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週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稱呼?西周都鎬為什麼在越古老的史書中的資訊越少?

時間 2021-05-31 23:31:16

1樓:D-調

所謂的鎬京屬於偽史,典籍和考古銘文裡從沒有出現鎬,出現最多的是豐,,目前考古來看豐鎬遺址發現更像是周遺址而不是都城遺址,成周洛邑,和岐周寶雞才是實至名歸的西周雙都城,,鎬京更像天子來往兩地的行宮

2樓:洛京宮羽衛

東西周的出現在東周時就存在了,只不過這裡的東西周指的是東周君和西周君,是從周王室分出來的兩個小國家。

而今天的東西週是分別以洛陽和鎬京為都城的周朝前期和後期,這種說法在古代是沒有的,只是現代人為的一種分割。

西周建國後,周成王遷都洛陽到周穆王遷都南鄭這100年的時間周朝的政治中心在洛陽,從周穆王到周幽王雖然先後建都南鄭、犬丘和鎬京,但這三個地方都在今天西安附近,所以周幽王以前有170年的時間周朝以關中為政治中心。

由於周幽王時的犬戎陷鎬京在周朝歷史上是乙個重大的轉折點,而在此之前周朝更多時間建都宗周,之後全部建都成周,所以有了東西周的劃分。

現在我們了解西周的直接資料就是青銅銘文,但是經過兩千多年的時間,現在發掘的帶有銘文的青銅器少之又少,但洛陽在西周前期的地位仍然可以通過青銅銘文來體現。

圉卣》:「王於成周,王賜圉貝,用作寶彝

《盂爵》:「唯王初賁於成周,王令盂寧鄧伯、賓貝,用作父室尊彝。」

《德方鼎》:「惟三月,王在成周,祉武王福自蒿,鹹,王賜德二十朋。用作寶尊彝。」

《叔夨方鼎》:「隹(惟)十又亖(四)月,王叔夨方鼎銘文簡釋(祼),大叔夨方鼎銘文簡釋、(祓)才(在)成周。

《靜方鼎》:「八月初吉庚申至,告于成周,月既望丁丑,王才(在)成周大(太)室,令(命)靜曰:「卑女才噩(俾汝司在曾鄂師)。」王曰:「靜,易女(錫汝)、旗、巿

《十三年□(興)壺》:「唯十又三年九月初吉戊寅,王在成周司土淲宮,格大室,即位,囗父佑興,王呼作冊尹冊賜興畫靳、牙僰、赤舄。」

《十月敔簋》:「隹王十又一月,王各於成周大廟

《頌鼎、壺、簋》:「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周康昭宮。旦,王各大室,即位。

宰引佑頌入門,立中廷。尹氏授王命書,王呼史虢生冊命頌。王曰:

頌,命汝官司成周貯,監司新造貯用宮御。賜汝玄衣黹純、赤韍、朱衡、鑾旗、鋚勒。用事。

頌拜稽首。受命冊,佩以出,返納覲璋。」

《周甲戌方鼎》:唯四月,在成周。丙戌,王在京宗

《虢仲》:虢仲與王南徵,伐南淮夷,才成周,作旅。茲有十又二

《癅簋》:唯王十月,王才(在)成周。南淮夷遷殳,內伐癠、昂、參、泉、裕敏、陰陽洛。

王命癅御於上洛、癆谷,至於伊、班、長榜,截首百、執訊癇,奪俘人四百,稟於榮伯之所,於癆衣津,復付厥君。

《晉侯蘇編鐘》:唯王卅又三年,王親遹省東國、南國。正月既生霸戊午,王步自宗周。二月既望癸卯,王入格成周。……王唯返,歸在成周公族整師宮,六月初吉戊寅,旦,王格大室,即位

這十幾件青銅銘文記載了西周周王在成周接見諸侯,在太廟祭祀和準備軍事出征等活動。

據統計,在今天發現的具有銘文的青銅器內,記載周王在成周的次數是最多的,當然我也沒有考證啊。

3樓:雨宮 音

對於第乙個問題:

西周的時候並不知道後來要遷都,所以當然沒有東西週之分

到了東周,也就是春秋時期,稱周王朝依然只稱作「周」,戰國策裡才有對東西周的區分

對於第二個問題:

其實西周有好多類似國都性質的都城,比如「原」,即周原、「豐」,即豐京、「鎬」,即鎬京,豐鎬加在一起算作宗周,「成周」,即洛陽,又稱洛邑,嚴格而言洛邑和成周不是乙個地方,但相隔很近。

你說的「越古老的史書資訊越少」,是因為「古老的史書」本來就很少,基本只有幾篇尚書幾篇詩經和周易,但關於都城的資訊青銅銘文上很多呀,多的不得了。

關於第三個問題:

烽火戲諸侯是後人(也未必是司馬遷,他也是聽來的)編的,和妲己亂國乙個路數。

至於為什麼有東西都的區分,是因為當時豐鎬已經不在周王室的領土內啦,被西戎打下來啦,所以當然要遷都到洛陽了。

為什麼西周沒有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發生?

楚欲與齊 韓共伐秦,因欲圖周。王使東周武公謂楚令尹昭子曰 周不可圖也。昭子曰 乃圖周,則無之 雖然,何不可圖?武公曰 西周之地,絕長補短,不過百里。名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國,得其眾不足以勁兵。雖然,攻之者名為弒君。然而猶有欲攻之者,見祭器在焉故也。夫虎肉臊而兵利身,人猶攻之 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

請問,為什麼很少聽說有發掘東西周的王陵或者大墓?

徐成 2004年,考古學家在岐山縣周公廟 這或許不是乙個巧合 發現一處規模巨大的墓葬群 迄今經調查和鑽探發現並確認的商周時期的墓地有6處,其中2處位於遺址北部的山梁上,3處位於遺址的東側,1處位於遺址的西南部,同時在遺址範圍內還有一些零星分布的墓葬,西周時期的墓葬總數已近千座。分布在陵坡上的大型墓葬...

「東漢」這個說法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沈茂排 水經注 裡 東漢 是斷句錯誤吧?原文應該是 漢魏以來置太學於國子堂東。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鏤碑載五經,立於太學講堂前,悉在東側。水經注 中稱 後漢 頗多,如明 衝 質等帝也只書漢明帝 漢衝帝 漢質帝,無 東 字。劉孝標詩 仲子入南楚,伯鸞出東漢。南楚 的 南 僅僅是用於標明方向,因為沒有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