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看得越多越覺得無法融入周圍怎麼辦?

時間 2021-05-11 04:10:34

1樓:韋海生

比如以前我讀了《中國青銅時代》,或《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或《憂鬱的熱帶》之後,幾乎找不到可以深入交流的人,於是就有認為身邊沒有人懂自己,也難以和別人交流,整天擺出一副清高的姿態來,現在想來過於淺薄了。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別人不熟悉你的領域很正常,就像你不一定聽懂別人的行業黑話一樣,因此在交流時適當以雙方能夠接得上話的話題為主,不要三句不離本行,否則就難以對話。這跟雙方讀了多少書就關係不大,讀書多了雖然可以增加對話的廣度和深度,但不至於到了某一方不讀書就聊不下去的地步。

如果你和別人交流時,非得跟人家聊《道德經》不可,無異於拿自己的長處去衡量別人的短處,結果只讓對方難堪罷了。反過來,別人若是熟讀《周易》而你卻一竅不通,對方若是對牛彈琴般自說自話,你感受如何?以讀書多少作為衡量與人交流難易程度的標準,未免說不通,況且如此小氣地比誰讀書多,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此一來,就算對方讀的書比你多也聊不到一塊,畢竟你只在意自己懂了什麼。再說了,你自認為的多讀書未必真如想象中那樣多,你乙個月讀過的十本書可能只是別人一周甚至兩三天的閱讀量。你真的一天讀完三五本又如何?

那也只能說明你沒有讀懂書中的內容,它並沒有給你帶來智慧型,書中的精華未被你吸收,你只是水過鴨背地瀏覽一遍書本而已,算不上真正的讀書。

不可否認,你有過跟別人聊不到一塊的時候,認為雙方不能在乙個頻道上交流是因為你書讀得比對方多,到最後都是你說你的,他說他的。其實這種情況在人際交往中是常態,人與人交流時都不可避免地訴說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極少有人肯讓步做乙個傾聽者——這跟你多讀一兩本書無關,而是與雙方的共同語言有關。

比如我在和乙個足球迷聊天時,即使對方從來不讀書也不影響我們之間的交流,因為我和他是有共同話題的。在聊天過程中,我們沒有一句話是聊到書本資訊的,雙方交流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足球上,至於誰讀了多少書在對方面前都不會有任何的加分或減分。

反之在與別人聊天時,你總是有意無意地表露出自己讀書多的優越感,反而引來對方的反感。假如對方因此不願搭理你,甚至主動冷落你,就讓你有一種書讀得越多,越難與人交流的錯覺。實際上讀書越多知識面越廣,應該更容易與人交流,畢竟讀書越多的人越謙卑,越更懂得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或換位思考,無論對方是男女老少不應該存在交流障礙的問題。

既然如此,你就得從自我設定的書本世界中走出來,多和身邊的朋友多交流,聽他們講自己的八卦,聽他們說生活中的苦辣酸甜,聽他們眉飛色舞地談論自己的興趣愛好,聽他們抱怨誰不講公德……這時你一定會發現自己認識的世界越來越寬闊,至少比你的書本資訊構成的世界更豐富,更生動。

當然,我並不否定多讀書的作用,只是說它不影響你與人的交流。你若能找到共讀一本書的朋友自然是好的,彼此交流得更深入,尤其在與一群人的頭腦風暴之後,你的收穫就更大。可並不是說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就認定了別人難以跟你交流。

如果真是這樣,就說明你的思想和行為被書本限制住了,你用的是只是本書的邏輯去理解人際交往,而不是生活邏輯。

生活對人是極為包容的,它對乙個人讀了多少書不會區別看待。你書讀得多一些就多說幾句漂亮話,讀書少就多拉幾句不高雅的家常話,沒有對錯之分。乙個讀書更多的人,他對生活的理解應該比一般人更深,不管與誰交流都有更多話題,他也善於用別人聽懂的話與對方交流。

如果你開口就談品位、深度,就容易給別人一種無聊的感覺,也讓對方認為你除了讀書之外沒有別的愛好,毫無生活趣味。這時候不是你願不願與人家交流,而是對方肯不肯搭理你了。

宋代青原行思禪師參禪有三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讀書也是如此。當你剛讀書時好奇、興奮,書中的每一句話你都想銘記於心,在你眼裡書就是書,是你獲取知識和智慧型的源泉,你對別人的態度還沒什麼改變。

當你比別人多讀幾本書之後,就開始意識到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好像自己有底氣看輕別人了。於是你便開始用書本知識去揣摩別人的心思,認為眾人皆醉你獨醒,看書不像書,看人不像人。

可是當你大量閱讀之後才發現自己的渺小,尤其想到窮畢生之力也讀不完世間一切好書時,就慢慢地開始理性讀書,寬以待人,對任何人都沒有先前的偏見,認為書只是書,人還是人。

只有到了這一步,你才恍然大悟並非書讀得越多越難與人交流,而是自己有沒有懷著一顆真誠的心與人相處。至於你怎樣看待乙個人,與對方讀過多少書沒有直接關係,這時你看重的也是對方的真誠,否則就算你身邊有再多博覽群書的熟人,彼此也難以交流。

2樓:青青士多啤梨

世界上沒有光桿司令能建功立業的,自己變強大了還要和周圍人建立起聯絡才能搭建起更高的平台來實現更大發展,而且乙個人的智慧型必須不斷吸收其他人的智慧型後才能變的更強大

3樓:

我當初也有類似體驗。

我不能說看了有多少書,但也有一些了,大多是文學類的,我發現自己變得更加憤世嫉俗,心裡的彷徨和恐懼並沒有減輕,游離在現實和精神世界症狀更加嚴重。

絮叨的自我表達,確實不再總是從我的薄唇彈出,但仍在無休無止在我心裡迴盪,不說給別人聽,就要說給自己聽。我找不到讓現實生活安寧的方法,我看過太多書裡的美妙體驗,就總想死死抓住。挽救我啊,挽救我啊,諸多瑰麗哲語,拯救我吧,拯救我吧,這麼多聖人傳奇,我拜倒在他們腳下,他們卻對我置之不理。

越這樣,越感覺自己活得不堪。特別當時還看了知乎,豆瓣裡某些憤世嫉俗,厭惡眾生似的文章,產生了不少媚俗的想法。

直到最近,我可能才明白了一點,精神的應該歸精神,物質的應該歸物質,我們要接受世俗生活,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應該涇渭分明。

要說明,我不是說該怎麼清高,其實作為普通人就要做俗事,但以前我卻一邊做著吃喝拉撒,柴公尺油鹽,一邊鄙視這些,搞得自己很痛苦,又不得已似的。這是不對的,換句話說,別看了點書本知識(思想,藝術,某某主義,文學)就認為這些優於生活,生活就要跟著這些跑,精神到現實的轉化沒這麼簡單。

我是後來通過《包法利夫人》突然明白了過來,愛瑪就是沒搞明白什麼是藝術,什麼是生活,她愛文學,有一定感受力和審美,結果卻想把這些直接在生活裡實現,客觀世界是漠然又複雜的,只追隨自己茫然的感受,就和一味酗酒的醉鬼沒什麼區別。其實早年看過的《荒原狼》也應該能讓我醒悟點,但黑塞的這本表達的主體不一樣,內容也比較晦澀,我比較遲鈍沒有反應過來。

4樓:葉子

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我曾經看不上,為之爭執。現在也格格不入,但我看見水龍頭不關,我會順手關上,會因觀念不同而一笑而過,會尊重他人與我不同的選擇,他人對我的嘲諷、憤怒我可以冷靜處理,接受他人指出的缺陷。我不能改變他人,同時他人的不好也不能影響到我。

學知識本來就不是讓人分清層次,更不是讓人從乙個圈子裡跳進另乙個圈子裡圈著。列如家庭關係吧!

有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也是有層次的,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學識不同的權力,這是誰的問題?在對方眼裡不都是不同層次嗎?

有的父母與子女依然擁有著不同的背景不同學識不同的權利,但父母依然可以蹲下來與孩子平等交流,去了解孩子而產生共情。難道這父母也是跟孩子一樣的身份背景條件?

我們總是在不停的觀察不停的學習又不停的在自我反省中成長。

5樓:張濛濛

很正常噠。

書很大程度上是濃縮的各種維生素和調味劑。

現實就是各種雞鴨魚肉,

剛開始很喜歡讀書的話,

會感覺現實的東西很寡淡,

但書讀多了,讀久了,齁的慌,

品味現實的平淡如水,粗糲的質感,油膩的煙火氣,反而別有風味。

其實,不讀書也融不進去,那些其樂融融的逢場作戲也不過是抱團取暖的短暫情緒,散場後,也是寂寥滿地。

6樓:遇見成書

覺得自己懂得多,身邊人淺。恰好說明自己懂得少!題主說到的階段我也曾經有過,那時候看周遭的同事都覺得粗鄙。

覺得大家不是乙個段位。

於是乎許多時候,話不投機半句多。我在那家公司就是非常沉默寡言的。

偶爾想插兩句嘴,也顯得非常困難。因為別人會聊孩子、聊家庭,聊最新的電視劇集。

而我差不多有3年沒看過電視,最後一步追的劇是《花千骨》。

那時候也想過,要不要因為合群而放低自己,開始刷劇種種……離開了那家公司,我見到了更多不一樣的人。

現在的公司多是年輕的同事,可我卻發現。每乙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優點、魅力,抱著欣賞的態度,你就會發現跟人家聊天也是在學習。

觀察別人的行為方式,學習人家還不錯的圓場。你會發現,書裡提到的、甚至沒有提到的一切都浮現在眼前……

所以現在,我不再覺得自己懂得有多麼多。我會深感自己知識的匱乏。

不斷完善自己,獲得更高深的知識。也要說得出能讓身邊人聽得「懂」的話!

7樓:雪映

只是觀念不一樣,求同存異,和睦相處就好了。但無論如何,請保持對他人的尊重。

友善一點然後獨來獨往就好了。

幸運的話也許會有幾個朋友,可以一起交流世界觀。

產生融不進去的想法,其實也是一種孤獨吧。

享受孤獨就好啦,你就是你,不是別的什麼人啊。

8樓:duuu

從「讀書」來看。如果把「讀書」理解為鍛鍊思維方式&獲得更多資訊的話,那麼「書」可以替換成很多東西,比如題主所說的「周圍環境」。這種情況下,可能問題就不在於如何「融入」環境,而在於如何「觀察」/「了解」/「認知」/「分析」環境,而「觀察」的視角本身就是有距離的。

2. 從「融入」來看。「融入」環境的問題或許可以替換為如何獲得認同、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絡、如何在周圍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等問題。

那麼,「讀書」這個動作或它所帶來的資訊量/思維能力,可以令你從目前的環境中獲得這些東西嗎?

具體說,如果想獲得認同感,題主周圍環境對「讀書」價值的認可度如何?如果想與他人建立聯絡,「讀書」帶來的經驗(如何挑選書、閱讀方法等)和資訊量,可以在交流中為對方提供價值嗎?如果想在周圍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你所在的環境有哪些可能的需求點?

可以從哪些角度切入?

如果是「融入」的話,涉及到與他人/外界的關係,需要多看看對方的需求,並且從他人的角度切入。不要著急下判斷先~

為什麼看書越多越覺得自己庸俗呢?

28號 看的書越多卻越覺得自己庸俗,那就說明這些書你看對了。如果你看得越多反而越覺得自己才華橫溢 品德俱佳 思想獨特且超前 三觀愈來愈高大上,那你看的這些書都可以賣給收廢品的大叔了。好的書能讓你看得到更多的東西,從而你也會更全面的看到你自己。當然,能看到自己缺點,這是好事哦,說明你還有很多餘地能變成...

為什麼學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

加藤惠 最近深有體會。我現在自學做模型,一開始跟著教程學習軟體,想要做個角色出來發現需要了解人體結構,骨骼肌肉脂肪什麼的,在了解的過程中發現要加深印象手繪比較好,然後又要學習手繪,手繪裡面又要練習線條,上色什麼的,再後面還需要了解動作協調性,這些都是最最基礎的,以後模型做出來了,還要考慮到服裝,場景...

有什麼懂得越多,越覺得這個世界存在神的例子?

mr.wangb 人的認知會有一種特定曲線,隨著知識儲備量的增多和認知的擴大對於神學的信仰值越低,當達到某一極值時,對於神學的信仰值直線爬公升。但是注意這個極值,隨著時代的發展,該值會不斷的曲折攀公升。換個立場,對於遠古的人類而言,初始的神話中神所能創造的,實現的,在現在的我們看來大部分都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