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詩從 白雲一片去悠悠 之後的部分藝術成就高嗎?

時間 2021-06-01 21:01:31

1樓:楚雲飛

個人閱讀體驗感覺不是的。

貼原詩如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我的電腦居然不能分段……只好標1.2.3.了)

1.前十六句的確好,特別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四句警句一出,整首詩的境界都提公升到了宇宙與生命的高度。但除卻由月公升到月落的完整性角度的考量,整首詩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外。

後半部分也很精彩。

2.首先看「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兩句過渡句寫得很好,從面對江月產生的宇宙與生命的思考回到現實,一「不知」一「但見」,頗有承上「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而回歸現實啟下「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之感。

一「待」一「送」,由靜轉動,句勢順流而下,自然。宇宙與人生調門再高,回到現實人間遊子思婦,不,離別才是詩歌傳唱不衰的主題。「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四句讀來輕快,「不勝(平聲)愁」三字結景轉情,鋪墊後面問句,但也淡而不傷。

問句不似詢問,而似喃喃自問,視角不覺由遠及近。

3.「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無疑是月光的聚焦特寫,這無人導演的一幕幕卻又含著無盡情思。是誰欲捲簾而望?是誰深夜擣衣聲聲?

每乙個細節,每乙個動作,月光伴我,我伴月光!這些與題主所說前十六句廣鏡頭塑造的景色視角都是有差別的,但也是楚楚動人的。而「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句意不算新,但也可算是後半首詩中的乙個提亮點,鏡頭再次由「追光」變為遠光。下兩句用典,依舊綿綿思情,除卻月光,也將情感寄希望於雁、魚繼續傳遞。

4.「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直敘其事,「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讀到這裡已有非復一日,以上種種日復一日之感。一天月公升月落已可代指日日月公升月落之盼之悲。」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月已不在,情韻悠悠,不忍結束。

5.如果題主並覺不出後半首的好來,建議題主從古詩十九首讀起,能體驗到古詩十九首的好處,後半首的很多地方,也就更無須解說了。

如何評價《春江花月夜》這首詩?

西斗星君 正是春光爛漫的季節,天上明月高懸,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大地上,月下是浩浩的江水,岸邊是無數盛開的鮮花,夜風柔和,花的香氣瀰漫在空氣中 看到這麼美麗的景色,你會想什麼呢?會覺得很幸福對不對?可有時候,人就是這麼奇怪,看到美好的事物,除了覺得幸福之外,有時還會有那麼一點失落,有那麼一點惆悵。在美好...

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

文起長風 宮體詩的上佳之作,考慮到宮體詩的大環境,可以算是一流詩作。孤篇壓全唐也不知道誰提出的,明顯謬譽了。古人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和廣泛認同度並不高。 飲馬長城窟 題主既然知道 春江花月夜 那麼肯定知道它有個稱號,叫 孤篇壓全唐 你要知道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這個稱號雖然有些誇大,但流傳至今,以文人...

為什麼初唐能寫出像《春江花月夜》這樣的詩?

鄭崗 自然經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知而會用大道成。黃帝時期就有所謂 宇宙意識 之七言古絕。三句押韻,正如 春江花月夜 只是要按新韻。春江花月夜 一首詩而已,宇宙,過於牽強。有天則宇宙觀,有人則人生觀。以此為準,詩詞含此二觀者,比比皆是,不值稱讚。者,挨也 猶 扯上 春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