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族人不如少數民族能歌善舞?

時間 2021-10-21 13:58:27

1樓: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我敢說對於大部分人,算上只在電視裡見過的,也就那麼十來個。所以,並不能得出「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這個結論。漢少二分法在很多問題上並不適用。

2樓:

偽命題。

過去外中國人對中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木訥,不喜歡唱歌跳舞,沒有冒險精神。

現在看看抖音,看看快手,看看廣場舞,看看土味,唱歌,跳舞,冒險,無一不有。

哪有缺什麼的。

3樓:真那不進選拔不改

不出所料,大多數回答都是關於漢族戰鬥力的吹捧,讓我差點以為馬克沁機槍是中中國人發明的,讓我差點忘了五胡南下、靖康之變、元滅南宋、明清易代。

實際上漢族不僅不如少數民族能歌善舞,與歐美相比同樣如此,如果是馬克沁機槍讓少數民族能歌善舞,那麼是誰讓西方人跳上華爾茲、恰恰舞、芭蕾舞呢?

究其原因,漢族不那麼能歌善舞實際上是中國社會近古以來衰落的乙個表現,娛樂文化的蕭條。

白馬之禍後,世家大族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貴族文化讓位於官僚文化和市民文化,此後歷次戰亂不斷地衝擊著脆弱的高雅的上層文化。

那麼,普通平民百姓呢?他們的文化呢?幾千年以來,他們「晨興理荒歲,帶月荷鋤歸」,為了讓為了繳納繁重的賦役、為了維持不至於「鬻妻賣子」、「人相食」的生活,除了黃河上的號子、「自從有了豬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人們哪有那麼多心思放在娛樂上呢?

流入內地的靡靡之音與那十年的宣傳口號哪乙個在人民心中更為長久?如果經濟水平提公升、文化氛圍寬鬆,那麼人們對娛樂生活的關注自然增加,每乙個民族都有可能能歌善舞。

4樓:「已登出」

宣傳的結果,現代沒有宣傳漢族能歌善舞。中國古代有那麼多詩詞曲,上有廟堂,下有青樓,文化很豐富。不能歌善舞,這項事業就會被少數民族替代,但是少數民族並沒有替代漢族。

等後面興起民族主義時,漢族能歌善舞會再次崛起。

5樓:紅寶石被偷走了

最討厭題主這種沒有調查資料支援就胡亂引戰的人,中國各大藝術院校的漢族同學不算人麼,那麼多從小學鋼琴的漢族孩子不算孩子麼...

56個民族是一家,任何試圖挑撥離間之人其罪當誅。

@郭傑 警察叔叔,就是他。

6樓:Tyche

這題答案頡利可汗知道。

公元626年,他與唐太宗結渭水之盟,兵強馬壯,氣勢如虹。

公元629年兵敗於陰山,被李靖生擒押送長安。餘生在長安城以從事歌舞表演為業。

為什麼能征善戰的頡利可汗人到中年忽然變得能歌善舞了?顯然不言而喻。

壯哉我大唐,華夏之氣魄,盛唐之氣象。

7樓:紅豆笙南國

通古斯滿清殖民者曾使我們禮樂喪失、衣冠斷絕,泱泱華夏的文化與傳承千瘡百孔。失去這些的中中國人,幾百年來如同喪家之犬一般,在風雨飄搖的野外逐漸變得麻木,甚至忘記自己的姓名。

8樓:椿小純

不是吧漢族人也很能歌善舞的漢族民歌就很多啊古時候有《詩經》《樂府民歌》 當代有《小白菜》《畫扇面》《沂蒙山小調》《小看戲》《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麵》《五哥放羊》《刨洋芋》《繡金匾》《茉莉花》《楊柳青》《鳳陽花鼓》《彼根蘆柴花》《紫竹調》《無錫景》《哭七七》《對鳥》《採茶撲蝶》《茶童歌》《天烏烏》《鄉里妹子進城來》《一塘荷花一塘蓮》《上四川》《槐花幾時開》《郎在對門唱山歌》《燈紅歌》《風吹竹葉》等等(360百科裡貼上來的)但由於如今流行歌曲發達很多人不關注民歌所以導致大家誤以為漢族人不能歌善舞

9樓:嚴新語

寫乙個彙總的答案吧,1儒家文化不鼓勵歌舞,(日韓的歌舞文化雖較為發達,但相比於儒家文化圈以外的民族,對歌舞的崇尚感是較低的)2古代漢族社會,藝人地位地下3漢族的歌舞文化其實起源很早,但正因如此,歌者舞者早已被職業化,而歌舞技能化專業化會,更不利於在普通民眾前流行4漢族的戲曲文化高度發達,導致單純的歌舞的藝術價值被相對降低,5因為含蓄的民族性格,文學這一類的間接表達的藝術形式大盛,又反作用於歌舞的發展,6現在文化流失很嚴重,漢族很多優秀的歌舞藝術,被人們遺忘,又加重了這一認識偏差,還有就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少數民族的能歌善舞,真心是被宣傳性擴大的。第一次寫回答,有點囉嗦。

10樓:下雨天的屋簷下

咋啦,陝西腰鼓,東北秧歌不算舞蹈嗎?細數起來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舞蹈,我告訴你為什麼,因為漢族人優點太多啦,能歌善舞不是漢族人最大的優點而已。聰明能幹,吃苦耐勞,那麼多發明貢獻你看不見就盯著跳舞這一塊,當然,少數民族也是很可愛的人!

11樓:

因為漢族人會寫詩,經商,習武,講求謀略,做飯,唱歌跳舞種地等等,會的太多所以沒什麼特點,不像少數民族除了能歌善舞別的就不怎麼會了。

12樓:阿陌西齡

我是少民,還是乙個游牧民族,但我不會能歌善舞最煩貼標籤,有時候和朋友聊天無意聊到民族,得知我是少民,下一句就是少數民族啊,能歌善舞,來唱乙個/跳乙個,,,,跳/唱個大頭鬼哦

除了住在偏遠山區的民族,大部分少民已融入漢族,除了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不一樣,大部分大家都是一樣的。還有人問為什麼少民的顏值高,那漢族的美女也很多啊,好多地方人民對少民的印象就是維族的顏值,其實哦,維族里長的醜的還是很多哦!

這種問題問的很白痴!!!

13樓:蟬鳴入風弦

漢族以前也能歌善舞啊,只不過漢族這個群體越來越多在加上歷史上的一些原因導致能歌善舞的漢族的比例減少了,漢族分布這麼廣很多地方已經發展出個自的一套東西,看看一些祭祖活動的時候不也是表演漢族的從古代傳下來的舞蹈嗎,你看到過祭祖的時候跳一段街舞的嗎。而少數民族是因為人數少而且聚集地相對集中從而會的也多,而且因為自身所處位置比較封閉只能通過跳舞之類的活動來娛樂。你看現在這些能歌善舞的民族哪個不是在山旮旯或者其他偏僻的地方

14樓:芊芊

漢族是乙個憂鬱氣質的民族。思維的廣度和長度拉的太長。家國觀念很重。具備這樣心理的民族。深度思考的民族,並不喜歡歌舞。比如德國,英國。

中國真好。邊境一圈能歌善舞的民族。越往中間越缺乏藝術細胞。不知道怎麼能歌善舞的都離開肥沃的中原。跑到周邊邊境去了。

台灣原住民以及很多民族,那種挎著胳膊單腿跳。那能叫舞蹈嘛?但人家就是喜歡跳。

越單純的人越快樂吧。他們並不很多考慮家國。春秋大義,文化積累單薄,只是有點族裡傳說的添油加醋的掌故。

如何十七次不屈不撓的反抗漢族侵略者之類。反正誰來統治,也是被統治者。不如活一天快樂一天。

看過跳的比較好的是雲南民族舞蹈學院之類。當然是專業,肯定好於普通人。哪怕乙個掄袖子的動作。也非常整齊劃一。

15樓:馬列信徒

凡事有得必有失,每個民族和個人一樣,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漢族既是世上最勤勉最智慧型的民族,也是世上最不善長歌舞的民族(尤其不擅長舞蹈)。這兩點並不矛盾,因為我們自古以來崇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危機意識比較強烈,所以沒什麼心思去唱歌跳舞。

而且漢族素來崇尚情感內斂,以喜怒哀樂不形於色為長處,更不利於崇尚情感外露的歌舞藝術發展。我們也沒必要刻意去彌補這塊短板——畢竟這不是「兩彈一星」及晶元系統,既然我們無法成為優秀的歌手與舞者,也可退而求其次,做個優秀的聽眾與觀眾又何妨?

16樓:羅夏

各地戲種,什麼京劇豫劇呂劇黃梅戲河北梆子秦腔信天遊等等,還有各地特色小劇種,都吃了?遠的不說,中學課文,安塞腰鼓沒學過?再平民化一點,年紀大的人,哪個不能隨口來上一段西皮流水?

年輕點的,有幾個不在在ktv喊嗓子?非得穿上漢服來一段才算能歌善舞?

少數民族與漢族朋友相處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max 得看是哪種少數民族,只要不沾宗教邊的,基本和漢族無異,都是世俗想法,語言和文化習俗的不同都是小問題,沒有那麼玄乎,喝酒乾杯就對了。但是宗教民族,就很麻煩,更多的是漢族要遷就少民,少民覺得自己啥都對,被遷就還會覺得理所應當,不但不覺得自己事多,反而還被慣出舒適感。 野望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別時刻...

清朝漢族剃髮易服,那麼現在的漢族人為什麼沒有將滿族服飾傳承下來?

今一辰 因為醜,沒別的原因。清朝的造型服飾可說是醜出來人類審美。關鍵這幫通古斯蠻子自己醜就算了,還要別人跟著他們一起醜,不然心裡不平衡。就連雍正都覺得自己民族的服裝很醜,據說他不上朝的時候經常在私底下玩漢服cosplay 郭鵬 清朝剛滅亡那段時間還是穿的清朝服飾比較多的,尤其是明國年間西服只是在上層...

為什麼要保護少數民族的語言?

西州康辛兒 每一種語言就是乙個與眾不同的世界,是一群人存在於時空中特殊經驗的表達。我們不僅要有紐西蘭的世界,還要有長白雲之鄉的世界。失去一種語言,就失去乙個世界。多為人類保留乙個世界很好的。 陳律施 提出這樣的問題和有這樣想法的人一定是沒有去過真正的少數民族地區。一 要說清這個事,首先我們得確定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