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忠言就一定逆耳嗎?積極正面的方式不能表達嗎?所以能對忠言逆耳有好臉色嘛?

時間 2021-06-02 16:04:32

1樓:白格爾

別人沒考慮你的想法,僅僅陳述現實,這是忠言。

你覺得這句忠言扎心這才叫逆耳。

那麼憑什麼要求進忠言者以委婉的方式進忠言,而非是自己改變易造成「逆耳」的心態?

嚴以律已,寬以待人

2樓:末世前的寧靜

「忠言逆耳」是經典的「心靈雞湯」,最終必然導向「我羞辱謾罵你,是為了你好」。用乙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吧。張三早上外出時很匆忙,結果門虛掩著,沒有真正地鎖上。

鄰居李四(乙個老大爺)剛好也在鎖門準備外出,他注意到了張三沒鎖好門。於是李四立刻提醒張三,張三自然流露出感激的神情,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假如李四提醒之後再多嘴說:

「年輕人呀,做事不要那麼毛糙!」 這時張三聽了可能會感覺不怎麼舒服,當然他應該不至於反感。畢竟李四提醒過自己門沒鎖好,也就容忍他老人家多說兩句吧。

但更嚴重的在後頭,李四逢人便講這件事情:「唉!那個張三呀,出門的時候居然不好好鎖門。

要不是我提醒他,他家裡的東西可能就被盜賊偷光嘍!我好心提醒他做事不要那麼毛糙,他卻悶頭而走,連感謝都不說一句。那種年輕人太沒禮貌啦……」 從此之後,張三對李四非常反感。

當李四提醒張三門沒鎖好時,這的確是忠言,張三也露出了感激的神情,但後續的告誡基本上是李四在「過嘴癮」。而更後續的「逢人便講」就完全是李四為了彰顯自己所謂的「德高望重」,是他自私的表現。李四要的是張三從此對自己畢恭畢敬、言聽計從的那種快感,而這種強加的政治條件足以讓張三感到不堪重負。

張三甚至會想:「我寧可你當初什麼都沒說,根本沒提醒我沒鎖好門。我寧可冒險家中財物被偷光,也不要你的所謂『忠言』!

」張三或許根本不是做事毛糙之人,他平時可能非常認真細緻,只是那一天確實很匆忙,加上頭腦臨時「短路」了一下,導致沒鎖好門。這是一種可能,另外的可能就是張三確實做事很毛糙,而且他自己也知道這點。由於「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張三也知道自己改變不了這種本性,並且早就為此苦惱不已。

李四提醒張三做事不要毛糙,除了喚醒張三自身的痛苦之外,別無益處。這就好比你原本相貌堂堂,後來被火災毀容,導致極其難看。然後有所謂的「好心人」提醒你非常難看,你自然會想:

「這需要你提醒嗎?我當然知道很難看,你的提醒能幫我恢復原來的美好相貌嗎?」許多所謂的「好心提醒」除了喚起當事人的痛苦記憶外,沒任何正面價值,此類所謂的「忠言」更多地是一種羞辱。

假如張三確實一直做事毛糙,而李四知道某種方法可以立竿見影地改變這種特性(當然只是假設,現實之中應該沒有任何靈丹妙藥可以改變本性)。李四當時並不多嘴,而是等張三有空時通過閒聊將「藥方」告訴他。那麼可以想象,張三「治好」毛糙的習慣後會非常感激李四,因為這種「藥方」比所謂的「忠言提醒」好一萬倍。

市面上大多數的所謂忠言都是告誡者在試圖收穫聽取方的回報,一旦沒有回報甚至引來反感就會惱羞成怒。經典的「我是為了你好」以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都跟「忠言逆耳」是同一型別並且氾濫成災的「心靈雞湯」。許多人活在世上毫無成就感,於是就通過販賣極其廉價的所謂「忠言」來試圖獲取高額回報。

那些自私自利的「忠言」除了引發對方的反感之外,更嚴重的還會導致「自證預言」的產生。結果惡性迴圈,永無解脫之日。

「自證預言」非常普遍,繼續舉例說明吧。假如張三是乙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他揹著嚴厲的父母跟小夥伴們一起去學騎車。然而張三的父母卻知道了,立刻前去阻止。

剛開始上手的張三笨手笨腳,騎車非常不穩當。正當他聚精會神地不斷提高騎車水平時,聞訊敢來的父母厲聲喝止:「張三,你趕快給我下來!

小心摔死你……」 話音未落,被父母的怒吼聲嚇得心慌意亂的張三立刻把握不住平衡,重重地摔倒在地。他父母立刻湊前:「哎呀,我的心肝寶貝呀!

看你不聽我們的勸告,這下好了吧?叫你不要去騎車,你不聽……」 接下來張三隻被允許在父母安排下學習騎車,並且父母時刻在旁邊指揮。一旦騎得稍微不平穩,就立刻高聲喝止。

而每次一被喝止,張三就心慌意亂地摔個人仰馬翻。結果哪怕沒有父母在場干擾,被不斷喝止的心理陰影導致張三一騎車就想起父母的面孔,就慌亂得無法繼續。最終張三沒有學會騎車,長大後也不會騎車。

新手學習騎車難免會摔跤,正是在摔跤中不斷總結提高,最終熟練地學會騎車。然而張三父母的所謂「忠告」卻打斷了這一自然發展程序,結果導致張三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陰影,最終永遠都無法學會騎車。在犯錯誤中學習成長是一項基本人權,人有犯錯誤的權利。

學習騎車難免會摔跤,然而如果摔得過於嚴重,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假如張三的父母有頭腦並且很負責任,那麼就會要求張三學騎車時遠離堅硬的水泥路面,同時給他買好頭盔。只要能夠避免嚴重摔傷(導致無法逆轉和恢復),那麼普通的摔傷和磕碰在學騎車的過程中是很自然的事情。

上述騎車的虛構例子肯定過於誇張,畢竟騎車很容易學會。但這個例子卻可以用來理解許多社會現象: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通過追根溯源可以發現,許多人的心理障礙正是由於在成長期間不斷被父母等年長的人強加形形色色的所謂「忠言」,最終導致心頭籠罩著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人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本來一些很普遍的小錯誤根本無足輕重,卻被喋喋不休的所謂「忠言」放大,最終變成了無法矯正的大錯誤。「自證預言」形成後,告誡方絲毫不會反省自己的罪過,反而會變本加厲地認為自己是「偉光正」,對受誡方恩重如山。

然後沉迷於自我感動之中:我哪怕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呀!許多為人父母者所謂的「我是為了你好」完全是為了簡化自己對子女的管理責任,所謂的「我為你操碎了心」完全是「操盡了自私私利的控制子女的心」。

或許「忠言逆耳」還有那麼一定程度的正確性,但更惡劣的是被轉換成「逆耳的一定是忠言,你反感我侮辱攻擊你,是因為我說的是忠言」。類似的還有「清者自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喜歡說「清者自清」的人幾乎都是既要捏造別人的罪行,又不允許對方反駁。

喜歡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人幾乎都喜歡沒事找事去貶損別人,自己卻不願意承擔任何誹謗的責任。

如果確實是出於善意,想通過忠言來幫助他人,那麼首先應該做好忠言不被採納的心理準備。假如一旦忠言沒被對方採納,甚至招來來反感,自己立刻惱羞成怒,那麼說明自己並非完全出於善意,而是有太多的私心。每個人都可能有自身的苦衷,哪怕你的忠言看上去確實非常實用,對方在當時的條件下卻可能根本用不上,甚至用上會引來更大的麻煩。

因此只要是真正善意的忠言,那麼當對方不接納甚至牴觸時,自己絕不會產生絲毫的恨意。另外給出忠言時應該注意對方的神態,如果忠言對對方有幫助,那麼對方應該會露出驚奇甚至感謝的神情,這時可以繼續說下去。一旦發現對方有牴觸的情緒,就應當立刻停止。

人的情感世界非常微妙,要把握好真的很難。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給出忠言盡量言簡意賅,不要拖泥帶水。人們都反感自己的自由意志被其他人扭曲,這是普世的人性。

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有尊嚴需求,都有不願被其他人侵入的心理空間。生命總的來說非常沉重,世間充滿了苦難。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魚,焉知魚之苦?任何人都會有其他人難以理解的苦衷,生命根本上都是孤獨的。

什麼叫做尊嚴?

什麼是真正的謙卑?

心理壓力的本質是什麼?

乙個人從自信變為徹底的自卑有多恐怖?

如何面對言語挑釁、侮辱,迅速作出反應?

3樓:小北

很少有人認識到:「建議」也是一項技能,可以不斷學習和提公升。

因為人們通常認為:採納建議是被動地接受他人智慧型成果。

採納建議則體現的是個人的判斷力,或者強或者差,都不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能力。

每項建議的需求都是獨特的,包含不同的情景、性格、事件等要素。

鑑於時間寶貴,你不會希望在每一次尋求建議時,都重新搜尋一遍合適的人。

達成基本共識提供其他選項彙總決定

這就夠了~~~~

4樓:

因為絕大多數時候,如果你的態度能夠對對方產生影響,激怒你可能給對方造成損失,那麼這種關係下,對方通常是不會給你提出「忠言」的;而能夠無所顧忌的直指你的不足、你的缺陷的人,通常根本不care你的態度,對方並非想激怒你,也不是不懂得委婉,而是認為沒有必要花這個精力。至於你的「臉色」……如果對方處於看你「臉色」的地位,還可能說什麼「忠言」麼?

5樓:langqin

大部分忠言確實逆耳,積極正面的方式能表達,但不能表達全部,總有逆耳的。

臉色的問題是需要對對方的意見進行判斷,而判斷對錯不是容易的事情。

忠言逆耳是對的嗎?

Charityy 不一定的 忠言看說話方式,可以不逆耳 逆耳的也完全不一定是忠言 這兩者完全就沒有邏輯關係啊 我一直覺得古今中外強調自己忠言逆耳的人都是有點智商但不會說話情商低的大嘴 哪吒5566 不對,一般來說人家不喜歡,多說二句朋友都沒得做了。我們吃的飯菜,其實食物本身並不好吃,所以要加很多佐料...

是「忠言逆耳利於行」好還是「忠言順耳利於聽」好?

徐輝 講乙個故事吧,乙個人快要死了,兩個人去照應他,乙個人是老實人,乙個是油嘴滑舌的人,每遇到一件事,老實人都會老老實實告訴他,但另外乙個人都會把這件事吹得天花亂墜,惹得的快要死的人哈哈大笑。最後,臨死前,他叫來 老實人 和 油嘴滑舌的人 他對他們說 感謝 油嘴滑舌 在生命的最後給了我歡樂,而老實人...

如何理解為你好和忠言逆耳

我佛愛你 在世間上,誰會對我們進忠言?以我個人的觀點,只有兩種人 一是父母親人,二是利益共同體。只有這兩種人會無條件地幫助我們。如果是有條件的幫,那不算幫,而是交換。這兩種人和我們是同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關鍵時刻他們會維護我們,保護我們。忠言往往很難聽,容易被誤解,容易得罪人。但是忠言最終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