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們寫的作品真的有那麼好嗎?有時候我們是不是添油加醋地理解了他們的文章呢?

時間 2021-05-08 13:56:25

1樓:陽子芸笙

感覺能添油加醋的理解也是那些作品之所以好的一種表現吧,就像之前學魯迅的文章一樣,當時覺得老師可能瞎理解,現在想想是當時的自己無法領悟,背景以及語言背後的東西,可能老師也理解錯了,畢竟沒有人能完全的領悟別人寫下的東西,但是重要的應該是思考的過程以及思考帶來的東西

2樓:杉桐

真的寫得很好呀|ω`)

而且也不是添油加醋地理解。有些人就是比較有天賦嘛,寫下去的東西就是隱隱流動著那些精神靈魂。

比如《局外人》。那種語言文字氛圍,錯落有致的疏離感,無論是無心還是有意地寫成那樣,它就是很能打動你。

而且不只是解讀精神,精神以外東西很多。比如敘述角度,比如人物塑造,比如大量的隱喻,等等等,這些也是確確實實能體會到妙處的。

另外自吹一下,我寫文章的每一句話都是思考了很久確認是(至少對於我而言)很有味道的。

3樓:aning

不夠優秀的文學作品根本就沒有添油加醋的空間,那些作品字面上的東西都已經是作者絞盡腦汁搜腸刮肚表達出來的了,哪還有你想入非非的地兒?優秀的文學作品留下了乙個個飽滿而又開放的空間,容納得下真知灼見和添油加醋。更何況理解到何種程度因人而異,我們很難判斷怎樣算是添油加醋了。

4樓:克奈希特

作品完成,作者已死。偉大的作品應該具備召喚結構,它總是會有一定的空缺,讓欣賞者進入,所以讀者當然可以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進行解讀,欣賞者的加入,給文字提供了新的生命力,所以我認為的添油加醋,實際上是作品本身留給讀者的二次創造機會。

5樓:溫柔賢惠胖土

讀者的理解是對作品的再創作,是使一部作品真正完整的最後步驟,所以不用擔心,你任何時候的添油加醋都是正確的,除非你理解能力有問題,沒看懂。

6樓:劉碩

如果2023年,唐詩宋詞全部散作煙塵,只有張宗昌的幾句詩機緣巧合被從土裡挖出來,你說張宗昌會不會成為「古詩第一人」?

作品的好壞本來就是人評定的,哪有什麼真正客觀的「好壞」

7樓:峪溦離念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解,就算你問作者他現在的回答也可能和幾年後的不一樣。你能感受到的你就擁有了,你沒感受到的也許是時間沒到,也許它根本就不屬於你。不用強求別人感受到的你也要感受到,你就是你,獨一無二的你。

8樓:歸心

好的文字一定是複雜的。

一直有人說:解讀的人解讀出的東西,連作者自己都不懂。

我只想說,這都特麼是扯淡!

解讀針對的是文字本身,作者的背景和想法,反而只是乙個輔助工具。

寫金瓶梅可能真的只是想謀生啊,但不妨礙這本書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你要過去和蘭陵笑笑生說他很偉大什麼的,可能他自己也會懵逼。

因為有時候,一本書承載了什麼內容,作者本身也不知道。

而是歷史和時代賦予的。

9樓:

好的文學作品是呈現不是講述,那麼就無所謂對錯,也不用符合普羅大眾心中的好壞。他們創作的時候只在意當時的情感,或許某些作品有著警醒後人的意味,但是是少數的。閱讀本該是讀者與作者單方面的交流。

不是讀者不能理解,也不是作者不能讓讀者明白深刻寓意。是閱讀理解限制思想了,所以我們練閱讀的時候只是練一種答題技巧。

10樓:子不羨

至於你說文學大師們寫的是不是真的那麼好,很難說。因為每個人評判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對於文學來說。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你覺得奉如神明的經典,偏偏人家就覺得一文不值,很正常。

但是,你得相信,如果一部作品,在流傳了數十年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後,仍舊有許多人對它交口稱讚,人們仍能從它們身上汲取些什麼東西,那麼這位作者一定有他偉大的地方。

11樓:「已登出」

其實如你說的上學期間的語文和真正的文學之間的區別是非常大的。

語文題庫中的各種問題,比如最簡單的一棵棗樹還有一棵棗樹,真的有那麼多的感情嗎?

其實,人家可能也就那麼一寫。

但是,以文學的評價品位和大師的標準來說,大師們的作品真的很好。

上學考試,讓我們有時候看到一些文學作品其實完全不是欣賞的姿態,是很煩。

不過,過了某個階段你不用為了考試去欣賞文學作品,真心喜歡讀的書越來越多的時候,你會發現大師們的作品,儘管有些可能不合個人的胃口。但是他們的作品的確非常好。

這個好包括文學專業評價,也包括幾代的讀者經過篩選留存下來的。

直到,大學期間在圖書館偶爾翻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再次讀完《阿長與山海經》的時候,我突然從內心裡認同魯迅是大師,也一點點明白為什麼他會是大師。

12樓:第七章

「任何乙個好的作品,都只是作者在講乙個故事。任何一部被後來者冠上偉大的作品,都是一群好事者在挖掘作者自己都不懂的東西。」

忘了是誰說的了……

13樓:王爾德與狗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是因為其作品核心為人類發展的通性,以個性來看通性是其作品的主要表現方式。

作品好不好,歷史會為我們作答,留下來的必然是精品。

有時候你絞盡腦汁也無法表述的道理,某一天你看到一本書,你一拍大腿:對對對!就是這個意思!我怎麼沒想到!大概如此

14樓:關外人

我記得列夫托爾斯泰寫復活寫了十年,為什麼寫十年?

我們所看到的文字也不過是詞句的連線而已,要得了十年?

那他為了什麼?

所有偉大的文學作品呈現給我們的我相信不會是表面上文字的綴連,我覺得更是,那些偉大作家日日夜夜嘔心瀝血不停用文字編織出來的時間的錦緞。

既然是錦緞,那麼,挑掛出一根絲兒都不行。

15樓:

很多大師的作品是真的棒,有些即使自己讀不懂,心裡也會暗自感嘆wc好牛b啊

而且大師的作品很多感覺並不僅僅乙個主題,表達了很多方面,哲學社會等等等,結尾也大多是開放式的,《邊城》最後一句就是,那個人可能明天回來 ,也可能永遠不回來了。

所以到底回來了沒?

過度解讀肯定有

17年高考,浙江省語文閱讀理解,寫魚的眼睛發出詭異的光,賞析……考完很多學生去微博@作者鞏高峰

當時作者也是一臉蒙蔽……

但大部分大師的作品理解沒毛病,像魯迅啊,還有紅學會等等,理解肯定比我們這些普通人理解的準確。

16樓:貓奴

時間可以證明一部作品的好壞,就算被一時迷惑,但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證明就可以知道一部作品的好壞了。就像很多雞湯文一樣,乍一看會覺得很好,但幾天之後才會發現觀點太片面,經不起推敲。而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也是因為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

17樓:阿波羅尼斯憨

其實很多大師的文章被我們過度解讀了,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作品就不好,既然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足以證明他們的價值。每個年齡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大師的作品就是有這樣的魅力。

18樓:鬍子

首先回答第乙個問題,文學大師的作品是不是真的好?

我覺得是

所謂大師,作品一般是經過長時間的沉澱和淘撿後仍能熠熠生輝的。

流傳時間長和影響範圍廣本身就是作品優秀的證明之一。

第二個問題,是不是被過度解讀?

應該說教科書中的分析和閱讀理解等等教範性的解讀不會是作者心中原本的樣子

原因很簡單

第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誰能真正的了解作者的內心呢

第二教育的需要

學校需要通過對作品的細緻分析,聯絡時代特點、作者經歷、背景情境等要素,幫助學生理解,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聯想的途徑以及寫作時可以採用的方法。

但是理解無所謂對錯,我們看文學作品不是研究歷史,不是為了想知道當時作者如何如何,而是這個作品帶給了我們什麼。教科書式的解讀或許太過呆板,但至少是符合邏輯的一種理解角度。

另外這些作品也可能會被他人利用,用來宣揚佐證自己的主張,在其中夾雜私貨或過度解讀,但這是對作品的功利性使用,不能說是作品不好。

所以,這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

19樓:鯨落南北

我覺得這就好比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師的作品往往會包含很多主觀意識,比如所處的年代,人生經歷,自身的環境,自己所接觸的人。

可能如今的我們去解讀作品的時候會考慮好多因素,例如以上所舉,但是作品的誕生可能僅僅就是一時的感觸所成。我們過多的去臆測大師的作品。僅此而已

20樓:雪淨衣

每個人都會添油加醋的去解讀自己讀過的文學作品,這也許是叫主觀思考吧。其實作品合不合你口味、能不能引發你的思考和共鳴比作品好不好更重要,題主可以試試重讀《孔乙己》。

電影大師們有哪些 有失水準 的作品?

婁不晚 對於李安導演來說,2003年的 綠巨人 Hulk 是他的一部票房和口碑皆沒有得到大眾認可的影片。或者說,沒有達到當時觀眾的預期。在此之前,李安已經執導了家庭三部曲 推手 喜宴 飲食男女 理智與情感 臥虎藏龍 等諸多經典。另外說幾句廢話。關於大師的 有失水準 可能並非是大師江郎才盡,抑或一時頭...

我寫的作品有那麼那麼差嗎

迷州 不請自來。我作為作者,你寫得比我好,你可以安心了,龐大的創作階梯中,你絕對不墊底,大把大把的人在你之下呢,要有信心。作為讀者,感覺你寫的不嚴肅,也不輕鬆,文風就像吐槽類的,第三人卻有口語化,方言類的東西,有點違和,因為要角色說出來才行。作為上帝你可沒有地域性格文化的人格。故事我不是很喜歡,沒啥...

一部悲觀向的文學作品有資格算是好作品嗎?

自問自答 有些人就是愛看悲劇,而且邊看邊流淚。悲情的情節也是能讓一些讀者沉浸其中的,那時候悲劇的閱讀也成為了一種享受。但是這種悲劇不等於悲觀的作品 哈姆雷特最後死了,梁山好漢失敗了,但你能說 哈姆雷特 水滸傳 是消極的書嗎?真正消極的 厭世的作品,不能給人向上的力量,這種東西讓人看了想跳樓。所以我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