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物不平則鳴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6-05 10:42:50

1樓:小紅

「不平則鳴」出自韓愈所作《送孟東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其原文如下: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

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中心句在「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這後半段。

韓愈說「人唱歌是為了寄託情死,人們哭泣是為寄託情懷,凡是從口中發出而成為聲音的,都是因為其感覺到了不平!」

這裡的不平,可以作兩種解釋,一種是不公平,一種是不平靜。

原文前半段的「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等所體現的是第二種,不平靜則鳴。而結合到這篇文章是寫給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孟郊的,也體現了第一種,不公平則鳴。

而這裡的「鳴」,除了唱歌,和哭泣,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鳴」。畢竟人們所發出的聲音是短暫且微弱的,而可以寰球共享並流傳千古的「鳴」只有一種,那就是像韓愈那樣,寫文章。

一、因為不公平而寫文章

自古到今,都存在著各種不公平現象。孔子更是在《論語》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

表達這些不公平的文章也是數不勝數,如李白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杜甫的《登岳陽樓》「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又比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等。

而這麼多表達社會不公平,自己偉大理想無法實現的文章符合韓愈「不平則鳴」的思想嗎?答案是否定的。

韓愈提倡「文以明道」他的「文以明道」與柳宗元的有所不同,韓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復自魏晉以後中斷了的儒家道統;柳宗元比較注重治世之道,從社會需要出發,重在經世致用,站在現在的角度上看,柳宗元比韓愈的道看似較有進步意義。

但他們的基本思想都是一樣的,是重在提倡「道」即所作文章有利於當前現實社會。

而上面舉例的文章雖然都強調了不公,卻只關乎其個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並沒有上公升到社會層面。

接下來看韓愈的文章,同樣是表達懷才不遇的《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在這篇文章中將有才能的人比作「千里馬」,朝廷比作「食馬者」 。「嗚呼!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揭露「千里馬」美不外現即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使廣大人民產生共鳴。

在不公平的情況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這個想法是符合社會道義,能使大多數人產生共識的。這便是韓愈的「不平則鳴」

二、因為不平靜而寫文章

矛盾產生靈感,內心不平靜所創作的作品往往能加精彩。

內心不平靜是人人都會有的體驗,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作家。張愛玲在其《論寫作》中給出過答案:

養成寫作習慣的人,往往沒有話找話說,而沒有寫作習慣的人,有話沒處說。我並不是說有許多天才沒沒無聞地餓死在閣樓上。比較天才更為要緊的是普通人。

一般的說來,活過半輩子的人,大都有一點真切的生活經驗,一點獨到的見解。他們從來沒想到把它寫下來,事過境遷,就此湮沒了。也許是至理名言,也許僅僅是無足重輕的一句風趣的插渾,然而積少成多,究竟是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項損失。

簡單來說就是心想容易動筆難。但是韓愈所在的時代不同,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落筆成文的。所以韓愈提倡的更是基本,就是每當人們心中有所思所想,內心不平靜時,都應該用各種方式表達出來。

同時,韓愈提倡「古文運動」,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 排偶的駢文視為是俗下文字。這樣一來,寫文章就簡單了很多,「不平則鳴」並付諸於文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

韓愈的《答張十一功曹》就是一篇因為內心不平靜而寫的文章:

山淨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

篔簹競長纖纖筍,躑躅閒開豔豔花。

未報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鬥覺霜毛一半加。

全詩未提乙個「愁」字,卻使人倍感淒涼,深深體會到了作者濃濃的憂愁。韓愈只是把哀傷時的所見所想原封不動地表現出來,卻足夠使人們有所體會。這也正是「不平則鳴」的又一表現。

所以,根據「不平則鳴」的觀點,當人們一旦有所思所想時,就應該及時表達,最好是寫下來。反過來也一樣,當乙個唱歌,哭泣或是作出文藝作品,那麼必然是有其特有的思想感情值得他人去揣摩的。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請問什麼是不道,它與物壯則老是個什麼關係?

黑骸 物壯則老,事物規律一定,萌芽發展壯大,頂峰,衰落,死亡,事物到達乙個頂峰的時候就開始走下坡路,老就是衰落。這是世界的規律。不道就是可以理解為不合道,或者說不合長生之道,長盛之道。要一直保持發展,長久保持向上發展之勢,不在萌芽折損,階段性頂峰之後再做發展 耿家新 物壯則老,即是亢龍有悔。知進而不...

如何理解「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亦有所思 這和剝極而復,月滿則虧,物極必反是乙個道理。即,事物當展到頂端之後就會呈現衰弱之象,這是符合規律的,反之亦然。這個物壯則老,指的就是反之!從周易開始,這種發展的極致成為了一種樸素的哲學觀念。按字面解釋,只要物 壯 則必 老 那麼可能得出乙個消極的結論,即,不 壯 則不 老 其實不然,真正的...

老子為什麼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楊拓 物壯則老,強盛後就會衰退。是謂不道,所以一味強盛是沒有認識到道的表現。不道早已,不能認識和運用道,就會過早衰亡。朝代可以參照 秦朝和隋朝 人物可以參照 那種自我感覺良好 強盛 不心存敬畏的人,發狠用勁的早亡人士。 無奇之道 壯,形容事物的屬性偏駁到了極致。到了極致,就難以變化。老,就是形容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