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所有的一切都會消失的人,生活該如何繼續???

時間 2021-05-14 18:43:49

1樓:Leon Xue

難道有人不明白「一切都會消失」嗎?生活如何繼續,與此有什麼相干?!

至於悟道者如何想法,全知乎的未悟者,又怎麼可能代為回答。

所謂最美好的事情,則只是各自不同的主觀感覺。有的人,對「酒色財氣」天生就不感興趣。

真正的學佛者,動力來自於求知慾,而非因為知道了什麼。

2樓:Quasar

明白一切都會消失,並不意味著你捨棄他們,而是知道他們不再那麼重要了,不在執著,不再妄念,不再想永久擁有他們了。

既然已經不執著了,那物質生活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反而能夠更好的享受他們,因為你知道他們總會消失,反而不怕他們消失,也不會有消失之後的痛苦。也明白他們總會消失,所以在的時候反而會更加珍惜。

其實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你對物質生活沒有那麼強的慾望了,反而最簡單的東西也能滿足你,當美好的東西出現時,你反而更感激於生活。

不執著,既能拿起又能放下,全然接受了生命和生活。

3樓:

題主,你的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並不簡單

[明白了所有的一切都會消失] 和 [他們如何繼續生活] 是兩個問題。

這境界並不是題主想象的那麼簡單,雖然做到了這一點也很不容易,但也只是萬里長征走了幾步而已。

【所有的一切】在佛陀的語境中,其名詞是「一切法」 「有為法」 「諸行」 「五蘊」;

【一切都會消失】意味著「諸行無常」,無常意味著產生、破壞、持續、不持久、變異、消失、再生,無常的反義是涅槃(苦的反義也是涅槃),涅槃不產生不消失、不持續不消失、不變異不消失、不再生不產生、不能靠想象去感覺到、不能抓也抓不住、只能側寫不能直視,佛教理論中乙個人活著的時候是無法真正涅槃的,禪定的功夫到了切斷一切神經反應、不思不想不作意無觸無受、沒有心跳呼吸血液迴圈、進入想受滅的第九禪,對阿羅漢來說可以稱之為狹義上的「有餘涅槃」,因為還沒死透還有識的殘留(阿羅漢死了就是般涅槃、無餘涅槃、無識涅槃),可以從想受滅(滅盡定)中出來恢復心跳呼吸和血液迴圈,站起來繼續蹦躂,豆瓣上有乙個「光徹五輪」網友說自己只用了一年多就經驗過第八禪,他的原話是這樣的(有可能只是第四禪狀態):

出定時發現身體冰冷,血脈停流。死光照身。直覺是死亡。 而後凝聚能量重新啟用身體,才能使用;

【明白一切都會消失】有幾個不同的境界:

境界1、觀察到五蘊的一部分現象具有無常的特徵(聲音、顏色、味道、感受、金錢、地位、文化、社會、固體、液體、氣體、嬰兒、老人、動物、植物等等。。。),這些比較容易觀察到有成、住、壞的過程;

境界2、觀察到五蘊的另一部分也具有無常的特徵(四大、四大所造色、受想行識),勉強算是有了「名色分別智」,即有能力對自身名色的成、住、壞過程進行觀察(覺知),這個訓練是四念住的一部分內容,比如能清晰的觀察、辨認自己在數剎那、數彈指、數須臾中產生的成十成百上千「念頭」的產生、持續、消失的過程及其內外、細粗、劣勝、遠近(心念住)、各種受(苦受樂受捨受、眼耳鼻舌身意之觸所生的受)的產生、持續、消失的過程及其內外、細粗、劣勝、遠近(受念住);

境界3、對1和2的觀察結果進行推理,將無常特徵擴充套件到一切精神物質,對「一切法無常」這個道理無困惑、不懷疑。

有什麼樣的境界,就有什麼樣的生活

未斷三結者均為凡夫,斷三結者為初果,初果還有貪嗔痴,所以初果聖者可以不出家,可以持有和使用金錢財富,可以不以討飯為生,可以遵守五戒繼續世俗生活。

禪定的功夫,不是區分聖者與凡夫的標準,豆瓣的「光徹五輪」網友,沒有出家,拜了師傅繼續學習,其果位他自己不說,我也不知道。

阿羅漢呢,我認為自從佛陀制定比丘戒之後,阿羅漢也應該在戒律的框架內繼續生活(沙門正命),阿羅漢有兩個任務(繼續禪修或者傳播佛法),他們以討飯為生、不掙錢不存錢不花錢、名下資產僅限於三衣一缽、日中一食、不喝酒不吸毒,另外小小戒可捨、無犯,迦葉定的規矩不能當作佛陀的規矩。

4樓:叮鈴噹啷

不是,其實死後是有世界的,有輪迴的,念佛就能了脫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如果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並相信願意的話,現在就是好好念南無阿彌陀佛(方式原理是靠阿彌陀佛的佛力救度)其他什麼都不耽誤,做好自己的本分,臨終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修行)就可以了。

5樓:「已登出」

這個問題,其實我以前困惑了很久.

直到之前去了家第三方的支付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我才豁然開朗.剛開始我還是總在想,既然充值提現銀行都要收手續費為什麼公司還要執意去各種引導使用者充值到備付金呢?反正也要流走的...

後來發現原來備付金日利息萬一,公司靠著時間差賺利息就不少了.

明白這個之後我就釋然,明明一切都會消失,卻有些人能通過這個消失之前的時間差創造出自己的價值..

6樓:無量

明白了所有的一切都會消失的時候,就是該了解在某個角落肯定還有不會消失的東西。

這個短暫的人生裡,我們就是過客。這個過客,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不停的經歷,或善或惡,等走完這一程我們就會回頭看這一生,是後悔或是滿意。

這個世界,沒有愛別離苦。所有的親人、朋友都不會離開。

餘生,就打算敦倫盡分的念著佛,等佛來迎接。

下一世的精彩一定超乎你的想象。

7樓:徐子翔

瀉藥我們知道了生活的真相,但依然熱愛生活

為什麼所有的東西就不能消失了?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要永存?生活中不能有一點不如意?

這得是多麼嬌滴滴的心態啊,這樣的心態恰恰不是看透了,而只是沉靜在幻想中,但幻想又破滅

8樓:護法居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六分別。六入處經。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謂

於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

不如實知見故。於眼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皆生染著。

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

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

如是染著。相應愚闇。顧念結縛其心。長養五受陰。及當來有受貪喜。悉皆增長。

身心疲惡。身心壞燒然。身心熾然。身心狂亂。身生苦覺。

彼身生苦覺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增長。

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

諸比丘。若於眼如實知見。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見已於眼不染著

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實知見

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於意不染著

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

不染著故。不相雜。不愚暗。不顧念。不繫縛。損減五受陰。

當來有愛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滅

身不疲苦。心不疲苦。

身不燒。心不燒。

身不熾然。心不熾然。

身覺樂。心覺樂。

身心覺樂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如是純大苦聚陰滅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說。正語正業正命清淨修習滿足。

是名修習八聖道清淨滿足。

八聖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修習滿足。

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

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

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

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

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

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

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眼解脫。

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正觀。

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

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

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

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

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諸比丘。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樓:

我覺得問題中的體驗美好是我們草民畢生的追求,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對於美好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定義,有人喜歡酒色財氣,這是他的美好,有人喜歡賺錢拜金,這是他的美好,有人喜歡學術研究,這是他的美好,有人喜歡幫助別人,這也是他的美好。本質上都是差不多的,我們都在圖自己乙個樂。

如果有人勤奮工作卻不是因為喜歡勤奮工作,那他一定是因為喜歡勤奮工作帶來的收益,這個收益能讓他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獲得更多。

10樓:你可以叫我傳

嘛,所有的東西不是都會消失,而是組織形式的重構,成住壞空的空並不是說什麼都沒了。

而且,這個世界空的時候還遠著呢,就我們的生活而言,完全不用考慮一切都會空的事情,至少我們這輩子應該都還會在有固定組織形式的世界當中生活,所以著眼當下,該幹什麼幹什麼就好。

我為什麼要活著 一刀下去所有的一切都會結束 我只是怕家人難過 ?

同有過輕生念頭。不過想想,如果怕家人難過,要不就等家人百年歸老,這樣自己不會有負擔,那時候再給自己一刀或者已經可以攢夠一筆錢安樂死可能更心安理得呢,也許那時候情況又不一樣了。祝好。 梧桐 說的直白點沒勇氣死罷了,不要說你怕別人難過地球沒了誰都一樣轉。沒有人會為你悲傷太久包括父母。你只是無法面對懦弱的...

當你發現你的人生所有一切都難以改變時,該如何面對?

特立獨行的豬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大腦又是用資源的大戶。小門小戶想要日子過的好就是開元節流,不要把注意和心氣用在改變自身的性格上。而是要認定一件事情做下去,做到深處。不斷鼓勵自己去跟厲害的人接觸,時間久了自然就會那麼容易沾沾自喜。既然是懦弱,那就不斷的去反抗,只有在能夠反抗的前提下不反抗才是懦弱,...

可不可能所有的一切理論都會被推翻 如果一切都可能是錯的,那我們現在的學習又有什麼意義

Mars的七月 建立理論是為了使主體便於理解客體,隨著理解的深入,先前建立的理論就可能被推翻或是得到補充。一切理論都建立在人的認識之上,如果人停止認識,理論就不再被人需要,一切理論的推翻等價於人放棄認知,那麼人就會消失,判斷一切的對錯也會變得沒有意義。至於如果一切都有可能是錯的與我們現在學習有什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