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六歲讀像馬爾克斯,卡爾維諾,王小波合適嗎?能從中得到什麼樣的體會?

時間 2021-05-06 17:53:20

1樓:豆豆小軒窗

你知道「試衣服」嗎?就連有著尺碼標準的衣物由於品牌和打板的差異需要親身去試,更何況書籍?

有的人十五六歲被北大錄取,有的十五六歲可能字都認不了幾個。說到底合不合適與年紀無關。

每個人的閱歷和心智水平都有差異,體會與「合適」的標準不盡相同,懷疑自己的時候不妨出去走走,散散步,聽歌看電影,吃好吃的,找自己喜歡的東西。再回頭的時候恐怕體會也將發生微妙的變化。

2樓:取名字好麻煩

讀書應該是需要循序漸進的。

三年前的我讀博爾赫斯《小徑分岔的花園》根本讀不下去,看陀氏的《鬼》看了三行就扔一邊了,卡夫卡也不感興趣,當時甚至不知道卡爾維諾。

然後開始看各種亂七八糟的書,約翰歐文,村上春樹,渡邊淳一,東野圭吾,張愛玲,毛姆,格雷厄姆,馬克李維,余華,賈平凹,麥卡勒斯,川端康成,夏目漱石,還有好多。。。

然後再看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卡夫卡,就會看進去,也多少看懂一些東西。

現在準備把已經有的卡爾維諾的書看完,開始看陀氏和魯迅了。

上圖是乙個工科狗的書架。。。。

3樓:

我上初一的時候第一次讀《百年孤獨》,老實講我花了1個星期去看,只看懂了故事情節。

至於樓上說的性啟蒙段子 ——

當時的我一點也不喜歡,我喜歡吃肉。壁

4樓:謝清晏

一般來說只有專業書or技能才會讓你看完立馬有體會,這種文學類的書的作用大概是能在潛移默化中讓你成為乙個有文化的人吧( ̄▽ ̄)

5樓:鄭本強

我十五歲時因為興趣翻爛了家裡的《中國古詩詞鑑賞辭典》,現在能背得出的詩詞卻屈指可數,但是我從來都不後悔。當初因為喜歡所以看了,如今時光飛逝所以忘了。對少年來說看書純粹是一件好玩的事,想那麼多幹什麼?

6樓:慕秋憶

十六歲那年開始讀百年孤獨,兩年裡讀了七次,十八歲那年的某天突然領悟到,我是乙個人來,也必將乙個人離去,所有的親人朋友,羈絆怨懟,都只是這孤獨人生中的浮塵。再熱鬧的喧囂,再深情的擁抱,都擋不住原生的孤獨在心裡蔓延。

於是我迫切想要尋覓乙個真正的人生伴侶,不單單為了婚姻,繁衍,想要心與心的相知相伴。

然後我彎了……

7樓:有salia

不要抱著太大功利目的去讀書,拓展視野是關鍵,因為書的思想不肯定能與你的一樣,這會讓你讀了更迷茫。

像[蘇菲的世界]這樣有趣又有知識,也不帶作者個人色彩的書就很不錯

8樓:洪欣

讀書的時候不要抱著自己會從書裡得到什麼,這種功利性的想法會讓你對閱讀漸漸失去興趣。

以下是個人例子:

我十六歲開始看波伏娃的《第二性》,有一些我並不懂,但是之後,我發現我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思想不經意的就冒出了這本書裡的一些思想。

閱讀不會立馬出成效,它會悄無聲息的影響乙個人。

至於年齡問題,不要聽一些人說什麼年齡讀什麼書,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就可以了

9樓:蘑噢菇

只要讀的下去就可以讀,非要有什麼意義的話,閱讀的過程是開心的就是有意義了。至於更深遠的,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該來的都會來。

10樓:

沒體會就不用讀了,讀點有體會的。外中國人寫外國的事,植根於外中國人的觀念,有些觀念你永遠體會不到,或者說你接受不了。不必強求a。

馬爾克斯的《流光似水》想要表達什麼?

會放羊的會計 嗯樓上說的很棒,勇敢執著的孩子,才有資格永遠沉湎在燦爛的河流 在馬德里這個內陸城市,沒有海和河,他用航行來表現對於生活的夢想和激情。是夢想。光就像水,擰開水龍頭,它就出來了。兄弟倆就是因為心中的夢想,而孩子們一直是在父母不在的時候才幹這些事,嚮往自由,擺脫體制,社會世俗的標準。不是死亡...

如何理解馬爾克斯《苦妓回憶錄》?

yoga 乙個男人在他九十歲的時候發生了嚴重的老年危機,終於在九十一歲的第一天平安度過了這場危機,今後餘生將充滿希望,興沖沖的等待十年後的死亡。 村上有顆栗子樹 總覺得,他在寫怎麼也擺脫不了的會迷惘的自我。對於愛,對於年齡的思考,對於想做之事總會壓抑不住去追求。九十歲老漢喜歡十三四歲女孩的故事,只是...

《超越愛情的永恆之死》裡,馬爾克斯想表達什麼?

李季禾 剛才讀了這一篇,看見知乎上有這個問題,就試著解讀一下。純粹個人理解 文章中敘述者和主人公是有一段距離的。主人公不被一般人理解,甚至不被敘述者理解。我們要相信敘述不要相信敘述者,這是理解文字的關鍵。馬爾克斯的作品裡總是充滿時態的轉換。第一句 自參議員奧內西莫 桑切斯遇到了他的夢中女郎之後,總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