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為何被譽為 孤篇橫絕全唐 ?

時間 2021-05-06 17:55:22

1樓:勃克·穆利根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2樓:清風明月俺

別說概全唐了,李白先生都蓋不住,這麼說的主要是沒讀過多少詩。如果說誰能蓋全唐也只有乾隆先生可以在數量上拼一下。全唐詩大概48000首。乾隆先生乙個人43000多首,稍微差一點

3樓:到源

孤篇橫絕全唐有一點誇張

說下我的想法,這首詩算是初唐的頂峰,而後以王勃為代表的四傑,逐漸向盛唐峰巔過渡

張若虛的這首詩,是百讀不膩的,理解了背景和典故之後,每次都可以品讀很多種情感。它和杜甫式的現實悲痛以及魏晉時代的沉重不同

它有少年時代的悲傷與憧憬,初次展望人生中感受到的惆悵,這種感情很難形容,大概像輕煙一樣

但是它和許多詩一樣喜歡借物抒情,李煜的《虞美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景物情感相同,形容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如那段名句: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很多詩總是永恆的江山,無垠的風月,比對短暫的人生,不可否認這首詩的意境很美,富含哲理,縱觀整個全唐,每首詩歌都有自己獨特的賞析價值,如果真的是一首詩橫絕一段歷史,那這段歷史是蒼白乏味的

盛唐的頂峰當是李白,內容與形式都不是一般的青春,風月,情愛,他總是懟天懟地,痛快淋漓,天才極致,在中國古代浪漫主義風格上獨樹一幟,龔自珍說:莊屈實二,不可以並,並之以為心,自白始,若結合莊周的思辨力量和屈原的深沉,那李哥估計就是唐代的傳說了

總結我的答案,可以一句話概括,春天的時候,我喜歡桃花的清新,可是每種花都有它的特色,桃花不能代表整個春天。

4樓:李清源愛寫作

詩人先從春江花月夜的寧靜美景入筆

月色中,煙波浩渺而透明純淨的春江遠景,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詩人在感受著美麗景色的同時,沉浸於對似水年華的體認之中,情不自禁的由江天月色,引發出對人生的思索。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由時空的無限,遐想到了生命的無限,感到神秘而親切,表現出一種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識。

詩人似乎在無須回答的天真提問中得到了滿足,然而也更加迷茫了,因為光陰畢竟如流水,一去難復返。

所以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開始,轉而續寫人間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明淨的詩境中,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

這種從優美而來的憂傷,隨月光和江水流淌於心上,徐緩迷人。當全詩以「不知剩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收束時,仍有一種令人回味不盡的綿邈韻味

張若虛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意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濃烈的情思氛圍,空明純美的詩境等,表明唐詩意境創造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為唐詩的到來做了藝術上的充分準備。

5樓:橘生淮南其名為鯤

在古往今來的眾多詩人中,江流是「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而張若虛是個例外。

他注意到,每當月滿之時,海上的浪潮就會襲來。

而海洋正是如此,給大陸帶來溫潤的空氣,也帶來春天的訊息。

而春江,總是伴隨著一輪滿月。每當一輪明月公升起,月華滿天,這一切似乎是永恆的。

時間,只不過把我們的,和我們擁有的一切,都同時拋棄罷了。

他離我們而去,永遠也不會再回來了。

既然不會回來了,那麼,那些關於春天的水岸情歌,他們也不會再唱了吧。

無論是東臨碣石,還是謫居瀟湘,那春天的讚歌都已被遺落在江南水岸。

那大唐表面的男人詩篇,只不過是無數女子的不眠,還有那窗外的月夜。

重新發現張若虛,則會發現另一條同樣偉大的道路——偉大的中國女性,婦女也頂半邊天!

因為,《春江花月夜》雖與神聖的、崇高的詩歌不同,但張詩的優美又不僅僅是表象,而且觸及心理、審美深層的。

最重要的時候,這種對女性的描寫,並不是小情小愛,也不是鶯鶯燕燕。

前面說到,張若虛是個例外。

當然,在句子上,張若虛也大多採用」否定句式「,這是乙個非常鮮明的特色,比較好發現,

比如」不覺飛「,」看不見「,」不勝愁「,」卷不去「等等,不再細說。

江河水位的高低,主要受四季(太陽)的影響,無論漲跌,都流向大海。

而受地月引力影響,江水在月滿時會逆流而上。

前者順流,後者逆流,所以,這是「反」的。

這種」反「的空間關係,在王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中間有運用。

王維此句的」反「,體現在」

把」竹喧「放在前,把」歸浣女「放在後

把」蓮動「放在前,」下漁舟「放在後;

王維這個順序的安排,表達的是,從聽到竹林的響動,就推斷出是女孩子們洗衣服回來了,頗有一種」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畫面感。

而且,竹喧是聽覺上的,蓮動是視覺上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

春江潮水連海平

春江在前,潮水在後,春江通過潮水與大海連通在一起。

海上明月共潮生要是因為太陽,那下一句估計變成」海上紅日共潮生「了,顯然作者沒有這麼寫,那樣也不符合真實情況。

太陽與月亮,是陽性力量與陰性力量的代表,有男人/女人的象徵。

歷史上,似乎總是男性力量在改變著世界。

這首詩想告訴我們,還有女性力量在默默支撐著男人的夢想。

當然,這種」反「的應用,還體現在這詩的很多地方,比如

霰、霜;前者是飄在空中的小冰晶,後者是凝結在地上的小冰晶。前者讓水汽凝結,後者讓地面溫度降低;前者產生視覺上的效果——江天一色,後者產生觸覺上的效果——月華清輝(冷)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總之,

我們可以看到,前面這幾句,在空間關係是在不斷轉換的,最後轉換出了感覺。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和海的關係→潮,海和月的關係→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此處春江→個別現象,何處春江→普遍關係)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流和芳甸的關係→繞,芳甸和月亮的關係→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霰/霜和汀上白沙的關係——江天一色)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月輪。(霰/霜和天空的關係——皎皎/孤月輪/

前面是江和月的關係,生出感覺。

而對江、月、人的關係進行追問,就開始轉到時間關係上去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時間,就是一連串的記憶,

關於昨天、今天、明天,

關於以前、現在、未來;

這個江岸,第一次見到月亮是什麼時候?

這一江春水、一輪明月,又被哪個人第一次看見呢?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人是人他媽生的,人他媽,又是他媽生的,這樣回溯下去,確實是無窮了;

而江、月每年都看起來一樣,按時漲潮、按時落潮。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也不知道江月在等誰,只是看到長江把水送去大海罷了。

跟天上的白雲一樣,過去的人,也消失得不著痕跡,只有江邊送流水的楓林,在為他們感到憂愁。

他們是誰?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是我知道,他們留下了自己心愛的女子去了遠方。

那些女子,只有月亮在窗外與她們為伴了。

但那可恨的月光,怎麼會懂女子的心思?

女子卷上珠簾,想把月光趕走。

但去洗起衣服來,那些心思又湧上心頭。

遠方的丈夫,什麼時候才會回來?

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擣衣"二字,用得非常隱晦,明代楊慎在《丹鉛總錄·擣衣》中寫到:

「古人擣衣,兩女子對立執一杵,如舂公尺然。嘗見六朝人畫擣衣圖,其製如此。」

這是擣衣

這是舂公尺

這種愁緒,想必有相思苦的人能明白。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擣衣的女子,和遠征的遊子,共同看著一輪明月,藉著月亮傳遞著彼此的情思。

我想借鴻雁傳書,鴻雁卻不能馬上(光速)送達。

那就讓擁有神力的魚龍,為我帶去一封以水紋寫就的書信好了。

這份書信的內容: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昨天晚上,我夢見這個水潭裡落滿了花瓣。你呀你呀,春天都已經過了一半,怎麼還不回來?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春天就像這一江春水一樣流走了,那個擣衣的江灣水岸,月亮已經落下。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一輪滿月就要進入海底,海面上卻變得霧氣濛濛,不再有」皎皎空中孤月輪「時的清晰景象。

也不知道那些遠方的遊子,收到魚龍送來的書信沒有,

也不知道收到書信的人,有幾人能回來。

無論東臨碣石有遺篇,還是瀟湘夜雨梧桐燈,對於遊子徵夫而言,可能都是一條不歸路吧?

遠去的人,我們已看不見,海面霧濛濛一片。

我們只看見,月落時分,水面上落滿了花瓣。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跨越空間、跨越時間,並且在詩中,多重時空來回切換,比如這個地方: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前面「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是【當前時空】一瞬間的事,女子期待自己的心思能被心上人馬上知曉,

後面馬上就變成「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變成了【昨夜】,而緊接著又把時間擴大到【春半】。

完了之後馬上又切換為第三者視角「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這種鏡頭變換,是如此靈活、自然不著痕跡。

相比較而言,唐詩中很少能做到這樣的,尤其是時間、空間跨度大的,長詩就更少了。

比如李白的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和張若虛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的相比,

後者「江水流春」,「月落西斜」,則是一瞬間的思考,把水岸的春天囊括了進來。

格局是明顯高於李白,兩者也不是乙個段位了。

總之,讀春江花月夜,有一種「歲月流逝人老去,春水長流人不還」的紀錄片感覺。

如何評價《春江花月夜》這首詩?

西斗星君 正是春光爛漫的季節,天上明月高懸,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大地上,月下是浩浩的江水,岸邊是無數盛開的鮮花,夜風柔和,花的香氣瀰漫在空氣中 看到這麼美麗的景色,你會想什麼呢?會覺得很幸福對不對?可有時候,人就是這麼奇怪,看到美好的事物,除了覺得幸福之外,有時還會有那麼一點失落,有那麼一點惆悵。在美好...

《春江花月夜》是表達什麼的

貞貞 春江花月夜 表達了乙個離家的打工仔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思念家鄉的親人,知道家裡有很多活要去做自己卻幫不上忙,有著深深的無奈,急切希望自己能早日回家。第1 5句,春江潮水連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輪。作者因思鄉睡不著覺來到江邊所見。第6 8句,江天一色無纖塵,但見長江送流水。作者聯想到從古至今在此...

宋詞有哪首達到《春江花月夜》那種境界,能受得「孤篇壓兩宋」的盛譽?

xveseyanling 滿江紅 怒髮衝冠 吧,激昂慷慨,不論是不是岳飛所作,對於中華民族是有很積極的意義的,無論何時,只要中華民族遭受壓迫 侵略,岳飛和滿江紅總會督促中華兒女奮起。只要中華兒女還有憂國報國的壯志胸懷,中華民族不滅 楊鶴 孤篇壓倒全唐的意思,是說 春江花月夜 是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