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喜歡道家思想,但我的性格更適合佛教。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必須選其一嗎?

時間 2021-06-01 04:51:55

1樓:

修行最高的境界天人合一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爵士貓1 分鐘前

修行最高的境界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修行其實就是你從後天的複雜的社會生活狀態,又放下了一切,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佛學的般若性空學,核心就是教你學會如何放下你執著的【心】。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道行品第一

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都教導我們【菩薩為學無所學法。法無所逮得,莫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是故得無所得法。莫痴如小兒學者,謂有字,不能得,為學習入法中,適為兩痴耳,亦不知,亦不曉,亦不了法。何以故?

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法】的關鍵,【有字,不能得】【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菩薩作是學為不學,作是學為不學,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關鍵是【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中心思想是,【如無所有,如是有。如是諸法無所有,故名無明。凡夫分別無明,貪著無明,墮於二邊,不知不見,於無法中憶想分別,貪著名色。

因貪著故,於無所有法,不知不見,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墮在凡夫貪著數中。】

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佛祖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佛祖強調,【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6]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道家無為的思想,與佛家的思想【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是相互呼應。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身病與心病中說

身心不二

明朝的一如法師說:「一切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無色,色外無心,互具互攝,故名不二。」

就是色心不二,我們如果能夠悟到這一點,覺悟到這一點——色心的關係是不二的,是相依的,我們內心就不會為自己的煩惱所動搖,外相就不會為客觀外境的種種境界所擾亂,我們就能夠遠離主觀跟客觀的對立,我們就能夠遠離和解脫落入種種名言概念的是非價值評判的標準中去,能夠逐步逐步與佛法的標準相應,能夠頓悟,能夠解脫,能夠自在,能夠快樂。

我們不自在、不快樂,其實就是對外在法界的真實境界的扭曲、曲解、誤解所造成的。反過來說,外在的這些境界僅僅滿足了我們內心的煩惱,而不是用我們內心的智慧型去關照,所以種種的分別產生種種的執著,就有善有惡,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貧富,有是非,有對錯,這樣種種的二元對立。

實際上佛法告訴我們,要正確的來認識世間一切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乙個人對世界對人生種種的感受,就如喝水一樣,水溫到底有多少度,合適不合適,是燙的還是太涼了,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乙個正確的感受。

我們如果知道這個水是熱的,知道這個水是冷的,這個太冷了我們不能喝,太熱了我們也不能喝,最後有乙個如理的取捨,有乙個理性的認識,就不會活在一種盲目的、無序的、混亂的、迷茫的生活當中。

學誠法師的話與佛祖的教導是完全完全應的。

般若性空學乙個核心思想,就是教導一切法本是自性空,都是施設的假名法相而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一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一

[0056b29]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但有名,謂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亦但有名,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

善現!此之[4]三名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如是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0056c06]

「善現當知!譬如我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我。如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亦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有情乃至見者。

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

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0056c19]

「復次,善現!譬如色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色;如是受、想、行、識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受、想、行、識。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不一一舉例說明。

中國的道家學說,也強調修行最高的境界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莊子批評執著追求長壽或者長生的,就算是你真的長壽了,但是如果內心中不能獲得一種平和安樂的心境,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比如乙個人整天擔憂這,思慮那,整天心中為一些瑣事所擾,別說這樣的人往往不能長壽,就算是長壽也沒有什麼價值,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質量不高。

逍遙而游!這才是道家的主旨。所以《莊子》內篇中的第一篇就是《逍遙遊》。

怎麼樣才能做到逍遙而游呢?《莊子?逍遙遊》中這樣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這裡莊子先講了乙個叫列子的人,傳說他會乘風而游,真是讓人羨慕啊,。像列子這樣就夠自在的了,但莊子卻說他還是借了風力,還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自在。那莊子說的是什麼樣子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能夠順應自然,駕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暢遊於無邊無際之中,那就沒有什麼依賴的,所以說,至人超越自我,神人不求有功,聖人不求有名。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啥呢?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自由馳騁。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

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中華文化的源頭就是【易經易學】,《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型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易學】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即人的言行都合於自然。天人合一是中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物件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

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各種思想體系觀念以及複雜的哲學科學概念,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正法秩序】,變得與自然【正法秩序】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達到一種「【物我為一的正法秩序】」的精神境界。

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正法秩序】。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正法秩序】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踰矩」。

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佛學的般若學唯識學是一致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告訴我們,其實極樂,天堂,還是地獄,都在心識內可以內證觀察得到。外在有個極樂,心識內一定有極樂,外在有地獄,心識內一定也有地獄。因為天人合一嘛。

佛陀是這麼內證觀察,中國的祖師也是這麼內證觀察的。

2樓:踏遍青山

佛道兩家本來所講道理就有許多相通之處。

你欲長生就不言大道了。佛家羅漢果也是長生呀,六妙門與丹道本來在根上也是一樣的。

但是就論道家,也非求長生而得長生。也是在證道的過程中,可能實現了長生,但那個肯定不是追求得來的,更像副產品。

建議還是先多讀各家基礎典籍,無論佛道都講舍字。無非佛言無所住,道祖言損。先搞明白其中的二元辨證關係,再來談修行。

至於您說有感萬物具汝身,這個正常,是開悟呀。佛道本就無所不在,又無所在。但悟歸悟,證歸證。意通可悟而得之,神通卻必須修證方可得。

汝本為佛又非佛,得悟故能明己本為佛,亦為萬物,但僅意通卻絕非彼佛。此句已用差別心回答,但若真明差別心,即無差別心。

3樓:隨緣而行

佛道兩家的理論第一塊基石倒是基本相同——即「存在是唯心的」,所以佛道兩家的共同之處都是打破了社會原有的所謂緣生法(現代哲學稱之為歸納法)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所謂斷我執。但之後的道路就出現了分叉。道家認為既然世間沒有真正的善惡是非,那人生就該怎麼高興怎麼來,修行之法就是逍遙成仙。

但佛法比道家要更加深入到人的意識思維的源頭,探尋人們觀念生起的因果,並認識到人的觀念在無明的狀況下,和自身及外界發生衝突是在所難免的,所謂人生即是苦。然後提出了一整套脫苦的解決之道,並將此從新建立起新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再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戒律,修行之法就是持戒成就。佛法對善惡道德是有破有立,也因此能夠入世成為宗教,而道家思想只能適合離群寡居,老死不相往來,但即便你能解決和自身的衝突,只要兩個人以上的社會就必然會發生觀念的衝突,道家對此並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

什麼性格的人更適合做交易,更容易領悟到交易的本質?

這個問題青澤先生在 澄明之境 裡有過詳細的講述。有三個人面對乙隻鵝,他們想聽這只鵝叫,a說 你快點叫,你不叫,我待會兒就把你燉了 b說 你不叫,我一定有辦法讓你叫 c說 我就在這裡等著你,你早晚有一天會叫。你們認為哪個做交易會成功呢?我們來分析a,a恐嚇乙隻鵝,可惜鵝聽不懂他的話 b想找到其他的方法...

請問這些大學中哪些更適合當作留學的學校 更偏向英國

oliver 澳洲可以去Swinburne 斯威本 迪肯大學 Deakin 這兩所的樓 老師 研究都還可以,樓可以說用壯觀形容本地學生有點拉垮,因為大學在澳洲排名在中游水平其他國家的不熟悉 你看世界排名如果沒在top 200就別去了,直接申請海外的大學比較好看Times比較準,150內的都可以讀 你...

ENFJ性格型別的人更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

橡帆 我以前從來不信這些什麼測試來著,最近想做個職業規劃,就做了個測試,在回答裡感覺確實和我本人差不多的情況,以前帶團隊的時候,就喜歡培養他們,挖掘他們的優點,然後現在剛畢業入職進的公司比較大,總感覺自己學不到什麼東西,而且沒什麼成就感,現在開始考慮跳槽了 饅頭渣渣 雖然現在還不是專業人士,是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