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慰藉心靈而行善,還是善嗎?

時間 2021-06-04 17:53:07

1樓:天青色等煙雨

我記得聊齋志異裡面有一篇小文章,裡面提到: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有心為善雖善不賞。說實話,我不能苟同。

有心為善,便是有動機有行動,心存善念並為之行動,足以令人尊敬。無論此善心是為了積福後代還是希求報答,乙個善字,足矣。

2樓:王桂圓

是善,但不是究竟圓滿的善。

善有半有滿,有陰有陽,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有偏有正。

行善積德,唯誠與明。誠是從心性、態度出發,明是從方式方法來說。

何謂誠?發至誠心,不為己求利(名聲、財物、回報、心安、求極樂、天堂等等),雜念私心越少,德行越厚!

何為明?智慧型之行,講究權宜方便,不執著某事某物,不侷限於一隅,隨緣濟眾,潤物無聲,不著行跡。

3樓:

只要是幫助到別人的,都算是善事呀。只是不是純善罷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但是前提是要幫助到別人,而不是因為你想要表達的「善」而給別人加諸痛苦。

4樓:AKA Cooper

講個小故事,有個富商,因為今天心情好隨手打賞乙個乞丐100元,乞丐的孩子因為這100元逃過了被餓死的命運。你說這是行善還是不是行善呢?

5樓:戴眼鏡的貓三爺

為啥不是??

善是做出了什麼樣的事情。而不是想法!

有些人一輩子想做個善人,每次做了惡事後都極度後悔,對天發誓下次一定不做了,內心告訴自己要行善積德,然後下一次依舊如此…這是善還是惡?

有些人為了心裡平靜去做善事,一件兩件的做…雖然出發點看起來自私,可是事情他做了呀!久而久之…他的心靈平靜而舒適,所行之事也為他人著想,這不就是自我的乙個修行嗎?

善,是做出來的!

6樓:yb ddd

善良是捨己為人。

但大多數人從心底就願意捨己為人是很難的,大家先從行開始做。另外還需要消除業障。業障不除去,從心底的利他之心很難發出。

7樓:凌一十五

是「善」但非「上善」

但「上善」可修,通過「善」去往「上善」

其實咱們普通人就不要講什麼境界了,能有目的的為善就很不錯了但是,記住乙個點,善惡並不是相互抵消的,不要以為自己可以現在去作惡,然後通過行善抵消,舉個簡單例子(從物件上講,如果說作惡就是倒張三一瓢水,那麼行善可能就是為李四添一斗公尺,你做的惡在張三身上,你行的善在李四身上,張三會報復回來,李四會回報你,這無法抵消;從時機上講,張三在沙漠只剩一瓢水,你去倒了是作惡,張三在綠洲,你送了一瓢水,也可以叫行善,但他們也不能抵消)。

不管發生了什麼,你作惡並不因行善抵消,不作惡就是最大的行善,如果在進一步,無所求的行善,那便是上善。

8樓:小小小小小zy

當然是戰場上逃跑五十步的人

和逃跑了一百步的人

是同樣的嗎?

同理前進了五十步的善

和前進了百步的善都是善!

再往原點看

心裡有個惡念

自己把他克服掉了

看起來沒有行為,停在原點

其實已經從負五十步到了零步了

所以惡行最大的敵人

是良知善行最大的障礙

是私慾樹立於五十步的善和一百步的善之間

克服了還可再進一步

9樓:天然呆不可愛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先確認結果是成功的,對方受到了幫助,你慰藉了內心,沒有其他物質上的回饋。

現在有兩種可能,一種你感覺虧欠了對方,(可能是無心之過,法律上你沒錯,對方甚至都不知道)內心過意不去想要補償他。

第二種你們並無利益關係,只是因為多年來的道德觀念施以援手。

第一種,舉個例子,關係十分要好的朋友曾向你借錢,現在你急用錢,他帶著鉅款還錢的路上遇到劫匪被砍死,錢沒了,人也沒了,剩下躺在醫院的老婆和正在上學的孩子,然後你出於同情和良心的譴責給予他們一些幫助,甚至免除欠款,這算是行善嗎?

第二種就是彼此可能都不認識,但路上遇到犯病的老人,你本想直接走,但聽到老人不停的哀嚎聲,忍不住幫人家打了120(量力而行!好心不一定有好報!)還到醫院墊付了醫藥費,這算是行善嗎?

寫到這裡相信諸位心裡已經有了答案吧?

未曾接受他人所指導,僅憑內心湧動的情感而行動,這樣純粹的人,大多時候都會被冠與偽善之名,這不正是時代的悲哀嗎?

10樓:煙火人間

善哉!題主行善,已種福田,宅心仁厚!自有福報!

金剛經「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提到,如果行善不住於我心,福德不可限量!

11樓:vycola

建議閱讀一本書叫做《了凡四訓》 ,裡面有比較清晰的講述何為《善》和行善的法則。

簡單來說,如果把人們行為的指標數位化,100分是滿分的話,純粹地無所求地行善,並且事情結果是好的,可以算80分以上,如果為了自己的良心過得去而做善事,且真的幫到它人,那麼也可以就算60分及格了。最擔心的是,以為自己在行善,而結果事與願違,好心做壞事,這種情況,肯定是不及格了。

當然如果做壞事,就是負分,要大大地減分的。所以無論出於任何動機,只要是做善事可以得正分。多行好事,莫問前程吧。人生路遠道長,且行且珍惜。

12樓:靜心

任何善的本質都是源自自心的,善心生發自自心,在心識中生起善的思心所,才能顯化為善意,外化為善語和善行,造作了身語意的善業,善業一定會有善果報的,所以,任何善業首先也必然會先利益自己的,然後才是這種善意善語善行對他人形成的善的影響力。沒有不利益自己而利益他人這回事,也沒有不傷害自己而傷害他人這回事,這就是佛陀所揭示的客觀規律:業果法則。

例如,慈心,當心中希望他人好的心生起時,即刻會生起無嗔美心所,這是一種美善的心境,如花朵般芬芳,如Sunny般溫暖,這種光明的柔暖心境會驅走悲傷、憂愁、仇恨、不平、沮喪、匱乏、冷漠等有毒的不善的心靈狀態,慈心在心中生起的那刻必定是利益自己的,而這種希望他人好的善思會匯出對他人的善意善語善行,從而利益他人,心中的暖流、光明由內而外的流淌散發普照自他。而且,善心生起時,會同時生起好的心生色法,這是一種好的愛的能量物質,會在心所依處生起,向外輻射,這種愛的能量具有療癒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慈心強的修行者,慈愛地擁抱著孩子的母親,相愛的伴侶的神情充滿光芒的原因。

善,永遠是源自內心,在生起那刻就滋養自己,會向外利益他人,並會留下善的業力(影響力)在未來多生多世的成熟,形成善果報。

相反,嗔恨之心,傷害別人之心在心中生起的那刻,就傷害了自己,讓自己的心處於嗔心所、痴心所等不善的心境,這種毒素般的不善心首先毒害自己,炙熱地在心中灼燒自己,嗔恨的不善思顯化為惡意外化為惡語、惡行,又會傷害到他人,如果觸犯了道德法律當世就會承受惡果。這種不善業的業力影響力會持續到未來多生多世成熟,形成不善果報。所以,沒有不傷害自己而傷害他人這回事。

學習阿毗達摩吧,會有清楚的認識。

13樓:七色花

如果是不情願的助人,是心未起善,但行有善。那麼所得得果報是內心並不歡喜的善果。

如果心和行合一,那麼得到的將是內心歡喜的善果。

如果有目的的行善,那麼是心為某方面利益所驅使,得到的善果是侷限於某方面利益的果報。

如果是無私不求回報的行善,行善不以為是行善,只是自然而為,是上善,是心光,是心不蒙塵而閃耀出來自然之光,是超脫世間的光,是超越日月之光。所謂去一分塵念,心得一分光明。

不過凡夫俗子都是從利益驅使的行善開始,然後逐漸增上。

心善和行善都是善。毛髮之善均是善。

所謂禍福相依,心起善念,還未行之,福已相隨,心起惡念,還未行之,禍已相隨。

為什麼總在尋覓知己,心靈慰藉

善知識 只有實實在在地去做,不要抱著僥倖心理。中國傳統文化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道別人的人,一定是乙個有智慧型的人 能夠知道 了解自己是什麼個性的人,就是乙個明白人。好好地管住你們的語言,不造口業。徹底地了解自己,鞏固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愛心 修行人生必須要把握的五個要點 當識人,識人不...

心靈的契合,生活的陪伴,身體上的慰藉。那個更重要?

鄧指清 我的戀愛發展經過 生活的陪伴,身體上的慰藉,心靈的契合 這一點我還做不到 對於異地的戀人來說,很重要的是生活的陪伴 真的很重要 心靈的契合,身體的慰藉 後期 心靈的契合,生活的陪伴,身體的慰藉 修夏 階段性的吧。沒談戀愛之前,我覺得排序是,心靈契合,生活陪伴,最後是身體慰藉。戀愛初期,身體慰...

通過哲學找到心靈慰藉是一種正確的態度麼?

劉紫旺 通過哲學找到心靈的慰藉不僅是正確的態度,而且是唯一正確的態度。反過來說,真正能慰藉心靈的,無一例外,本質上都是一種哲學,包括文學和藝術,宗教和科學。 易先生 我不覺得通過哲學可以找到心靈慰藉。想不通的時候就跳出來,遠離哲學,從老婆孩子身上找心靈慰藉吧!哲學不能當飯吃,不能把其當成宗教信仰,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