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台灣現代派詩人林亨泰的這首《二倍距離》?

時間 2021-06-01 10:33:17

1樓:皮皮

詩的字面沒什麼可深究的,強調二倍距離,兩點中間的參照物形成兩倍間距,詩人大概是說,眨眼之間便是一生,好比你清晨起床,太陽高高掛起,你看著窗外兩旁的樹木,懶懶散散,有些力不從心,恍惚之間你發現自己已是垂暮之年,感嘆:呀~這一世已經走了這麼長了啊!

2樓:coladog

我倒是覺得跟生死輪迴關係不大,生和死只是最為突出的時間節點,把時間線拉長一點看,其實也就是兩個普通的moment;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的」聯絡到詩眼「那距離必有二倍距離然而必有二倍距離的」我就很難再把這首詩歸到生死輪迴上面了,當然,很可能也只是本人不才吧...whatever,我只是站在個人達到的層面談談個人理解吧.「你的誕生」是過去的已知的某一確定節點,「已經誕生的」則是到目前為止已知的任意確定節點;「你的死」可能是下一秒明天一年後十年後,確定有但不確定位置的某一節點;「已經不死的」什麼是已經不死的,這裡不多談,簡單的來說就是乙個此時之後完全未知甚至不知道有沒有的節點.

再看詩篇的二段,「一棵樹與一棵樹間的乙個早晨與乙個早晨間的一棵樹與一棵樹間的乙個早晨與乙個早晨間」,詩人在這裡與我們玩了或許不止乙個的文字遊戲,但其實大意並沒有改變多少.

我似乎只能想到兩種斷句方式(第一段大概只有一種吧)其一:「一棵樹與一棵樹間的,乙個早晨與乙個早晨間的;一棵樹與一棵樹間的,乙個早晨與乙個早晨間」;其二:「一棵樹與一棵樹間的乙個早晨;與乙個早晨間的一棵樹與一棵樹間的乙個早晨;與乙個早晨.

」好像兩種斷句意思並不是那麼一樣,對不對?可是如果「一棵樹與一棵樹」是同一棵樹呢?或者把「一棵樹」改成第一段中的「你」.

似乎情況就又不同了.無論是「你與你之間的,乙個早晨與乙個早晨間的,你與你之間的,乙個早晨與乙個早晨間」還是「你與你之間的乙個早晨;與乙個早晨的你與你之間的乙個早晨;與乙個早晨間」,之間的變數,只有時間.如果一定要選個斷句方式,我還是傾向第二種吧--「已經誕生的你」和「你的死」這兩個節點無限靠近直到重合,不是麼?

這樣,兩段中的節點就可以三三對應起來.

最後看詩眼,詩人再次跟我們玩了個遊戲,這個二倍,既是實數也是虛數.

昨天到今天相差一天,我們假設今天是a點,今天的你是A;昨天是b點,昨天的你是B,A和B沿著這一天,A跑到b點,B跑到a點,不是穿越嗖的一聲就到了那種,是沿著這一天經歷一天的時間那種;A能變回B,B能變成A嗎?或者A跑回b點並不能變回B,甚至都不再是A了吧?

以上,我想大概「造化」二字吧...

3樓:陳筱牧

對台灣現代詩歌略有涉獵,嘗試著答一下。

初讀下來覺得這首詩的重點並不在內容,不在意向,不在用典。將句子拆成這樣基本上是你們能有啥情緒感染力,也不會與讀者產生任何共鳴了。不像《午夜銷梨》,《海堂紋身》啥的。

即使是《石室之死亡》表意含混,但是也極具煽動性。所以不同意po主說的別家提到的關於內容上講述輪迴生命等等,雖然第一部分內容是一目可見的在講述生死輪迴,但如此理解,我覺得是誤入歧途,無法理解本詩可愛的地方。

這首詩的趣味性,初讀之下覺得還是在文字的遊戲性,這個遊戲性主要靠文字堆砌來實現。從「你的誕生」到「誕生的你的死」這是一重「生」和「死」。從「誕生的你的死」到「已經不死的你」又是一重「死」「生」。

但是作者有意拆解句子,以保證每句長度一致,有意識的挑戰讀者的普通閱讀習慣,讓大家在閱讀思考的時候有一種解密拼湊的趣味。顯然,看回答中拆解句子的人之多包括我,他成功了。

以及,作者故意不斷句,因為中文的博大精深可以保證不斷句也不會太奇怪,只會覺得好深不可測。讀者會發現「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的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的你」可以在其中選取任意的節點無視原本的句子起點,開始閱讀。如第二句「誕生的你的死」其實可以從第一句中間開始讀作「已經誕生的你的死」。

與上面提到的點相似這也是在挑戰我們的傳統閱讀習慣,展示語言的彈性和可塑性。

由此,一棵樹與早晨也做了相同的文字遊戲。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段的生死議題,相當於一則腦經急轉彎練習。而第二段的樹與早晨看似與生死無關,事實上也的確無意義,只是對於第一段練習題的舉一反三。

而作者也不羈地在此,以示讀者,不要去糾結我講了什麼,我就是想跟你們玩兒。

最後是詩眼:

「那距離必有二倍距離

然而必有二倍距離的」

然而本來是轉折這裡則是銜接一段重複。「...的」作形容詞本來要後接名詞,此處卻作為詩歌結尾,一如既往的反骨。

從前兩段的挑戰閱讀和斷句習慣,最後昇華到挑戰基本語法,也是作者野心所在。

綜上此詩歌具有一般後現代的藝術的特徵,不再追求內容和造型上的登峰造極,而更多思考介質,思考作品與社會的關係,繼而解構一些固有觀點。典型就是杜尚的小便池和自行車輪子倒插椅子...除此之外中國某些尋根文學作品也有這種特徵。

先鋒作家如韓少功的作品如是。劉震雲的《故鄉面和花朵》多少也有這種感覺。

........以上

我是純業餘,坐等專業人士打臉。

4樓:

我覺得讀這首詩和看畫差不多,不用去看細節,看整體感受就行了。詩翻來覆去就兩句話:生死、樹間的早晨,生死是一生中的兩端,樹間的早晨是每天的開始,「一日」是分隔時間的基本單位(而且是隨日公升日落的自然分隔,不是人為分割)。

這首詩用這麼坑坑巴巴的短句,整整齊齊的寫了一大段,在我看來就是想要做到分隔思維的目的,通過分隔思維,模擬出時間被「太陽公升起」(早晨)分隔開的情景,與其說這首詩是在寫作,不如說它是在作畫,但作畫的材料不是顏料,而是文字。

閱讀體驗很新奇,而且目的也達到了,很好。

5樓:天生吾儕

對於這種詩,我從來不去理解,哪怕是「試著去」理解沒意義,一點意義都沒

原因很簡單——作者都沒指望讀者讀懂

或者說,作者就指望著讀者有一千種理解

所以我根本就不去理解

誰愛寫謎語誰寫去,我沒時間陪著他們玩

最後瀉藥

6樓:

他所寫下已經

寫下的他所想

還沒有想的他

所寫下已經寫

下的他所想還

沒有想的他

一句話與一句

話間的乙個想

法與乙個想法

間的一句話與

一句話間的一

個想法與乙個

想法間那聯絡必有某種相關

然而必有某種相關的

7樓:

正確的斷句應該是這樣的: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

你的死已經不死的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

你的死已經不死的

一棵樹與一棵樹間的

乙個早晨與乙個早晨間的

一棵樹與一棵樹間的

乙個早晨與乙個早晨間

那距離必有二倍距離

然而必有二倍距離的

這樣斷句的話,是不是可以明白點了呢?

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此詩每一段話都在重複一遍,也就是說每句話都說了二倍。

此詩名字叫做《二倍距離》,二倍我們已經找到了,那麼距離呢?死與不死、一棵樹與另一棵樹、乙個早晨與另乙個早晨這些意象的對立不就是距離了嗎?

以上分析都是在詞面上的,那麼作者寫這詩究竟想表達什麼呢?

美國鋼琴研究生現代派曲子如何選合適

Mia公尺鴨鴨 首先得結合一整套作品集的規模和時長來考慮。現代派只是四個時期要求的其中乙個,如果其他的曲子時長夠並且難度比較大,很吃精力的話,建議選乙個偏短的小曲子。如果覺得總體上時長或者規模不夠,可以選乙個體現自己優勢並且時長合適,規模稍微大一點的作品。以我個人的看法的話,我覺得現代派的大作品其實...

現代詩歌 現代我們應該怎麼去理解現代詩?

現代詩歌總是前言千遍,是很多人值得思考的問題,前幾天在 牛寺詩歌網 看到這樣一篇相近文章,相信能幫到你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與古詩相比,雖都為感於物而作,都是心靈的映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 溫柔敦厚,哀而不怨 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 可感與不可感之間 的...

如何鑑賞現代詩?

1 卵石 卵石是一種完美的造物 等於它自身 留神於它的限制 確切地充滿了 卵石般的意義 他的香氣不會令人想起任何事物 不會嚇跑任何事物不會激起慾望 它的氣味和寒冷 公正而充滿尊嚴 我握著它時 感到深深的悔恨 它高貴的身體 被一種虛假的溫度滲透 卵石不會被馴服 最後它們都會看著我們 以平靜 清澈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