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古建築測繪是什麼樣的體驗?

時間 2021-06-01 05:38:14

1樓:

體驗就是辛苦而有趣,需要大膽心細,以及注意個人安全,必要的時候做好粉塵防護【真的很重要,過敏太難受】。

古建築測繪是一項重視眼力而非視力,誰都能拉尺卻不是誰都能記數字的工作。其背後的難度主要在於對傳統建築工藝以及對測繪要求重點兩方面的理解。

而前面答主所疏忽的一點在於,用於測繪的架木規模,不僅僅取決於資金與時間,而主要由測繪性質及精確度需求決定。

大修工程前的測量/建築考古測繪,對測繪的深度、廣度為最高端,通常會搭滿堂架,同時也要求對全部構件的尺寸進行精細測量,嚴格要求準確記錄所有構件的現狀,所見即所得;

保養專案病害勘察或為取得一些科學記錄檔案資料的測量/現狀測繪,對測繪的精細程度要求相對較高,通常會在室內外進深面闊各1/2的範圍搭設腳手架,即佔據建築乙個角,為建築的1/4體量,這種架子能讓人摸到所有類別的構件,通常稱為勘察架子,而對構件記錄的要求也相對沒有大修前高,僅要求對類別中的典型構件進行精細測量,而非要求摸到每乙個構件。

第三種為粗略測量,也有稱為法式測量,其測量需求為還原某建築/建築群的理想型,而非現狀。此時可無架木,梯子、長桿等工具均可考慮,方便即可。此時測繪所需記錄的並非所有尺寸,而是建築的關鍵尺寸。

梁先生他們當時主要面對的是這種測繪需求。

建築測量前勾畫草圖盡量詳細,至少要有建築各層平面與明間橫縱剖面,一攢柱頭鋪作的斗拱大樣圖(不少於三個投影面)及門窗詳圖。

科技手段測繪牽扯儀器較多,此處不表;傳統工具層面,捲尺、鉛錘、水平尺,長線及長桿出場率較高,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組的捲尺們在帶到現場之前需要檢查一下誤差。

不過要提醒一下每種技術的適用範圍並不相同,三維雷射掃瞄與攝影測量等技術逐漸在普及,但現階段還沒有哪種技術發達到能滿足所有要求。如果使用需要仔細判斷其適用範圍,並做好技術路線和位置選取等前期工作。

不能迷信技術,文物建築測繪歸根結底還是依賴人的。

測量中所需的關鍵尺寸,應能保證繪製出一套基本反映建築外貌及結構關係中主要特徵的圖紙。但研究重點不同,其所指也不同。

單講大木,關鍵尺寸有:

1.平面和布局層面:通麵闊與通進深、面闊與進深、下簷出等。其中面闊進深要求記錄柱頂石之距離

2.柱頭間距,時間相對寬裕的話最好將柱頭中線與坐鬥中線都摸一遍資料。

3.柱高與柱徑:簷柱高,包含簷柱淨高與通簷高

4.步架、舉高及各槫縫梁架梁栿的主要斷面尺寸注意是否有熊背等做法

5.上出:包括簷椽平出與飛椽平出,多次測量後用三角函式進行校對;椽徑也需作基本記錄

6.斗拱:需測斗口、出跳、材高

7.攢檔:斗拱坐鬥中間距

9.角梁:角梁尺寸及衝出和起翹定位;老角梁梁頭曲線等曲線樣式需用硫酸紙/拷貝紙摹拓後繪製詳圖。

而對於建築整體,還應有下出/台明的長寬及踏道主要尺寸;各種牆的厚度、高度及用磚規格;門窗的主要尺寸;筒板瓦、勾頭滴水的尺寸,各種吻獸的大尺寸,各種脊的高、寬以及瓦頂各坡面瓦壟數等。而至於對門窗等細部尺寸的測量,也需要再一次進行主要尺寸與次要尺寸的區分。

註記構件形體尺寸時,順序通常為:

1.梁枋等構件剖面:高x厚

2.栱、替木、駝峰等構件:長x高x厚

3.蜀柱:看面(寬)x垂直面(深)x高

4.各種大小鬥的記錄順序為上寬(看面)、上深、下寬、下深、而、平、欹、總高

前面說測繪的難度及本質一方面是理解需求,另一方面在於理解工藝,或者說理解木構的原理/邏輯。測繪時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誤差,通常會預設分尺寸要根據總尺寸調整,但調整哪些分尺寸實際是很考驗對構造理解的,即區分哪些是設計尺寸(加工時即固定的尺寸,為主要構件),哪些是施工預留或現場調整而得到的(如抱框、搏縫等),在分尺寸與總尺寸不合時適當調整次要尺寸,才能保證主要構件的記錄接近真實並且不會被過於繁雜的資料搞崩潰。此外,如果理解實際的建造過程,在無地仗彩畫的構件上如果看到墨線,判斷其是否為中線而後直接進行中到中的測量,相比於儀器找中其實更能得到接近法式設計的情況。

而對所測構件中控制點的選取也與實際的加工過程及木材屬性密切相關,比如測栱高時要盡量選額貼近鬥的部分量取,一方面因為此處未經切削,更接近實際材高,另一方面此處受力形變較小,不宜產生誤差。再如在初始畫測稿時,準確理解構造邏輯,明白斗拱中材料的控制關係,才能畫出合理地輔助線以幫助自己更快更好地畫出大樣的草圖。所以,對工藝的理解程度很多情況下直接決定了測繪的質量。

分組的話一般三人一組,兩人攀爬拉尺測量以及拍照,一人判斷尺/線是否水平垂直並做記錄以及現場勾畫一些節點的透視等工作。

回去後的整理宜早不宜遲,整理本身的有效性取決於現場測稿的規範程度。很多本科的同學進行測繪時過於依賴回去後的電腦繪製過程,而忽略測稿的重要性,以為現場畫的只要自己看懂就好了,殊不知不規範的測稿在離開現場後即便是本人也很容易不記得所記資料到底指什麼。一定注意好的測稿本身所具備的資訊並不比最後的成果圖少,甚至更多。

規範的測繪過程中,測稿也是要一併存檔的。及時整理的另乙個好處在於能及時發現所缺資料,可以在第二天去補測。

2樓:城角

同意前面的答案,另外補充幾點:

在現場「測」的部分(也就是外業),第乙個特別關鍵的步驟是畫測稿,相當於做工作計畫。先畫出建築各部分的草圖,在圖上標記出必須測的資料名稱(例如柱徑、牆厚、梁高等),整理成列表。弄清楚到底要幹什麼,才能估計工作量、合理安排時間和人手。

如果是法式測繪,意味著「還原古代建築匠人的設計意圖」,可以預設一座殿堂是左右對稱的。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因為建築年代久遠、可能存在地基沉陷、木構件彎曲等病害,導致對稱部分的實際測量資料並不一樣。這時要根據情況適當處理資料,比如取平均值。

梁先生那個時候基本完全是靠手工測量,爬梯子上去,拿著鋼尺皮尺直接測,有些難測的部分(比如曲線)借助幾何計算。如今雖然有了很多新的技術手段,手工測量還是很重要。一般1-2人量尺寸、1人記錄,效率比較高。

測一幢較大的建築可能需要好幾天,每天回去都要檢查、整理當天的資料,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補測。

「繪」的部分就是拿出測稿和處理好的資料開始進行建築製圖。畫圖的過程中會經常發現資料對不上的地方(各層高度加起來和總高度差一點之類的),要對資料不斷調整,直到敲定一組資料,出一版草圖,檢查構造表現、尺寸標註是否有誤,改正以後出正式圖紙。

為什麼我們的古建築如此的破舊?

古建家園 中國古建築以木建築為主,它們因其獨特的受力效能,能夠歷經風雨。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木結構本身材料的腐朽老化,再加上修繕工作不及時,許多古建築的承載力和穩定性不斷下降,所以顯得破舊。 Pstallel 1.木質建築不好儲存,這是材料的限制 2.儘管現在中國經濟已經比之前好太多,但不可否認...

為什麼現在的大學不開設古建築或相關專業?

天涯明月 古建不錯,我是裝修老闆,我孩子以後學這個,我完全養的起。這個得做乙方,包修繕工程,很賺錢,你們是學生不知道而已,承包乙個寺廟修繕你們知道要花多少錢嗎?當然你也要很硬的關係 芭蕉小農 有開啊!應國家文物局的需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於1998年起在考古學 文物建築方向 的本科專業。雖然考古是...

古建築挑簷上的動物都是哪些有什麼寓意?

180天後取什麼名 大概是權貴,防火和吉祥之類的寓意吧 其實是乙個個的瓦釘,防止瓦片因為風吹雨打掉落。數量越多代表建築等級越高,以及使用者等級越高。一般為單數,最多為10只,只有乙個建築才有,故宮裡的太和殿。 遲此無喻 前一位已經解釋好寓意了。想來補充一下功用。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哈,剛好前幾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