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具有文化底蘊的美食和網紅美食都不那麼好吃?

時間 2021-11-05 21:18:11

1樓:長安

先來說說網紅美食吧,很多網紅美食店老闆的開店心裡是,割一波韭菜是一波韭菜,請來網紅一頓吹捧,進店來吃的食客不管味道咋樣,給各種能給的好處,讓好評,這樣大家就看到了一堆評價極高的網紅美食,人氣很高,味道卻不盡人意。這種店幹不長久,但熱度高,等熱度下去了,老闆早已掙的盆滿過滿。這種只是生意人,不是在做美食,味道自然不那麼好。

但也有很多蒼蠅小館,他們並沒有去找網紅,而是就因為味道美,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而後變成網紅美食,比如我從上學就一直吃的一家公尺線店,我上高中的時候人家已經開店了,我現在已經工作10年了,老闆現在生意已經好到想幾點開門幾點開門,想幾點關門幾點關門,但店門口照樣每天排著長長的隊伍。所以我覺得網紅店也是有區分的。有文化底蘊的美食,就拿我們西安的涼皮,公尺線,肉夾饃來說,本地人那是幾天不吃想的慌,但是外地遊客來了之後未必都能體會它妙處。

所以我個人覺得可能不是有文化的美食不好吃,而是有地域差異,不是誰都能吃的慣。

2樓:長翅膀的小貓

網紅的美食沒有那麼好吃其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人家的賣點就沒在那食物上。加上我們中中國人口眾多眾口難調,覺得不是那麼好吃也是非常正常的。

至於有些所謂有多年歷史的傳統美食,就是因為時間久遠。所以一些工藝比較傳統,習慣了現代調味品的我們不習慣也很正常。

3樓:Hongxuan

我準備寫它乙個系列,首先說具有文化底蘊的美食,味道不是那麼好的原因有哪些:

1 具有文化底蘊的美食往往離不開沉重的歷史。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除了改革開放的最近40多年,中中國人都是在能否填飽肚子的線上掙扎,何談吃得好一點? 中華文化底蘊大多沉澱在黃河流域。從土地裡刨食的先輩,在豐收年景也只是變著法子把碳水化合物做得味道特別一點而已(例如大多山西和陝西的小吃)。

遠離海洋與草原,華夏祖先們對蛋白質和肉類的攝入量,遠不能與歐美、地中海區域,甚至我國的東南沿海、北方草原,乃至長江流域的人口相比。

沒有足夠的肉類和蛋白質,還缺糖,如何有美食?

所以在北方農村長大的我,四十年前,曾經把白面饅頭當作美食,而大公尺飯簡直就是點心了。

2 吃貨們往往文采不足,文人們總是少見多怪。美食的傳播途徑受到了極大的阻礙。想想也是,文章憎命達,詩窮而後工。

酒足飯飽之後,誰還會有精神把美食記錄下來呢?據說就是曹雪芹,也是在啃著窩頭寫出《紅樓夢》,他與施耐庵、羅貫中們的唯一不同,是在年輕時代吃到過好東西。大多數窮酸文人,見都沒見過的美食,怎麼能寫出來?

3 很多具有文化底蘊的美食都是有特定背景的。脫離具體環境,在吃貨們看來,可以很誇張地說:彼之甘怡,我之砒霜。

一盤炒韭菜和一碗黃公尺飯,無論如何算不上是美食。可是杜甫就不會這麼看,他的《贈衛八處士 》說

。。。夜雨剪春韭,新春間黃粱。。。

對他而言,就是異常美味了。如果不在朋友久別重逢的那個環境,我們就完全get不到那一點。你和初戀女友曾經吃過的第乙個美味,我們可能就完全沒有感覺,是同一道理。

你美食的文化底蘊,和我有毛關係?我只在乎口感。

4樓:Xiaomiao

個人也喜歡美食,吃過不少高檔餐廳或者網紅店,有時盡興有時失望。覺得吃這件事眾口難調,豐儉由人,大家還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就好,不用跟風打卡吃。

有哪些類似儺戲這樣小切口的具有文化底蘊的題材?

壬暘 這個問題,能否具體一些,崑曲,尺八,壎,阮,吟誦,香道,投壺中國的漢服 它的歷史演變,古時候當官的,身上穿的官服上面繪製的圖案,是有說法的,衣冠禽獸這個詞在過去可不是罵人的,你可以查查,中國寺廟的歷史 白馬寺,相國寺,寺,廟,觀,庵他們的區別,宣紙的製作過程,中中國人姓,名,字,號的稱謂 中國...

為什麼有文化和沒文化的人教育的孩子差距這麼大?

兔八 養孩子跟有沒有文化沒關係,跟父母心態有關係 通常所說的文化薰陶對孩子確實有用,但影響不了孩子的自制力,人品,處事方式等對學習,工作影響很大的方面。我很狹隘地認為文化薰陶影響最多的還是氣質。 Lynette 占有的資源不平等,接觸的環境不一樣,當然品性和眼界不同啦,推薦最近在B站看的乙個紀錄片 ...

為什麼我身邊的語文老師等一些有文化的人都支援方方?

08年大學畢業,高中時語文老師輔導給我們念柏揚的書,歷史老師講完歷史課後下結論說這些歷史都是政治需要,大學時一武大畢業的講課老師對比中國與國外的情況夾帶私貨批判體制,那時覺得他們講這幹什麼,不曉得我父母是毛教導員忠實粉絲麼,現在想想還蠻後怕的,真是不知不覺得的都要受影響,不曉得這種人還有多少。 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