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悟道?

時間 2021-05-06 13:19:04

1樓:文蒼

天道無情丨王道霸業丨地道無常

道則信(信任)

德則智(智慧型)

仁則人(人民)

義則時(時間)

禮則法(法則)道常恆

2樓:靈異檔案員王曇

悟道,這個詞乍一聽非常的高大上,總覺得非常難,並且離我們非常的遙遠。

有些人可能會想「我都讀不懂《道德經》更別說悟道了!」

其實讀不懂《道德經》的人非常多,哪怕很多學富五車的人對其都是一知半解,能徹底讀懂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換句話說,能不能讀懂《道德經》和你能不能悟道,關係不是很大。

感悟大道的方式有很多種,平時的家長里短、待人接物、工作等都是一種方式。

就生活而言,平日裡多做一些善事,多接觸並幫助一下生活有困難的人更容易接近大道。

也可以多接觸一下自然,感受鳥語花香。

就工作而言,從事醫學、習武、以及命學的人更容易從別的方向感悟大道。

通過醫術來感悟大道的情況最為常見。

比較出名的就是孫思邈老前輩,他無論是在中醫,或者是道教來說,造詣都非同常人可比。

中醫要了解人身體之中的五行變化,其實在心神方面是都有涉及。

所以不用過度的考慮如何悟道,也許開悟就在那一剎那間。

(可以推薦一下黃帝內經和易經,推薦一下由術入道的路子)

3樓:弘道積德老子文化

道德本義首出現於老子,「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要悟道,有乙個最簡單的法門,那就是讀懂《老子》,即《道德經》。

老子生前是當時天下最大的文人,百家思想皆源於老子。天地萬物皆生於德,德生於道,是以道德是一切文化的根本,一切信仰的核心。人民尊奉老子天下第一,美國評價老子世界十大作家之首,聖人的老師,道德之學由老子建立,當之無愧是天下第一!

《老子》一書,並無「悟道」一詞,這裡的悟是後世有心之人人為分別心所致,不代表老子一書無「悟道」法門。老子是如何「悟道」的呢?

《老子》 書中,悟字用明字。明道先明常,第16章就有法門,「致虛極守靜篤」,道之法之常之規律,即玄,周行不殆。所以首先要悟道的規律,道執行的方式,周行,道的規律周行不殆,道的德性即在第25章。

其次要明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21章,便是德的定義。德是從道而來,悟道自然要先明德。

玄德,功成身退,自古有幾人做到,首先得有功吧。上德,乘時因勢,順性而為,即明大勢規律,又懂萬物之性,善利萬物,而又不與萬物爭利,無私無慾,又有幾人做到。下德境界就不是道了,雖有成就,卻是為了自己,放不下名利外欲和自我內欲,還有仁義品德,雖然放下了自我,卻不明白大勢規律與萬物之性。

佛家無為不治,無私無慾,非真無為。儒家有為無私,不懂道紀,「朝聞道夕死可矣」,並未悟道,還不如下德。「無道而後有德,無德而後有仁,無仁而後有義,無義而後有禮」,禮法就更擾亂人性了,「法令滋章,盜賊多有」,禮法制度層出不窮,反而愈演愈繁,人心愈來愈亂,皆因無道德之故。

所以,大道至簡,道德而已。建德,放下名利外欲和自我內欲,人心合性,德性清靜,清清靜靜,無私無慾,善生而已。明道,道勢周玄,德慈呈善,道性玄德,生而不有,融於萬物,玄玄如輪,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神得一以靈。神者莫測,其實就是性,靈就是通,萬事萬物皆有本源,把握本源,即知勢行,循常規律,即知天下,抱一而已。一通百通,與世不爭。

不爭名利,不著自我,無為無我,水無常形,人心不執,則無不通。善融玄同,一生無尤。

人人平等,各有不同,明道建德,皆可成聖。建德明性,自知者明,發覺興趣,專注成勢,勢久順勢,乘時因勢,順性而為,慎終如始,根深固蒂,功成身退,長生久視,修德證道,死而不亡。

善融輪道德書院理子先生。

4樓:燃燒的炎月

多看書,多想事。小到家長里短,大到國家紛爭。去看,去聽,去理解,去想。

看看別人是怎麼想的,但不代表別人想的一定是對的;你可以跟別人說你是怎麼想的,但也別認為你的就一定是對的,你所認為的也好,他人所認為的也好,都只是乙個方面

5樓:易銘小瘋子

從思考人活著為了什麼開始,或許這個思考點就是錯的,漸漸的你會發現你追求的東西不過是在你出生前就有的一些榮耀或者什麼。繼續思考,為什麼會有這些東西。他並不是本來就有,而且人設立的。

這世界上的規矩,經濟,政治,歷史,不過都是人在其中控制的,從最開始就有了人與人的不平等,階級等。而上層階級就是能隨便改變世界的方向,隨便就能影響下層階級。下層階級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被影響了。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穿衣服,為什麼要考證,從根本去想。不過是一種管理手段,誰管理上層?再上層,直到最上層。

什麼小組,他們真的可以稱為神了。這個世界上活著真的是沒意義的,可是人就是有種不甘。其實是殊途同歸,但是在活著的時候去攀爬一下這個階梯,滿足自己的那點小慾望,或許就是很多人的畢生追求了。

而未來會越來越好的,一種令人窒息的好。我們只能改變自己,區域性改變世界?

6樓:靜常山人

一朝悟道

必假十年苦修

先拋世事如棄履,再拋性命於兩端

存抱道而亡之心,懷度盡眾生之慈

世之修道者,多逞口舌功夫,自視甚高。為名為利,費盡心機。

於道何益,到死無成

7樓:護法居士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速疾能於無上菩提而現等覺。何等為十。

一者得具足施。以善積整合就施故。

二者得具足戒。成就淨戒無有缺漏亦無雜染。超過一切聲聞緣覺。

三者具足安忍

四者具足正勤

五者具足靜慮

六者具足般若

七者具足方便

八者具足勝願

九者具足諸力

十者具足正智

菩薩以能成就智故。起過一切聲聞闢支佛地。

由能成就不共智故。又能超過菩薩初地。乃至能超於第九地。由菩薩得智具足故。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能速疾於無上菩提而現等覺。

8樓:

變糟,看透人情冷漠。變好,看清世人諂媚。

大起大落,看清別人。大喜大悲,看清自己。

去經歷極端情緒,最後回歸平靜/冷漠/痛苦。

即也算悟到成功吧?

9樓:

,是指每位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

沒有第二種定義。

悟道,是指用第六識意識一念相應找到第八識如來藏,用的是參禪或者叫體究念佛的方法。

沒有第二種方法。

體究念佛

南無佛法僧

10樓:世有仙

若還有乙個東西可悟,有乙個東西可修,那修行依然是割裂為二的。

本然的存在,只是妄想息下來時的明了。它不是造作的明白,也不曾動搖迷亂,它只是不抗拒的,純粹自然的接納一切存在——內心中的念想情緒,外在的人事境相。

這一切現象的存在與它不相違背,與它本是一體無分卻又空空然一物都無。

除此以外沒有了。

以下是實修方法。

修習觀心法導向悟道的四個階段:

我看到一段話這樣說的:雜念來你就讓它來,反正它也不會待得太久。該走的時候它自然就走了。

你是這裡的主人,把雜念當成過客,來去不留。在雜念的來去之間有乙個空白,這個空白就是我們所說的靜。可關鍵是太短暫了,頃刻之間就又讓雜念給掩蓋了。

這句話分幾個層次:

1,看得見自己的雜念,即知道自己當下在想什麼。

2,僅僅只是看著,包容、旁觀自己的念頭,不參與不入戲。初始很難做到,因為發現自己的念頭竟然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慢慢就可以了。

3,看著看著,發現自己的念頭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在生滅之間,在前念過去,後念沒有到來的時候,有乙個空隙,也即南懷瑾先生所說的「空靈」。體會到這種狀態,便算摸著了點邊。很多人以為這樣就是悟道了,其實不然,南老引用憨山德清大師的一句話很中肯:

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死在這裡的人亦是不少。所以原文這一段話未是究竟。

4,參考虛雲老和尚《參禪的先決條件》,做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而後,才有參禪的資格,一旦破參,自然就明白什麼是道:外事不關注,內心無念想,卻不同草木無知無覺,這活著的是誰呢?

11樓:留一貫

邵雍字堯夫。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

已而嘆曰:「昔人尚友於古,而吾獨未及四方。」於是逾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久之,幡然來歸,曰:

「道在是矣。」遂不復出。—《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六道學一》

守仁天資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旨。遊九華歸,築室陽明洞中,數年無所得。

謫龍場,窮荒無書,日繹舊聞。忽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明史王守仁傳》)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

「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螻蟻。」曰:

「何其下邪?」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

「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莊子·知北遊》

每個人的道都是不同的,你用王陽明的方法悟不了道,你用邵康節的方法也悟不了道,道無所不在,卻又無所在,你不是莊子,所以你的道不在螻蟻,不在稊稗,不在屎溺,你的道只在你心中,只在你腳下,要靠你自己去尋,自己去走,別人說的再好也是別人的道

12樓:

我的理解是踐行 。

吃飯時吃飯,走路時走路。

做任何事都要配合呼吸法,一步乙個腳印,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做事。

比如走路,按照習慣定好乙個呼吸走幾步,安心走路,再遠的路也會一晃而過。

能不能悟道很難說,但是很多以前無法堅持的事情現在都能做了。

13樓:公益瑜伽人

靈量位於我們脊柱底部三角形的薦骨的位置。這塊薦骨( 骶骨) 醫學上稱 Sacrum bone,古希臘文原意為聖骨(Sacred bone)。當人還是胚胎的時候,靈量便從頭頂進入,通過脊柱,潛藏在三角骨的位置,捲曲成三圈半的形狀。

靈量是個母性的力量,我們體內的靈量是外界萬物之母的力量的反映。這個母性力量一直養育著我們,照顧著我們。她知道我們的一切,到了適當的時機,在適當的條件下,靈量便會公升起,將我們連線到無所不在的整體能量去。

這時我們便說那人得到了「自覺」(Self- realisation),他得到了覺醒,他悟了道,他知道了真我,他知道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關於靈量的知識在許多古代文化中都存在,例如在中國,老子所說的那個萬物之母,「先天地生」、「為天下母」的力量,便是靈量,他稱之為「道」。霎哈嘉瑜伽創始人錫·瑪塔吉女士說,老子是個詩人,所以他用文學的手法來說明這個「道」。老子說﹕「譬之若江海」,是用揚子江來比喻靈量的公升進。

靈量公升起時,要通過上面的幾個能量中心,才能通過頂輪而出。如果這些能量中心有阻塞,靈量便很難通過。這種情況,就好像是在揚子江開始航行時很困難,有許多旋渦和大石,但通過重重險阻,接近海洋的時候,便變得風平浪靜了,最後還會進入大海,與整個海洋合一。

正確的姿勢是悟道後出家,還是出家求悟道?

DAODAODAFU 悟道修行與出家,在家無關。修行是修心。無關外境。出家是福德,緣份聚足。出家修行能悟道。在家也得。在家也得。這句是六祖慧能大師講的。 心淨佛土淨 先出家後悟道,看悉達多太子成佛的過程就知道了,太子示現成佛尚且要先出家,現代人不出家想悟道是沒有可能的,種點善根而已 妙祥法師 不持戒...

如何進行冥想,進入悟道狀態?

山高雲飛 冥想與悟道是兩回事。冥想是一種鍛鍊身心的方法,也可以發現一些世間規律。但悟道 依佛法出離生死輪迴 則依靠的是智慧型 思維四聖諦 苦,集,滅,道,而獲得。 affage 冥想與悟道完全是兩回事,冥想,各家各派不盡相同,有無數種具體的修行方法,但無論哪一種冥想,都離不開心與心所對應的對境,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