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功能性書籍,他人的讀書筆記和思維導圖等是否能替代自身的閱讀?

時間 2021-05-06 10:22:04

1樓:宋十八

不能。讀書重要的在於思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連線。他人的讀書筆記是根據他人的知識儲備,喜愛偏好而形成的,不是自己的東西。讀書沒有捷徑

2樓:王斐

可以借鑑,激發自己的思維,但是真的無法代替。每個人的知識背景是不同的,讀書自然會有詳略之分,對別人來說是常識的,對你來說可能時新的知識,反之亦然。

知識加工的過程就是自己思考的過程。最後會形成你自己獨一無二的知識體系。即使與別人的雷同,也很難完全相同。再就是,對於個人而言,過程比結果更有意義。

3樓:朝碧海暮蒼梧

我認為不能吧,畢竟是別人的感受,不能代替你自己的真是感受,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自己的。只能作為參考 ,看看自己與他人的區別。

4樓:松下言

答曰:絕對不能。

讀書的重點不在讀,而在讀書過程的思考。

首先我們明晰一下筆記是如何產生的:

要想寫乙份優質的讀書筆記,需要讀者梳理作者思路、結構框架,關聯自身實際,然後不斷整理,將整本書去粗取精,最後生成讀書筆記。

在這個過程中,讀者需要進行大量的思考,而這也是讀書的關鍵。讀書最重要的就是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大家肯定有這樣的體會,在讀完一本書以後讀了和沒讀一樣,感覺沒什麼收穫。為什麼會這樣?

就是沒有進行思考,不知道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有哪些是需要我思考的。所有才有人去寫讀書筆記,寫完讀書筆記以後就會覺得乾貨滿滿。那麼為什麼寫筆記會讓我們覺得有效呢,關鍵就是寫筆記過程的思考。

通過不斷思考,我們了解了本書與我的關係,我曾經遇到了哪些問題,我是否是這麼做的;未來我會遇到什麼問題,這麼做可以嗎等等。通過不斷的加工,你會整理出來關於這方面的知識,這才是對自己最有價值的。

所以讀他人的筆記,對自己的價值可想而知了。

5樓:蜜獾文化傳播

我讀到一些喜歡的書,有做思維導圖的習慣。以下是做的兩個思維導圖。

讀完一本書,如果你不寫個書評,做個筆記或者思維導圖的話,過段時間你會發現,你確實讀過這本書,但就好像沒讀過一樣。因為你只是看過。並沒有記得,更不要提知行合一了。

我高中的時候讀過全套的金庸和溫瑞安,可我記得的情節可能都不到書中的10%。這還是武俠,更別提其他類的書籍了。

但我覺得他人的思維導圖,並不可以替代自身閱讀。因為每個人對同樣一本書,畫的重點,做的讀書筆記或者思維導圖,一定是不同的。原因是每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需求不同,想要得到的答案或者要解的惑也不一樣。

最好的辦法,先讀目錄,挑最感興趣的章節,快速閱讀,整本書,一天翻完,一目十行。

然後,再挑你最感興趣的章節,精讀,可以邊讀邊做筆記或者思維導圖。這樣印象最深。以後再復讀,直接看筆記就好。

最差的讀書辦法就是,從第一頁就開始細讀。這樣的讀法,我會放棄大部分書籍,因為真的不是每本書都是經典,每個段落都是乾貨,不值得。有些書,廢話連篇。

需要你通過自己的方法快速識別出自己需要的資訊。

功能性核磁共振的主要用途是什麼?

這裡有一篇很專業的描述 我稍微通俗的翻譯一下,可能不完全準確,但主題意思差不多。舉個例子手指活動收人腦指揮,具體一點就是由人腦部某個或多個區域的腦細胞群指揮。比如豎中指就是由腦部某個 多個特定區域來指揮,這個區域我們可以認為就是 豎中指腦功能區 因此,當 豎中指腦功能區 指揮中指豎的時候,這部分腦功...

對於愛好讀書的你來說, 豆瓣讀書 的功能夠全面了嗎?

黃寒 現在我只有在收索電影相關資訊時才上一下豆瓣,豆瓣讀書早已棄之不用了。但豆瓣讀書獨有的功能還是不能忽略的。我認為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書摘 和 書評 還有就是它更像乙個記錄庫,你讀過的和想讀到的,自己你的書評。所以它自身性質就是封閉性的,似乎怎麼改進也不可能像豆瓣電影那樣。 明日曉風 資訊量太大,...

閱讀書籍應當看他人的讀書筆記(或核心思想 摘要 大綱等等),還是自己看書?

李俊 從速度層面,先看他人的讀書筆記,能夠快速的了解書籍的梗概和整體框架,就好像乙個人,先清楚他的骨架,再通過自己閱讀,往上面添血肉。這種方式是能夠比較快速的掌握一本書。從質量層面,找到高手梳理的讀書筆記或者思維導圖,學習高手是從什麼角度解剖這本書的,你可以依葫蘆畫瓢,也讀一遍,看看是否也讀出一種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