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想太多,每一天都活在擔憂中,還總是愛幻想自己的未來,然後突然又擔憂起殘酷的現實,唉,怎麼辦呢

時間 2021-06-06 21:28:08

1樓:Acebase

我想用中國禪宗的思想來解釋這個問題,不知道對你能否有幫助。活著其實是我們唯一能意識到、親知到的生活,作為人,我們壓根沒有時間離開乙個親知的經驗去談意義。假如離開了這經驗,難免會生出各式各樣的困惑來。

比如,有沒有這樣的可能,存在乙個更好的自己?假如當初做了不同的選擇,那麼現在是不是有另乙個自己呢?疑問重重,恍如莊生夢到了另乙個世界的自己。

緊緊抓住活著—親知這一經驗,就是表達這樣乙個信念:只有乙個我,只有乙個我,假如有更好的我,那麼一定在現實的我中,在我能感覺到的我之中,在活著的我之中,不可能有我之外的另乙個我,那樣的我是不可能存在的。

有個著名的禪宗公案,一位僧人問趙州和尚:「狗子還有佛性嗎?」趙州答「有。」僧人問:「狗子既有佛性,為什麼撞入這個皮袋?」趙州:「因為他明知故犯。」

後來,別的僧人又來問趙州同樣問題:「狗子還有佛性嗎?」趙州卻改了答案說:

「無。」僧人追問:「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沒有?

」趙州:「因為他有業識在。」

假如乙個人心存前生、業識,不立足此世此時,就沒有佛性,趙州的話大致就是這意思。與別的門派不同,禪宗認為佛就在這個世界,通過任何事物都有可能直接領悟佛性,工作、勞動、伺弄花草,不用磕頭、拜佛,求諸他人,求諸來世的佛,這是禪宗的一元論。人生太短暫了,沒有時間去進行二元、另世的想象。

因此,禪宗的思想比我們所知的更富於入世精神,薩特說過他人是地獄,而禪宗說那就下地獄去。

抱定在這個世界修行,在這個世界涅槃的決心,不做他想。如何渡過一生?這是禪宗帶給我們的最積極的人生態度。

那位和尚又兼畫家的鄭板橋曾寫過一首詩,詩裡把這種堅定的人生態度說的特別明白:「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把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來過是什麼樣的體驗?

護法居士 舍利子。又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於泡沫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法不生。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譬如陽焰。一切煩惱貪愛集生。前際後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行不轉。離一切相。此中何...

每一天都保持高強度學習現實嗎?

素心向暖 看到樓下回答說高強度不等於高效率,十分贊同,我認為每天都保持高強度學習是一些考研學子的一種狀態,但這種高強度的學習是否是高效率的,還有待考證。所以應該做到的是每天高效的學習,而不是單純的拼體力的那種高強度的學習。應該關注你專注的學習時間長短,能不能進入到那種所謂的心流模式。 白小純 不現實...

如何讓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且漫長?

henry 做有生產力的事情,才能拓展我們每一天的人生意義和時間寬度。這裡的生產力指的不是學科上的概念 何謂生產力的事情 1 物質上的收益,是人持續生存和不斷發展的基礎。2 精神上的獲得,是人之所以能愈挫愈勇的意識鼓勵。本條包括思想認識和知識提公升 親情 戀情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愉情,比如體育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