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字的讀音從上古到現代在各種域內外方言中都差不多?

時間 2021-05-06 16:46:44

1樓:洗耳翁

首先要定義題主所說的「字」是哪個層面的單位。如果以字樣為單位,那恐怕比較難實現。因為在這個概念上說「字」音,很可能脫離「詞」,那麼受到歷史傳承或者方音變化的體系性影響而面目全非就很容易。

如果從字種的層面講,把記詞功能不構成對立的字都算作乙個字,那麼我覺得首選應當是記錄擬聲詞的字。這些字本身也有傳承性,所以後代往往另造新字,結果字樣雖然變了,字種沒有變,也就是記詞功能沒有變。比如呵、嘻、哈。

你要想,古代人的笑聲總不能跟咱們現代差太遠。

另外記錄同源詞的字,像不、弗、勿等幾個記錄否定詞的字,單就字音來說不同時期不同方言差異相當大,可是如果去找對應詞的話,讀音並不會差別太大。母、媽也是如此。上古對母親的稱呼應當是乙個明母魚部的讀音,後來魚部字多數主母音開口度縮小,導致母字的傳承讀音和實際口語中對母親稱呼的那個詞的讀音不一致。

於是人們另造乙個「媽」字,用主母音讀音仍然保持*a的「馬」來作為示音構件,就保證口語讀音和字音的一致了。

2樓:

可拉倒吧

「潘」……吳語/p/p/p/p/p/p/p/……和普通話/pan/哪近了、又和中古音哪近了。

「農」……一堆泥來混淆了歸來母的方言。還有一堆脫合口讀「能」的,像許多晉語。

「工」……也是一堆不一樣的,比如潮汕普遍念/kang/「光」……也是一堆不一樣的,比如客家普遍讀/k/、晉語一堆脫韻尾。

「當」……閩南語潮汕片一堆/t/類似的音,晉語一堆脫韻尾。

3樓:蘓北電鑽殺人狂

不贊成「我」、「海/黑」、「三」、來母唐陽韻....諸説。

「我」在很多客家話裡是ngai(俗字寫作「崖」)形式好不好...歌部上古是al>ai再變a的。「基本上所有方言都是 nga/ngo 的模式」這個是怎麼得出的?

客家話分明乙個反例。

來母唐陽韻拿溫州最有說服力,你看看唐陽韻是不是ang/iang,人家是uo/i。

「三」上古是侵部字,上古通「參」者不計其數,三國以前根本不是a母音。

「海/黑」那個,不知道是在比音讀還是訓讀......好像不管哪種個方言差距都異常巨大。

「媽」字更不對,《廣韻》「莫補切」《集韻》「滿補切」,不要說方言,普通話都差太遠了。

估計後面會有人想說「東部東韻最穩定,古今中外以及各方言一般都是ung、ong」,

我會告訴你南部吳語磐安東冬韻是aom麼?

那就別妄想了,這樣的字根本不存在。

4樓:郭小閒

「我」。基本上所有方言都是 nga/ngo 的模式。甚至藏語等和漢語有親緣關係的也是這麼說。(漢語北方話有的丟失了 ng- 這個前置音)

5樓:王贇 Maigo

我能想到的是,從中古以來,最穩定的聲母是來母,最穩定的韻是唐、陽韻。所以,讀lang或liang的字應該是讀音最穩定的。

從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聲母和韻母的演變有哪些能讓外行和初學者匪夷所思的地方?

般若波羅蜜多 上古的復子音聲母中的或者 r 應該是有的 我甚至認為存在著 和 r 的對立 相信直至南北朝甚至隋唐時期仍然保留在閩語中。這個 後來在閩南話中變成了 介音,至今仍然保留在南音 南曲 的唱腔中。如 八 雞 街 底 先 間 等。這個 介音在現代閩南話口語中只保留在極少數方言點中,而在漳州和泉...

有些古詩的字改為了現代讀音,豈不是失去了古詩原有的韻味?

空山無人處 或許有,但絕不多,而且我認為這不重要。首先談為什麼不重要。古詩的終極目標離不開表意,即 我想說什麼 借景抒情 借古諷今 借事說理 借物抒情 很明顯,想感受古詩的韻味,首先要理解詩的內容,詞的意義,了解歷史背景,創作環境。如果不了解,但從詞句上摘出來的所謂 韻味 根本就是錯的,這樣的例子太...

有哪些字的讀音,和在你會讀之前想象的發音完全不一樣?

小學的時候不懂英語,但是很早就有電腦,裝英文windows 95的時候發現桌面上有the microsoft network 那個時候還買了獅子王的原聲磁帶,帶歌詞,沒事就裝模做樣看總看到乙個單詞the 那個時候經常覺得這個詞應該念 t Charles Dong 瀉藥。一大把化學的。詞語正確讀音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