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否真的了解孫權,「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否真的符合《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創作氛圍?

時間 2021-05-06 11:24:28

1樓:襄陽張柬之

宋寧宗開禧元年,時年66歲的辛棄疾來到京口的北固亭,懷古傷今,悲愴的寫下千古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為什麼到了京口就要提孫權呢?實在是孫權和京口有很大的淵源。

公元209年,孫權由遷至此地設立治所,稱為京城。211年,在京城臨江的北固山上建造固若金湯的鐵甕城,其規模已具備王城格局。

鐵甕城系吳大帝孫權所築,周逥六百三十步,開南、西二門,內外皆固以磚壁——《輿地志》

後孫權遷都建業,京城於是改名京口

當然辛棄疾提孫權不僅僅是因為京口是他督建,更因為孫權英雄的一面與此時的南宋形成鮮明對比。

大家印象中的孫權∶

合肥戰神孫十萬戰績一覽

輸給蔣一封(蔣濟)的狡黠。

輸給張八百(張遼)的勇氣。

輸給文睡覺(文聘)的淡定。

數次輸給劉亡靈(劉馥)合肥舊城。

這些確實都是孫權的戰績,但孫權的戰績不僅僅如此。

建安五年,孫策意外身亡,時年17歲的孫權接過哥哥的遺志,千斤重擔都落在這個年輕孩子身上,這個孩子所作所為如何呢?

1.平叛李術

是歲舉兵攻術於皖城。術閉門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糧食乏盡,婦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梟術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江表傳》

2.數徵黃祖

八年,權西伐黃祖,破其舟軍,惟城未克。

十二年,西征黃祖。虜其人民而還。

十三年春,權復徵黃祖,祖先遣舟兵拒軍,都尉呂蒙破其前鋒。而凌統、董襲等盡銳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騎士馮則追梟其首,虜其男女數萬口。——《三國志》

能有這樣的兒子,孫堅死也瞑目了。

3.赤壁之戰

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三國志》

這是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不多贅述。面對曹操二十萬大軍,對比獻城投降的劉琮,孫權的果決與勇氣無疑是值得欽佩的。

孫權的才智,也體現在對江東的安撫與治理上

1.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

2.還過豫章,使呂範平鄱陽,程普討樂安。太史慈領海昏,韓當、周泰、呂蒙等為劇縣令長。

3.權使賀齊討上饒,分為建平縣。

4.使賀齊討黟、歙,分歙為始新、新定、犁陽、休陽縣,以六縣為新都郡。

這樣的孫權,說是年少有為也不為過。

時間回到開禧元年,故事回到66歲的辛棄疾身上。北宋面對金人南下,毫無孫權面對曹操的勇氣與智慧型,贏得二帝被俘遷都應天府的下場。作為從小接受愛國教育的辛棄疾來說,怎麼能不令他嘆息痛恨。

昔日的英雄事蹟,還能再現嗎?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如今宋寧宗有意北伐,為岳飛平反,自己忽然被朝廷提拔為鎮江知府,戍守京口,看似辛棄疾終於報國有門

寧宗召見,言鹽法,加寶謨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奉朝請。尋差知鎮江府,賜金帶。——《宋史》

宋寧宗這樣重視辛棄疾,如今宋廷真的能效法當年宋武帝劉裕的北伐,取得成功嗎?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事情恐怕不那麼簡單,不然辛棄疾也不會如此惆悵。此時北伐主導者為主戰派大臣韓侂胄(北宋名相韓琦曾孫),他同時也是宋寧宗上位的大功臣。韓侂胄決斷力很強,排除異己堅持北伐

辛棄疾很開心,曾經作詞讚美他∶

君不見,韓獻子,晉將軍,趙孤存。千載傳忠獻,兩定策,紀元勳。孫又子,方談笑,整乾坤。

直使長江如帶,依前是、保趙須韓。伴皇家快樂,長在玉津邊。只在南園。

——《六州歌頭》

ps∶當時賦閒在家的陸游也對韓侂胄寄予厚望(真·全村人的希望

但韓侂胄急於求成,輕敵冒進,導致辛棄疾很是擔心,害怕昔日宋文帝劉義隆故事重演。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果然辛棄疾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以伐金告於天地、宗廟、社稷。皇甫斌引兵攻唐州,敗績。興元都統秦世輔出師至城固縣,軍大亂。

甲午,賜宗室希瞿子名均,命為沂王抦後,補千牛衛將軍。以池州副都統郭倬、主管馬軍行司公事李汝翼會兵攻宿州,敗績。壬寅, 太白晝見。

簡荊襄、兩淮田卒以備戰兵。癸卯,郭倬等還至蘄縣,金人追而圍之, 倬執馬軍司統制田俊邁以與金人,乃得免。——《宋史》

此時辛棄疾也只能擔心而已,他不過是乙個66歲的老吉祥物,是寧宗用來鼓舞北伐的工具。他的話沒有人會在意。他只能盼望著,昔日的故土還能重回宋王朝的懷抱中。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僅僅過去四十餘年,揚州的慘象還歷歷在目。中原百姓們卻麻木的參拜著佛狸祠(拓跋燾廟),甘受金人統治毫無復國的心願。[借古(北魏)諷今(南宋)

遺失土地不可怕,失卻了反抗的心才可怕。

而此時的辛棄疾身在官場也並不自如

坐繆舉,降朝散大夫、提舉衝佑觀,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辭免。進寶文閣待制,又進龍圖閣、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試兵部侍郎,辭免。——《宋史》

次年,67歲的辛棄疾在不甘與絕望中離世。

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賜對衣、金帶,守龍圖閣待制致仕,特贈四官。——《宋史》

沒人知道,這位67歲的老人在臨終前想著什麼。或許是年少時爺爺給予他北伐中原的厚望,或許是年輕時帶領50人夜闖金兵大營的奇功,或許是中年時向宋孝宗一次次提出北伐的方針,又或許……這位老人還想奔赴前線奮勇殺敵,找回年輕時的熱血。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即使這位67歲高齡的老人有著再多的遺憾與不甘,他的故事也只能到此為止。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辛棄疾

沒有經歷過南宋的漫漫長夜,豈知昔日東吳的月色多麼耀眼?

2樓:謫仙在世

別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是笑話他的,以前誰給我說的誇他的,我還信以為真,一查才知道是罵他的,畢竟「孫十萬」可不是笑話

3樓:張華

你又是否真的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在京口懷的什麼古呢?

京口(今鎮江):三國時孫權於公元208年在京峴山東築城,其城憑山臨江,故習稱京口

東晉末,劉裕(寄奴)大戰孫恩於京口。

孫權和劉裕是東南起家北伐的代表人物,京口就是孫權建立,所以說'孫仲謀'。

4樓:鯫生

這個問題提的…典型的教育缺失…

首先,文學創作中的用典多數是具備文人意象的醉翁之意,是出於豐富主題的需要而選擇使用的典故,其想表達的真實的思想情感早已經超出了典故本身,而所用的典故不必將典故主人公的生平覆蓋全面,提及一點就可以了,甚至於,為了藝術加工的需要還可適度摻加「私貨」,犧牲一些「真實性」,這就是所謂的借古諷今、借題發揮的創作手法。按說這是文學鑑賞的入門級要求…

其次,你但凡真的讀過,有一定程度上接觸過稼軒的詞,你也該知道,你質疑辛棄疾這麼乙個用典狂魔不如你了解孫權這個歷史人物…人家用典用到孫權的也不止這一次好嗎?我是否還可以順著你的這個思路延展…

辛棄疾是否真的了解劉裕?

辛棄疾是否真的了解拓跋燾?

辛棄疾是否真的了解劉義隆?

辛棄疾是否真的了解廉頗?

搖頭.JPG

不禁感慨,孫權大概是知乎上最罪大惡極之人了,以至於所有客觀評價過他的人,都得遭受池魚之殃。

謝罪吧!孫十萬!

5樓:「已登出」

天天拿黑點數落孫權,人家稼軒先生就不能寫詩提兩句孫權?那麼多詩人都提到孫權,題主挨個噴一遍,質疑一遍?孫權可沒帶領江東群臣向曹操直接投降吧,也沒跑去跟曹操認爹當兒子每年給人歲幣吧,手底下也沒秦太師、史彌遠這號人吧。

對比下南宋,辛稼軒讚揚兩句孫權踩著閣下的腳了?

6樓:陳陽

這個題目讓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那時候我還在讀小學。

語文老師說過,這些寫文章的人不是什麼史學家,而是文學家,你不能用考據歷史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文章詩詞,而是要看他們生活的時代,他們本人的經歷,他們的政治主張,他們寫文章時的時局和心態。

傳頌千古的名句,要麼意境極佳,要麼就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或者兩者皆備。

題主這看文的角度就不對。

辛棄疾寫這首詩時,已經六十六歲風燭殘年,距離離開人世也只有兩年時間了。

想想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拿頭去和東吳大帝去比喲。

7樓:月塔

孫權開局只是會稽太守,隨後花了幾年時間,暴打了孫暠李術孫輔等等一些了內部競爭對手,平定了山越豪強叛亂,打垮了江夏黃祖,這才有了國險民富,豪強為之用的局面,實際上孫權表現完全稱得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而且,孫權還是有名的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對西線統帥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真實百分之一百的信任。陸遜在夷陵之戰前給孫權寫信,大致的意思就是這場仗我肯定能贏,你老老實實的在家待著就行。隨後,無論諸將怎麼說孫權的壞話,他都不為所動,全力支援陸遜的行動,這才有了後來的夷陵之勝:

「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今日爭之,當令必諧。

備幹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雖不材,憑奉威靈,以順討逆,破壞在近。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

推此論之,不足為戚。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

」——《吳書·陸遜傳》

而且,孫權真實進取精神的代表,除了不斷的北伐嘗試外,他還試著從海路進攻遼東和台灣,派兵南下奪取交州,而南宋缺的就是這種進取精神。辛棄疾所希望的無非就是南宋皇帝能信任自己,讓自己率兵北伐,他的這種希望和歷史上的孫權是高度相似的。

8樓:

孫權9歲單身入敵營,祈回父屍。臨危不亂,萬軍叢中,獨架小船與曹操大軍對陣,是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場景,也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赤壁以少勝多大破曹軍,如此人物不稱當世豪雄?

辛棄疾恰逢京口懷古,南宋有這麼窩囊,世上還有孫忠謀這等英雄,以此扶危濟困?

9樓:司馬嘉

個人意見,文學家創作中提到的歷史人物,只是他們心中的歷史人物,而不是史學界相對認同的歷史人物。

所以拿後代文學作品來當前面歷史的考據,是沒有很大很大準確度的。

在文學作品中因為歷史的真實批判文學創作的虛假與不真實,也是不必要的。

10樓:溫毓舒

我乙個只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不說話,不過辛爺的詞我很樂意湊熱鬧。

首先豪放派詩人的主旨是什麼意思?我不太明白。

豪放派就是詩詞派別,和政治主張有什麼關係?

於是孫權不是主戰派?他是求和派?

創作主旨就是當年他老人家身為主戰派,一直被排擠。於是又來了一位丞相,說他要籌畫北伐,於是辛爺又被啟用,然而當時政治局勢複雜,他深陷其中也不被重用,曬到一邊,而且北伐弊端非常大,他將問題指出卻沒人搭理他,且遭到誣陷,他當時是很激憤。

站在北固亭,登高遠眺眼前奔騰的長江東流水,他老人家血氣就上來了。帝王的偉業,史書在眼前一頁頁翻過。孫權在這裡建立了一代霸業,成就千古英明。

借一種懷古的情懷,表達他的情感,他做著自己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夢,灑一身豪氣,他也想成就一番偉業。

用孫權點名自己所在地,更只是懷古表達自己的胸懷。

另外引用是有要求的,只是用了「孫仲謀處」,這裡沒有化用曹操的句子。

豪放派詞人的主旨就是境界巨集大,氣勢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

辛棄疾是否真的有能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是紙上談兵還是真才實學?

天問我何惜 首先確定自己的主要觀點,辛棄疾不是乙個紙上談兵的人,他打過仗,而且很猛!另外他做不到挽大廈於將傾,因為第一整個政治環境不允許,清流佔據朝堂,貴族被排斥出官場。第二他自己也沒有大軍團作戰的經歷。第三他等到機會的時候太老了,好像有六十多了都。第四,皇帝根本沒想過打下黃河流域,南宋向北出兵更多...

是否真的存在比作者更了解作品的人?

老藍帽 那叫過分解讀 很多回答提到的對作品提煉或彙總起碼要作者寫出自己想寫的觀點,本質上 提煉者 最多只是理解作者的理念和觀念,並不算更了解 不過如果你的意思是 相比作者更了解作者的作品 的人能想出作者未設想過的理念或思想,那只能是過分解讀 蕭楚白 的確存在,不是過度解讀。因為作家的創作,風格,形式...

關於易烊千璽,是否了解過他的真實想法,或者說易烊千璽的精神世界還好嗎。

我不算了解,我才喜歡他,但是我感覺精神世界很好,因為他笑起來真的很暖啊!我是因為這個喜歡他的 還有就是希望他多說話吧!因為我覺得他說話的樣子真的很美好。唉,看了他部分綜藝,節目鏡頭有點少,話也是真的少 這也是我所擔心的,看了乙個關於他的採訪,我覺得他很不對勁。他可能沒有粉絲所想的那麼堅強,我感覺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