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黃巢《不第後賦菊》一詩末句不押韻?

時間 2021-05-31 20:03:57

1樓:LALA

作者思考的幾個原因,都是其中的因素。縱然是到了現代,單純文字各地都會有不同的語調。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比較多的文化沒落,保留的也相對較少。

2樓:xin Chen

不是搞音韻的,我的感覺,宋詞中各入聲韻部混押很常見,說明宋時語言本身入聲已變模糊了。而由唐到宋,語言是漸變的,黃巢時可能口語中已分不清了

3樓:

說明當時的入聲韻尾有混淆的跡象。

唐代張鷟《朝野僉載》:「王熊為澤州都督,府法曹斷掠糧賊,惟各決杖一百。通判,熊曰:

『總掠幾人?』法曹曰:『掠七人。

』熊曰:『掠七人,合決七百。法曹曲斷,府司科罪。

』時人哂之。前尹正義為都督公平,後熊來替,百姓歌曰:『前得尹佛子,後得王癩獺。

判事驢咬瓜,喚人牛嚼沫。見錢滿面喜,無鏹從頭喝。嘗逢餓夜叉,百姓不可活。

』」癩,《廣韻》盧達切,又落蓋切。獺,《廣韻》他達切,又他轄切。從韻腳看,「癩獺」也是收-t的。

「癩獺」來自「邋遢」,後者本收-p。張鷟是武后時人,當時個別鹹攝入聲字已經讀如山攝入聲字。

唐末湖南邵陽人胡曾寫過一首《戲妻族語不正詩》(《全唐詩·諧謔二》):

呼十卻為石,

喚針將作真。

忽然雲雨至,

總道是天因。

中古的深攝字「十針陰」讀成「石真因」。本來「十」-p,「針陰」-m,「石」-k,「真因」-n,胡曾自己能分,但妻族已經相混。

清代翟灝《通俗編》: 「《南唐近事》:『張崇帥廬州,索錢無厭。

嘗因燕會,一伶人假為死者被遣作水族,冥司判雲:焦湖百里,一任作獺。』按:

俗謂侵漁曰作獺,被侵漁曰遭獺。」

「作獺」「遭獺」都來自「作蹋」,指作踐、踐踏(「遭獺」是翟灝提到的,即「糟蹋」。「遭/糟」當來自「作」。更早的宕江入聲字讀如效攝的例子是李商隱《雜纂·不達時宜》:

「筵上包彈品味。」「包彈」來自「駁彈」。)張崇(861-932),五代楊吳時任廬州刺史,時代比黃巢(820-884)稍晚。

「蹋」-p讀如「獺」-t。

黃巢的-p可能併入了-t。

黃巢起義算失敗嗎?繼之而起的朱溫為何成功?

四藏居士 失敗,如同漢末黃巾軍有被曹操收編的,有被劉備拉攏的劉辟,如同北魏末六鎮起義中葛榮賬下有高歡,如同隋末起義瓦崗軍中有魏徵徐茂公,如同元末紅巾軍起義中有朱元璋,最後或皇王或將相,都與他們曾在的起義軍水公尺無干。 別讓夢想只是夢想 黃巢起義是農民起義,歷來農民起義都是有它的侷限性,對於黃巢本人,...

古代中最有殺氣的詩是《蜀道難》還是《不第後賦菊》?

小灰灰 個人覺得還是 不第後賦菊 比較有殺氣,蜀道難 的話,個人覺得就沒有殺氣,詩裡涉及到有關殺氣的,就是結尾部分用各種凶險來襯托蜀道艱險,同時暗示自己身世坎坷,仕途不順。其他就是寫的氣勢巨集大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這是李白固有的風格,非要說殺氣的話,李白的 俠客行 和 不第後賦菊 有的...

為何存在80後瞧不起90後,90後瞧不起2千後的現象?

yyy Y 因為前代人剛剛長大,可算有機會欺負小孩了。所以,為什麼再上一代的通常很少參與?因為差20年的怎麼著都工作甚至成家了,誰有這個工夫成天跟小孩過不去? 前半句贊同,後半句不認可。從我這個80後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為什麼瞧不起90後?很簡單,因為這一代人比較浮躁,生活追求虛無縹緲,精神世界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