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的文明為何後來居上?

時間 2021-05-06 06:34:19

1樓:poipoi

簡單說兩句吧,所有現在所提的都在有意無意忽略冰期洪水,地質學上災難的延續是很長久的。似乎所有回答都是指向黃河後來居上,長江下游沒有發達文明。簡單來說一片澤國的情況下如何發展出乙個高度發達的文明。

如果是長江文明北遷這個理論可能更符合實際。遺跡發覺上發現兩地文化有交流這是不爭的事實。族群遷徙一千公里在有足夠的糧食情況下只需要很短的時間。

以當時文明程度的儲糧是有這個遷徙能力的。所以文明指向只有兩個方向,星羅文明說和北遷繼承。

2樓:志井

中國早期文明在長江,漸移黃河與長江之間。3800-2023年的青銅期仍然是南北並重。2023年王朝政治盛行,殷周楚蜀吳越王室興起,也不見誰居上。

黃河流域後來作為一統王朝的統治中心因為中原地理。不存在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分割,實質上是同一種文明,就像未來人問珠江文明為什麼後來居上。

3樓:秋蘭菁

越來越懶了,簡單寫兩句。

前面 @linyi812 其實已經說了。

其實現在的資料並不能確定南方強還是北方強。

舉個例子,目前大多數人認為中國最早的城池是長江中游的城頭山遺址。城頭山遺址修建距今6000多年,在大溪早期有6.4萬平方公尺。

而一般認為黃河流域最早的古城為2023年的西山古城。

然而,另有觀點認為,黃河流域距今6800-2023年的半坡遺址可能也存在城牆。只是目前沒有更多的證據支援而已。若得到證實,則比城頭山更早。

不過競爭遠沒有結束,長江流域還有距今8000多年的八十壋,也有城牆狀的東西。

那北方有沒有更早的呢?難說。

再舉個例子。

現階段南方勝北方一籌的主要原因是良渚、石家河等大遺址。

拋開遺址內的一些遺存,北方真的就沒有希望了嗎?

也不是!

如下面這個,仰韶時期的峪道河遺址,考古報告面積有680萬平方公尺,比良渚外郭的631萬平方公尺還大些。(雖然近年有文章認為峪道河面積只有68萬平方公尺,考古報告是筆誤)

除了峪道河,仰韶還有多個幾百萬平方公尺級別的遺址,比如300萬平方公尺的寨關山遺址,和300萬平方公尺的石柱原遺址,超過百萬的有二三十個。而比仰韶還晚的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加起來超過百萬平方公尺的遺址也不到10個。

仰韶文化目前有五六千個遺址,而石家河有一千多個,良渚有六百多個。加在一起也沒有仰韶多。

但是仰韶這些大小遺址挖的少,裡面有啥還不清楚,但僅憑目前挖的遺址。成果也不算低,如楊官寨和鑄鼎原遺址群。並不是這些考古成果差,而是良渚和石家河太耀眼。

到了良渚鼎盛的5000—2023年期間。黃河流域目前看起來要弱些。但是,也是大有可為。

比如濮陽高城。

濮陽高城上面壓著乙個916萬平公尺的東周衛國都城,所以無法大規模對下面的龍山城市進行挖掘。

濮陽高城已經確認的龍山城牆建於龍山時代早期,也就是大約在4800多年前。又由於北城牆T2T3,和南城牆T4均出土了龍山陶片,則可推測這個龍山城市的規模可能非常大(南北牆的距離接近4000公尺),可能有幾百萬平方公尺(袁廣闊等保守估計不會低於100萬平方公尺)。

除了高城,隔壁晉南更可怕,晉南的超級遺址的數量可能比其他區域都多。

比如前些年發現的周家莊遺址,面積達500萬平方公尺(龍山時代為450萬平方公尺)。遺址環壕內300萬平方公尺。目前還沒有發現城牆,但發現了銅。

儼然又是乙個陶寺古城的樣子。而晉南可能還有這種級別的遺址。

又比如陝北。

石峁不說了,隔壁蘆山峁是2023年,200萬平方公尺級別的城市,而且還有宮殿。

而陝北的遺址數量遠遠超過了良渚和石家河的總和。

當然,一切都還沒有挖。。。。

太多了,挖不過來。。。

大遺址就代表著有希望找到更多東西。而遺址數量多就代表更多的人口(也就可能更加繁榮)。從遺址數量來說,黃河流域是超過長江流域的。

目前缺少的是仰韶之後,石峁陶寺之前的標誌性大發現,目前蘆山峁就有可能屬於這類發現,不過還需要時間。

天知道5000多年前那些仰韶超級遺址裡面有啥?天知道濮陽高城有多強?天知道晉南除了堯都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東西?

4樓:文和亂武

看地形就知道了,中國比較有潛力的地塊就那三塊,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四川盆地。古代東北太冷,急需暖氣發明,川渝雖然氣候還行,但是面積不太大,華北氣候適中,面積也大,能成事是必然的。

5樓:linyi812

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之間的分流應該發生於龍山時代-二里頭時代之間,此前二者文化發展程度基本並駕齊驅,此後有了明顯差異,可能有幾個原因:

1.在仰韶時代甚至更早,中國史前文化的地緣格局基本不受外界的強烈影響,可以認為是相對封閉環境中自發形成的;但是龍山時代趕上了青銅時代全球化的一波浪潮(張弛:《龍山—二里頭——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改變與青銅時代全球化的形成》,《文物》2023年第6期。

李水城:世界體系下的邊際效應:中國西北與歐亞草原的族群遷徙與文化互動,2016)。

在青銅時代世界體系中,從文化輸入的角度來看,誰與中亞至近東地區的交流更加便利誰就沾光,黃河流域相比長江中下游的區位更好,而中原可能又較海岱地區略好。龍山時代起,舊大陸西部傳入中國的主要是小麥和大麥等作物,綿羊、山羊、黃牛和馬等家畜,以冶銅為主的冶金技術。這些因素中,食物資源上主要是補強了北方的農業經濟體系而對長江中下游幾無影響,這些牲畜進一步支援次級產品革命(牽犁、拉車、擠奶、剪毛、騎乘等),同時冶銅也明顯會產生一些社會變化,這樣北方至少在技術傳播的時間差內就有了相對於南方的優勢。

2. 從族群競爭的角度考慮,青銅時代的全球化加劇了社會複雜化和生存壓力,新石器時代本不重要的一些東西成為新的生產要素,資源掠奪和領土擴張引發的族群遷徙和文化互動成為一種新常態。黃河中游的位置雖然較好,但四戰之地也需面對北、西方向強敵更激烈的競爭,更容易被組織起來,有更強的激勵去開發新的戰爭技術和組織方法。

(若論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自然條件更差的新疆、甘青、狹義北方、遼西等地區其實更加脆弱,但它們能夠避免石家河-良渚式的衰落而成為中原的威脅,應該還是由於外來物種和技術提高了這些區域人口承載力的上限)

3.南北方的地理環境和農業基礎不同。

根據童恩正先生的看法,黃河中游平原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有利於文化的交流和物質的交換。在原始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容易發育出統一的社會意識和宗教意識,從而有利於超出部落組織之上的更大的政治實體的出現。南方則山巒阻隔,河川縱橫,森林密布,沼澤連綿。

人們只能在河谷或湖泊周圍的平原上發展自己的文化。自然的障礙將古代的文化分割在乙個乙個文化龕中(cultural niche),文化龕之間雖然互相存在影響,但交往卻不如北方平原地區那麼方便密切。由於每一文化龕的範圍都不是很大(比較黃河平原而言),它所能供養的人口以及社會剩餘產品都是有限的。

這樣,在原始社會解體的過程中,酋邦的出現即能滿足社會的要求,不必、也不能自動地再向國家發展。

黃河流域的氣候乾旱寒冷,比之於南方動植物種類均較貧乏。相對嚴酷的自然條件要求人們更多地致力於生產經濟,主動地調整自己的社會組織,發展自己的文化以適應生產的需要。南方自然條件優越,生活資料易得,當地的民族對於生產經濟的重視反而不如北方。

在黃河流域,當社會分工進化或人口增加而需要增加產量時,可以單純依靠擴大耕地面積而取得,並不需要過多的勞動力的投入和新工具的採用,也不會遇到南方那種大規模清除森林的困難。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則與此不同,在稻作農業的第一階段,即利用自然地勢和自然水源、火耕水耨的階段,投入低而收入高,社會所獲得的總能量,是可以與粟作農業相比較的。如果說,在原始社會階段,這種生產(當然還需要輔之以其他的經濟活動)可以支援氏族或部落的活動的話,那麼,對於因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產生的對剩餘產品的增加的需要,它將力不勝任。

為了擴大耕地面積,人們必須砍伐森林、建築溝渠、平整土地、修砌田塍,這就不能不受到缺乏鐵器和獸力牽引的限制。

(童恩正. 中國北方與南方古代文明發展軌跡之異同[J]. 中國社會科學, 1994(05):165-182.)

目前證據下我覺得童先生的解釋還可以成立,簡言之在新石器晚期的資源稟賦和技術條件下長江中下游稻作農業已達到臨界值(隨著投入不斷增加,相應的新增產出是不斷遞減的),而北方旱作農業可供拓墾的新土地還有很多,於是當時看起來差不多的經濟後來出現顯著分化。

PS:假設之前對新石器時代農業生產力的推測無誤,那麼在新的畜力和交通工具引入前,考慮到長江中下游水力運輸條件便利,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南方中心聚落應該能控制更大的領地,所以,良渚和石家河略超過同期黃河中游的文明似乎是可以預計的。

只是考古材料的欠缺使得直接對比很困難。比如海岱地區,目前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墓葬是西朱封和尹家城,但兩個遺址都不大,所以更大規模的龍山聚落中(比如兩城鎮)應該還有規模更大的墓葬未發現。目前看起來已知最高等級聚落和墓葬情況的史前社會,無非陶寺、良渚遺址群、牛河梁遺址群、淩家灘等寥寥幾個,有些則是聚落基本清楚但沒有發現大墓,如石家河、石峁。

換句話說,大多數中國新石器社會發展程度將來肯定會隨著新材料而調高預期,沒摸到天花板呢,所以現在沒辦法下定論一定是南方更佔優。

為什麼中華文明的起源在黃河流域而不是長江流域?

楚風漢韻i 因為長江很少發大水,所以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非常安逸,類似於非洲,很難產生文明。我們偉大的母親節黃河經常發大水,華夏先民在治理黃河,戰勝自然災害過程中激發了智慧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自此中原地區作為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持續了四千多年。 清溪不出山 那是因為人先到了黃河流域定居的。...

比較起來,黃河流域環境艱苦,長江流域相對溫和很多,為什麼孕育了古代中華文明的是黃河而不是長江?

WenchaoFan101 因為自元起草原韃子入駐中原,從前的森林耕地盡廢為草場,自此才真的衰弱了。金朝其實已經開始了,但相對蒙古,女真經過漢化還算是文明人,所以生態破壞還沒後世來的嚴重 人類的農業文明普遍是從靠河的平原地區,在溫帶草原氣候地區發展起來的。為什麼,因為這裡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就獲得大量耕...

黃河流域有什麼特產 特色紀念品嗎?

黃河邊 1.洛陽奇石 洛陽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處於黃河流域中段,因此上流峽谷中的岩石經過漫長的流水侵蝕逐漸形成了色彩各異 質地堅硬 線條流暢的天然奇石。據說,在黃河流域洛陽段有一種很奇特的太陽石或者月亮石,在石面上有一種圓如太陽 月亮的圖案,有的如彩霞滿天 月上山崗等意境。太陽石和月亮石也是洛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