎麼覺得有時候你說話我聽不懂。」我女兒說:「哦,那是你耳朵不好使」

給孩子建立一種強大的自信

3樓:小眼睛總裁

你對孩子做心理建設是一方面。最重要的事你的寶寶被其他孩子欺負,老師和幼兒園(尤其是前者)問題更多!解決根本是針對老師和園方。

4樓:張申兵

如果是我,我會說說你傻是因為你比較單純可愛。遇到侵犯一定要學會說NO,再敢推我就告訴老師,出了校園要學會跑,跑不過要學會還擊,家長不能一昧的教育小孩完全不打架(這是懦夫教育,小孩以後只會逃避)。走路姿勢不好看要被人笑你要告訴他物以稀為貴,與眾不同是好事。

孩子在學前班被欺負是教她打回去還是報告老師?

槑丨槑 孩子為什麼會被欺負,因為不夠強大,告老師並不能幫他變得強大,甚至形成依賴,打回去便會傷害到別人。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引導孩子當受到小朋友的傷害時,指著對方訓斥後再告老師呢,讓小朋友知道我有脾氣,並且在生活中也要讓孩子有自己的立場,其實個人認為最根本還是讓孩子變強大。 萬永萍 教孩子如何自我保護,...

孩子膽小怕事 在學校總被欺負家長怎麼處理?

Joe 這個事其實要涉及到三方,一方小孩本身,一方老師管教,另一方父母自身。首先搞清楚小孩怎麼被欺負,有什麼被欺負 然後和老師溝通有必要的話還是要和對方小孩父母溝通 而父母自身應該給小孩正面上的精神支援,讓小孩不那麼害怕和怕事。 阿南老司機 首先作為家長我們要告訴孩子,父母永遠是孩子背後的後盾,不管...

現在學生要報一堆的學習班,作為家長有沒有被挾持的感覺?

薄荷微光 怎麼會有這種感覺?報不報,報什麼,不都是你的自由和選擇嗎?當然,你自己非要為了拍馬屁而去哪個老師家裡就另當別論。機構存在的意義,其實不單單是為了提成績,提前學習一些知識了,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機構也是劃分圈子的地方,更是孩子交朋友的地方,機構定位不同勢必導致進去的學生的條件也不同,假設你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