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的人反去去害人,心理學如何解釋?

時間 2021-06-20 15:46:07

1樓:橡樹小姐

向攻擊者認同,這一防禦機制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這種防禦機制分為兩種:

一是事前:你以虐待的方式對待乙個人,因為有人曾經虐待過你。這保護你免於感覺到憤怒。如果你的虐待是持續而廣泛存在的,那麼你就是乙個虐待狂,乙個惡霸

比如幼時被重要他人(一般是父母)虐待的孩子,由於過於痛苦,為了讓自己不那麼痛苦,會給自己找乙個理由,比如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夠聽話不夠聰明不懂事才會被父母這樣對待的,是自己有問題,而不是施虐者有問題。那麼長此以往他就會向施虐者認同。比如,幼兒園和小夥伴玩耍時,小夥伴沒有聽他的話,他就會對其施暴,並且認為這樣理所當然。

因為這是他從小時候的經歷中學到的。

題目中所問的被害的人反去害人,可以推測這樣的人在童年可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一是事後:你預感到敵意後搶先表現出不友善的態度。因為曾經的痛苦遭遇,他們會預設他人是危險的,是會嘲笑/傷害/遺棄自己的,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他們會先攻擊對方。

比如曾經受到虐待的流浪貓狗,當救助的志願者靠近時,他們可能會先擺出防禦攻擊的姿勢。

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人質情結/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

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了敵人。

這個概念多見於犯罪新聞事件,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

2樓:「已登出」

題主的這個問題,應該涉及到了被害人心理學,就是被害人學和犯罪心理學的乙個交叉學科。

貼一段被害人被害後心理發生幾種可能變化的百科材料啊。

「被害者的心理活動與被害程度存在一定的關係,受害越深體驗越深,反之,受害越淺體驗越淺。被害者有強烈的對犯罪分子實施報復的心理,要求賠償或補償的心理,自殺心理或者產生逆變心理。

在被害後,受害者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心理反應有:①強烈要求對犯罪分子實行報復或予以法律制裁。②強烈要求賠償,以補償遭受侵害時所造成的損失。

③忍氣吞聲,不敢聲張。④極度羞憤,痛不欲生,甚至含恨自盡。⑤受害後要求非法補償, 自甘墮落,走上犯罪道路。

」可能不太好理解啊,但是我們可以看出,題主的問題其實就與被害後的第五條反應有關。

這樣吧,我用兩個真實例子,乙個實際的我接觸過的例子,乙個在電視上看見的例子。來說一說。

第乙個例子是受害者加害無辜的人

我在網上開導過乙個高中的男孩子,那個孩子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但是他因為被羞辱太深了,在知道欺負他的幾個小混混只是被記過轉學,他家也沒有得到任何的補償,他的心裡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於是他把這種他遭受過的傷害還了出去,也就是說,他也成為了使用校園暴力的人(不過他當時是第一次犯錯)。

他的心裡想法是「我跟他們也無冤無仇,可他們害我,還不受多少懲罰,我受的傷誰來補償?我也要把這種傷害轉嫁出去,讓別人和我一樣慘。」

在這個思考過程中,他是沒考慮過他的受害者也是無辜的,因為他的心裡只想到了自己受到的傷害,只要能把這種傷害轉嫁出去,他就有了一種心理平衡。

(我開導這個孩子的時候用了很大的功夫,我告訴他要換位思考不要再犯錯因為他傷害的人也是無辜的,不能用錯誤的方式來平衡心情擺脫陰影,我知道這種傷害會給他帶來很大的心理陰影,可是他的未來人生還有很長,而那幾個校園暴力的加害者可能已經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會開心,他們不會痛苦,所以他也要好好生活,只有好好生活未來才有藐視他們的機會。)

還有就是古代的婆媳(現代也有這種情況),婆婆在是媳婦的時候被自己的婆婆傷害,等到自己熬成婆婆了,她一定要把這種傷害轉嫁到下一代,讓新媳婦也受這種苦,即使新媳婦溫柔可人從不頂撞婆婆。這種情況個人看來更是無解,就是人的劣根性。

第二個例子,電視上播的受害者報復加害者

我我在電視上看見的,乙個中年婦女因為常年遭受她老公的家暴,去了法院,婦聯,多番調解,她老公不離婚,也不放過她,最後她只能選擇在她老公酒裡加藥,半夜殺了他,但是她的身份也從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

這種情況,唉,其實說實話,我心裡是同情的,相信大多數人也同情吧。可是人受法律的約束,惡人真的該由法律來制裁他,只能說,真的不能為了不值得的搭上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

簡單分析一下哈,個人拙見,可能有點跑題。

學完心理學的人,心理會扭曲嗎?

洛小夢 應該不會扭曲。很多人會對心理學存在誤解,認為心理學都是研究心理疾病的,而這是臨床與諮詢方面的內容,需要尋得專業人士的指導和幫助,只是心理學的乙個分支。其實對於一般人來講,系統的學習過心理學之後,你會知道乙個人從出生到終了,這一生從生理到心理的發展規律以及大腦的一些機制和語言,思維,能力,情緒...

在心理學上如何解釋 犯賤 ?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要一網戀我就戀愛腦,老想著找別人聊天,而且如果他不理我,我會感覺很痛苦,但是一般人聊天的需求不會有我這麼重,其實我平時話沒有怎麼多的,所以導致我網聊的時候一般會和幾個一起聊天,這樣乙個不能回應我,還有備選,而且我有點舔狗心態,區別是我喜歡同時舔幾個, 為什麼我們都很喜歡 犯賤 ...

心理學如何解釋人的惰性?

花寫手 惰性的解釋很寬泛,如果只是人生理的普遍惰性那麼沒有什麼好解釋的,煩了累了厭倦了受挫了追求享樂等等。但是如果把 惰性 解釋為一種企圖心的脆弱,那麼可以有一種解釋來自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即 一種防禦性的結構用於掩蓋自體的源發缺陷 這種缺陷導致不良的心理功能 這種結構不僅掩蓋了缺陷還代償了這種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