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給予你智慧型的同時,也讓你傾向於緘默。學過哲學的各位有沒有這個感覺?就是講話反而不流利了

時間 2021-05-06 14:10:12

1樓:

書寫正式檔案或信件時,的確,一定會不流利,時常在意遣詞造句的準確性。這主要是學術訓練導致的習慣,為了避免讀者誤解。

如果出現講中文不流利的問題,那麼可能是收到翻譯腔和翻譯體的影響太大。這主要出現在用中文表達學術觀點和一些日常話題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過去幾年我的學習生活主要都使用英語,對時下大陸普通話的使用習慣不太了解。

英語當中表達學術觀點不流利,主要在於非母語,對某些固定用法或詞彙不了解,以及我本人口頭表達跟不上思維的速度和深度。在語言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在很多話題當中表達都會流利,特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

2樓:SCL110

哲學給予人智慧型,這是一點不假的。就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最基本的觀點來說,如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物質在運動中存在,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這些觀點被證明都是對的。物質一旦停止運動就不再會存在,如月亮停止運動就會墜入地球,地球停止運動就會墜入太陽,太陽系停止運動就會被銀河系吞沒。

小到微觀世界也是如此,分子、原子在運動,電子在運動,核子在運動等等。運動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前提。

3樓:星球

不是只不過是你思緒太過於被帶入你得多學會思考深入理解一句話你可以悟出很多境界高反到還可以推測

當你哲學經濟達到一定程度你自身本身就是哲學!

4樓:群山和喬喬

我的看法是,確實有這種現象。

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裡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學習哲學的好處在於,提高了「系統2」的使用頻率,使人更傾向於縝密,細緻的思考,但不可否認的是,相比於大眾對於「系統1」的普遍運用,學哲學的人在生活中顯得不那麼靈活和及時。

5樓:無情念佛機

講話左右為難,這是因為學的東西流於教條還沒有消化並融會貫通,不能切實使用並隨機應變發揮的原因。

這給予的智慧型也是別人消化過的智慧型,你得自己消化掉才是自己的。

6樓:

拿我自己來講,並非是開始接觸哲學之後才傾向於緘默。很多時候講完話,事後才意識到之前的講話,自我評價只能得50分,然而實際上我的想法遠不如此。因為這個原因,在一些正式的場合,越來越討厭短時間大量輸出邏輯思考,因為總會在事後發現各種漏洞。

但緘默是個人屬性,與哲學無關。我更認為這是思維成長的某個階段,即一方面能夠產生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又由於經驗問題短時間無法歸納,從而產生的一種矛盾。

從你的角度來講,哲學給你增加的共情能力,讓你更傾向於對自己的言論負責,這是很好的行為。但我們不能否認,總有人能夠像播音員那樣,腦袋隨著地球轉動,短時間發表出邏輯自洽、令人欽佩的話語來。

而人本身隨著經驗的增長和思考的範圍加深,本就在朝著這個方向前行。

7樓:doctorsinian

這不一定。哲學知識的學習和思考使我更健談,也正是哲學使我從乙個緘默的人變成健談的人。哲學的意義不是讓人糾結於不能嚴謹直至走入完全不可知論,或是禁錮於某位大師的教條,而是陰陽二元辯證的和諧使人不再執迷於絕對論和原有的權威教條。

哲學在辯論中產生和發展,在突破傳統觀念限制和顛覆權威理論中創新。完全可以因哲學快樂和自由,何苦因哲學去自尋煩惱自帶枷鎖?

8樓:輕語晨曦

是的,以前我說話總是信誓旦旦,現在我說話我都會加個我個人認為,哪怕沒有加個我個人認為,我也會在心裡想我個人我認為。

閱讀的越多,越發現自己渺小,越發現自己知識面匱乏,會越來越自卑。

有時因為自卑通過學習去超越自己,但是越讀越會發現自己,知道的越少,也是越來越自卑。

同時也會覺得只要身邊人都有自己學習的優點,當然也許跟我是intp,infp的性格也有關係,隨時隨地保持著學習的態度。

同時因為哲學思辨能力,我也會對自己說的話也會有懷疑,因為總覺得現在的認知認識東西,也許提高個認知層面會覺得看到的又是不一樣的,怕自己用肯定的語言導致太肯定,會被以後的自己看到漏洞百出。

所以導致最後我很自卑,不敢說話,表達時會帶上我個人認為。

也許我內心求知慾的影響,我天生就喜歡自己的認知被重新整理的感覺,思維被打通的感覺,因為不斷重新整理認知,導致我不敢用肯定的語氣去說什麼。

更加不會好為人師,總覺得自己知識不夠,不夠去發表作品,總覺得自己是求知的孩童,在最端的那種。

9樓:

暫時還沒有.

但是學的過程中,感受到,原來自己對生命的意義的思考不只我乙個人.有很多好奇的人,一起思考這件事情.

或許可以活得更加長久一點.

10樓:眾妙之門

西方哲學不能給人智慧型,東方哲學本身就是智慧型。為什麼這麼說,西方哲學本來叫愛智慧型。沒有智慧型才愛智慧型,本身就是智慧型又何來愛智慧型之說。

這是六祖慧能大師說的,五祖看到慧能如是說,知道他已經開悟了。所以智慧型不是哲學能給與的。是本身俱足的。

一切眾生都是智慧型蒙塵。所謂學習或者修行只不過是拂去智慧型上的塵埃。那麼智慧型上的塵埃又是什麼呢?

貪嗔痴慢疑。佛說眾生平等就是因為這個。

西方哲學就是認為智慧型是外來的,是學來的,對於哲學並沒有足夠的尊重。如果西方人能夠尊重他們的哲學成就,那麼就會與東方人殊途同歸。比如,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

孔子說,和而不同。這兩個概念在哲學內涵上面是完全一致的。為什麼要和而不同?

因為存在即合理。因為存在即合理,所以要和而不同。黑格爾是哲學家,但是黑格爾卻看不懂孔子。

認為孔子沒有哲學。

西方搞的是顯學。西方哲學甚至成為無用之學,為了哲學而哲學。西方哲學除了作為科學的精神導師之外,再無其他卵用。

西方人沒有把哲學用於生活等各方面。東方人搞的是隱學,所有的學說都包含哲學內涵。學以致用。

老子的道德經是純哲學,所以有人看不懂道德經,有人認為它是治國方略,有人認為它是兵法策略,有人認為它是宇宙學,有人認為它是養生秘籍。

西方哲學的頂尖哲學家是康德。康德最牛叉的發現是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有什麼用呢?

它是作用是告訴你沒有真理。照理說沒有真理就別追求啦。西方哲學就是追求真理的。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是西方哲學家的理念。東方人沒有追求真理,也沒有真理這個概念。

東方人追求道,道是一切的源頭又是一切的本身。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概念。

西方人一是一,二是二,所以西方人追求極致,東方人追求中和。追求平衡。

所以哲學不能給你智慧型,只能給你小聰明。

11樓:靠譜的阿星

不懂可以隨便講,人家會聽你說的對的東西。

懂了一些,但未全懂,人家會挑你錯誤的或者不精通的一面。

完全懂了,你說的就是無論是對的還是不對的,人家都會來研究你。

問題是絕大多數學哲學的人會停留在第二層。

再加上由於文科本身日益學閥化,很多年輕人在學術體制內也很壓抑,反而更不知從何說起了。

當然對話不需要強求,不在乙個層次上根本沒法聊的。

12樓:家庭教育錢老師

這是乙個好現象,不再像以前一樣的夸夸其談,口若懸河,因為說的多有時候就錯的多。

至於說話流不流利跟學不學哲學沒有什麼太大關係,這個自己平時多訓練,可能平時開口講話變少了。

13樓:九筒ninetone粉絲

這或許是很正常的吧,原本的所知的一切就是能觸及的一切,自然而然的就有了一些主觀的感受並維持,而有各種方式擴張進行重新解釋之後會發現很陌生並多次重複這樣的步驟,感覺各個方面就像是打碎了重組,這是很艱難的吧,至少是以我來說難以觸及

14樓:

我沒有系統性學習過哲學,入門也算不上。

目前只看過楊絳先生譯本的《斐多》,正在看薛華先生譯本黑格爾先生的《哲學科學全書概要》,以及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

我不成熟的觀點認為,緘默的由來是因為自身的觀點還沒有進行系統性的邏輯構建,連自身都無法理解的事物又怎能輕易表述出來呢?亦或是明確知曉對方對此不感興趣。

我在講話時如若是在自身熟悉的領域,會有大量觀點進行快速的表述,並沒有不流利的地方。

但在不熟悉的領域強行對話時,經常做的行為是丟擲問題去傾聽對方的觀點。在對話後進行資訊收集,理清自己所無法理解的觀點,對方在表述時的謬誤之處,以及反思自己在強行對話時不正確的觀點。

對所有事物都保持高強度的思考是極度疲憊的行為,減少資訊獲取是放鬆自身的一種方式。

明明知道簡單地相信就會得到更多快樂,但生活的複雜度已經不再容許我如此了。

15樓:Zangwill

第一句話對,第二句話錯。

你豐富的認識會讓你在說出任何乙個話的時候猶豫三分,仔細思考是不是和你自己一直以來的見識一致,有無出入,也會讓你思考別人會怎麼反駁你,就會讓你在面對很多問題的時候思考的更多,同時很多人的言行舉止會讓你去思考,而不是去加入,這是第一句話正確的原因。

至於第二句什麼會讓你感覺說話不流暢

說實話,這種無非就是想秀自己懂多少專有名詞還沒辦法把專有名詞縫合的看起來沒問題的人的問題而已

16樓:Jarrett1224

傾向於緘默是會的吧,特別是在不熟悉的領域,對一些定義、範疇並不熟悉的情況。可能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

但是認知角度更多和表達的流暢度應該沒什麼關係吧。

17樓:聖道與禪修

哲學是無法帶來智慧型的,智慧型的近因是禪修。

這裡的智慧型指的是靈感、直覺地領悟、覺知到有什麼不同於世俗的想法的東西。

那種得到的靈感、領悟越是接近直覺,越是能帶給他人「在接觸的時候,就是覺得很對、很好」的感覺。

對於智慧型的共鳴,不來自於經驗的推斷,而是來自於直覺的領悟。

禪修者由於心培育出了定力,而心好像跟目標融合在了一起,或者以禪修當中培育出來的心的「不隨著目標動盪」「能夠穿透過複雜紛繁的現象而獲得一種直覺地總結」。

這就是念力和定力帶來的結果

——能夠適當地、不偏頗地審視目標;

能夠立體地、整體地、統攝性地總結目標的特相。

很多禪修者把這種能力用在生活或者工作當中,結果就是,他們被認為是不同尋常的人、有才華、有智慧型、有天賦的奇人;他們的作品——比如Mac系統、iPhone、、iPad、Smartisan手機——被認為是符合直覺的,令心容易接受的,接觸到之後能夠感受到自然、順利、有種貼合直感的舒適。

如果你的大腦可以變聰明三倍,同時你的生命也會加速三倍衰老,你會如此選擇嗎?為什麼?

鬱 恪 自然是不願意的 現在科技發展這麼快,少活幾十年就意味著會錯過許多新科技如果乙個人的價值等於一生的時間 聰明程度的話,幾十年間發展出的科學技術產生的貢獻就相當於在價值後面又加了乙個!就算讓幾千年前的人聰明一百萬倍,在當時的條件限制下,他們也很難有什麼作為吧 逍遙遊 注意,這裡說的是加速衰老三倍...

哪些美劇好看的同時讓你漲姿勢?

沒有人說law and order嘛 律政劇怎能沒有好妻子 最近新出的逍遙法外。最近的第九集真是不要更精彩啊摔!男主是哈利波特裡面的黑人迪安。現在也長得很清秀嗯 喜劇破產姐妹摩登家庭一生推。看完摩登家庭我舍友都覺得我現在言行舉止和Cam好像。人家是女孩子好嘛! Peter Griffin 推兩個律政...

對你最好的那個人同時也對你很嚴苛,該怎麼辦?

如果是父母或者是師長,這種對待很正常。其實工作中也可能會遇到這樣的領導。簡單的關係最適用。如果有兒女私情那還是不太正常。明白自己在幹什麼,順著他是為了自己成長,就嚴於律己唄!如果你覺得沒必要那麼嚴格就好好跟他溝通,溝通了才知道要怎麼樣才是更好的 乍一看,覺得,對你好 和 對你苛刻 似乎很矛盾。但是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