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 ,這個 反省 是以什麼為原則和反省什麼?

時間 2021-05-31 14:15:33

1樓:如文教育

這裡的「省」,與其說是反省,不如說是每天都要對一天的經歷有意識地進行總結和回顧。這是有助於促進我們與朋友的關係,提高學習效率的好方法。

每日進行自我反思,不僅可以養成沉澱自己、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的習慣,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還可以培養自己的恆心、堅定自己的信念。

「毋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人格修養是通過日積月累的堅持、訓練、培育獲得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夜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白天根據反思總結適當調整自己的行動、及時糾正自己的行為和態度,經過長久的反省和磨練,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個人的修養才能得到顯著的提公升。

《論語》還告訴我們應當三思而後行,考慮清楚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和後果,衡量後、找到最好的行動方案再行動,可以盡量避免不理智的決策與不利的影響。這些都是很有益的教誨。

2樓:Miro Li

說乙個題外話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日:「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孔子對三思而後行怎麼看?思太多優柔寡斷,不思魯莽武斷,適可而止,兩次夠了。

如果是孔子來看「吾日三省吾身」,他老人家還是會說,「再,斯可矣。」

3樓:課堂留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的三省,三省之三,有著太多的誤會,是因為不熟悉儒家的表達。

第一,三省不是每日三次;第二,三省也不是多次的意思。

三省的意思,就是後面說的三件事,忠、信和習。

但問題是為什麼是這三件事,而不是別的三件事?如果不將這個說明白,或者簡單的拆分解釋何為忠、何為信,再解釋什麼是習傳,其實還是不足的,容易支離。

一、

首先要明白的是,忠信二者,本身就是乙個結構。

《易·幹》雲:「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論語·衛靈公》:「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這其中第乙個事實是,儒家內部將忠信二者連用,形成了一種整體式的表達。換言之,忠信是一體的,有忠必有信,有信必有忠。那麼忠信二者的區別何在呢?

忠在內,信在外也。忠從心而言,自出也;信從言而論,與人也。內忠而外信。

第二個事實是,儒家論修養,都是從言行而談。對於忠信,往往就是直接考量言語。乙個人的言論,往往最能反應忠信。

所以《論語·衛靈公》,說「言忠信」;而《易》中的進德之階,也是先忠信,而後進入誠的境界,其實還是在講言語。

為什麼從言語考量忠信?其實很簡單,假如我們離開物件而談論忠信,不是不可以,但是容易形成的是抽象的原則和概念。比如朱子說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從句子上來說,可謂精當。

但是如何是盡己,如何是以實?從自己的何處開始考量呢?未免有些無當。

儒家就是從言語來談忠信的。你看自己忠不忠,看的就是自己的言語,因為中其心者何?就是言語;你看自己信不信,就是在自己的言語,因為人之言者,就是語人。

從這一點來說,忠,就是自己主動說的話,是否符合事實;信,就是應對人說的話,是否屬實。這一主動闡述,一被動應對,就是為何忠信是一組結構!

為人謀,與朋友交,說白了還是通過語言來溝通,這時候你會如何?在面對別人的時候,是否也如對待自己是一樣的呢?你會怎樣說話,如何表達,怎麼解釋自身?這裡最重要的就是言的忠信。

這一句切忌是將忠信虛化為某種抽象的原則,結果將是大而無當,不知從何起用,乃至過分推高忠信的道德價值,而不知這是修身的基礎入手。乃至更有惡俗者,將忠信演化為完全的聽從,篡毀道義。

忠信落在語言之處,其實就是對乙個人言語產生了要求。對言語有了要求,就是修身,就是進德。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不是在忠信建立價值,而是因為忠信,則不違己。

忠信的出現,就是強調了,人有真實的自己。既然談忠,則先必有心;既然談信,則必先有言。

不違已生之心,不違已出之言,其實就是不違反自己。不離開自己,才是忠信的價值。並非離開自己之外,有所謂的忠信的價值。

朱子談盡己為忠,那麼怎樣的「自己」才是「自己」?以實為信,做到怎樣的程度才算實?建立了高強度的原則,形成了原則的權威,卻抽象了背後的勘驗,讓人自己體會,是迷誤人也。

而這一章之所以談言語的忠信,還有乙個很重要的理由,其實是應上一章的「巧言令色鮮矣仁」而發。言之忠信,正救巧言令色之偏也。

忠信之人言語真實無飾,必無巧言令色,如仁者之訥言也。孔子喜歡訥言者,我們一般人則喜歡會說話、能俏皮、抖機靈的人,但孔子則說以口御人者,屢憎於人。乙個不太會說話的人,往往很實在。

二、

其次,在忠信這個結構之後,還有一句話,傳不習乎。談清楚了這句,才能明白三省的三,為何是忠信和傳不習乎為三,以及為何分為這兩重結構。

既然前面的忠信,是對著言語;那麼這傳不習乎,就是對著行為。言行二者,是儒者之教的入手,也是核心。人之一身,就是言行。

這也就是為何曾子談省身,而不是省心。儒家所謂的身,就是言行。捨此言行之外,無所謂身可言。

傳不習乎,大多解釋為了老師傳給自己的學問要學習,要麼就是將師之所授,傳之於人。這簡直就是廢話了,這就好比把學而時習之解釋為,學習的內容要時常溫習,一遍遍的熟悉一樣,孔子之教也大,就只會提醒人重複嗎!

當時所謂的傳,其實是有特指。《曲禮》雲,七十而老曰傳。什麼意思呢?

就是人到了七十歲,年紀大了,無法照料事情了,就要把家裡的事託付給年輕人了。所謂傳,傳家事也。

傳不習乎,其實就是家中之事,能夠操持承擔了嗎?人生的行的根本,不是為人,也不是與朋友,而是在其家,在其根本之處。這就是為什麼在外是言語,在內是行為。

家事不在言,不需表白自身,而是需要篤實的行為;與外人則需要分辨、需要說明,但不可誇張過度。

為什麼要說承擔家事?因為如此,是以家為我,而不是以我為我,去其私心小我也。大丈夫之行,就是在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在張揚自我之處。

這一點與現代宣揚的自我個性,所謂的不接受家庭的壓力和負擔,有太多不一樣。

而且如此一來,與前面的為人謀、與朋友交聯絡在一起,這裡就是從為人、為朋友,到為了家。從遠到近,關係從陌生到親近,親疏遠近,歷歷分明;從言到行;涵蓋人身之易難,言輕行重,次序井然。

儒家之中,曾子以篤行見稱,更是以孝行著。一切行,皆從孝而出。救言語之巧者,不只是修辭,更在篤行。所謂言顧行,行顧言也。有言而無行,亦不可也。

所以曾子省身,就是省言行,所以是兩重結構,言忠信,行有習也。之所以而言分兩重,分忠信,是因為言語有主動和與人兩種狀態,加上行,並立為三。

至於行則從傳,是強調以孝行為本也!

4樓:唐子維

法國思想家泰依亞·德·夏爾丹說:反省是指:意識獲得轉向自己和支配自己的能力。

如同"自我意識":那是一種內觀自己、感覺自己、和自己交談、親密自己,陪伴自己,本質上是愛自己的能力。---怪不得我那麼愛反省,還以為是和自己過不去,原來是太愛自己了[哈哈]

5樓:金慎言

儒學是為己之學。而夫子之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朱子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三省無非是求盡己推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6樓:王路

下文說得很明白。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反省的是三方面:忠、信、習。

還有一種說法:三省意思是反省三次。

當以反省者有三方面為準。

三方面的第一點為:是不是盡己?

盡己的意思是,做到該做的,幫到該幫的。

比如,朋友從外地來出差,路過你的城市,想在你家借宿一晚。

那是不是你讓他在家裡借宿一晚就算盡己了?

不是。好事者曰:難道我還要請他去洗個腳嗎?

當然更不是。

假如你家就一張床,你不喜歡跟他一起睡呢?或者,假如朋友是異性呢?

如何才叫盡己?

盡己,不是委屈自己。不是違背自己的初衷,一味討好朋友。

有人說,微生高這個人直。

孔子說:誰說他直?(意思不是微生高是彎的。)有人找他借醋,他家沒有,跑到鄰居家借了點兒給人家。

這個就不叫盡己,這個叫「過猶不及」。

同樣,朋友求借宿,若不方便,坦言相告,盡力幫他找合適的,這就叫盡己。

假如你在東莞,朋友去東莞出差,想體驗一下。你幫他張羅,這就不叫盡己。這時候,能勸諫則勸諫,不能勸諫則不與之往來,嚴重的情況下可絕交。——這叫做盡己。

人和人之間,都是不一樣的。當有原則上的分歧的時候,不能違反自己的原則去取悅朋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才是作為朋友需要具備的條件。

所以,該勸諫的時候,要勸諫;勸諫不聽,怎麼辦?

那就不要勸諫了。因為很少有人能聽得進去別人一兩句話,就收斂自己的毛病,改變自己的本性。

故孔子說:「朋友數,斯疏矣。」——說他遍數太多,不僅起不到效果,還會導致你們疏遠。

已勸諫過,不聽,就算是盡己了。

這裡的「為人謀」,指的不僅是朋友,包括父母、領導,其他一切人都是如此。

對於父母,作為有不合適的地方,比方說,父母喜歡賭博,勸諫時,要拐著彎勸,免得傷及父母面子,所謂「事父母幾諫」。如果他們不聽,「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樣,也是「盡己」了。

盡己,就是忠。

做到「盡己」之後,第二點是「以實」。

盡己是忠,以實是信。

這點以實,主要指對待朋友的。

孔子坦言自己的志向時,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信,是處理朋友一倫的標準。

這裡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孔子還說過: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或曰:這裡為啥子又說「言必信」是小人的做法呢?

這就是孔子高明的地方了。因為,說話要看場合。

這裡,是子貢問孔子,怎麼樣才能算做「士」?

子貢,是個外交家,也是個大商人。這裡,問的是外交的事情。

孔子回答他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上矣。

重要的是,不辱君命,行己有恥。

作為乙個外交家,你老老實實,呆頭呆腦,說話不懂得拐彎,可能做到不辱君命嗎?

不可能。

與朋友交,要信。但外交,並不能生搬朋友相處之道。

另,「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句話是曾子說的。而且是曾子無場合、無條件地說的。

但孔子回答子貢,則是有場合、有條件的。

此當明辨。

第三點,傳不習乎?

這是對待老師傳給自己的學問的態度。

習,是一遍遍地熟悉它,免得忘失。

這一點,是在忠、信之後的。忠、信才是做學問的根本。

孔子還說: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傳不習乎,指的就是對待「學文」的態度。而前邊的孝、悌、親仁,則同於忠、信,它們是根本。

所謂,「本立而道生」。

因此,這三者的次序關係也很重要。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放在現代還合適嗎?

h7wW 合適啊另外,反向說法是 人本來就 三省 n省 人類思維模式底層 人類社交天性 物件是否是 吾身 則需要訓練,而這種特定反省物件也不是萬靈丹 傾向於這種反省,知覺物件的行為傾向,指向的是某一類的獨斷論 儒家文化圈 同類的是,諸如,上帝信仰的低檔版,差別是邏輯沒那麼嚴密,立論的依據是體感,不是...

吾日三省吾身,可以做到,但反省之後卻總會有很多缺點還是忘記改變,該怎麼記住改正這件事?

足族 寫下來,然後經常看,提醒自己去行動,改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是第一步,經常提醒自己是第二部,落實執行是第三步。曾國藩應該是把自省能力做到極致的乙個人,每天寫日記,每天反省改正,勤奮,堅持,從乙個資質並不是特別拔尖的人成為一代名臣 弓長 不太相信可以做到日三省自身。感覺那是完人狀態,一般人做不到的...

如果東三省和江浙滬領導互換,對這6省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海力 我覺得你可以搜尋下,歷任廣東省委書記 從任仲夷開始就可以 深圳市委書記 江蘇省委書記等等,再搜尋下每一位的履歷,看看有多少是東北人或者說有多少是從東北下一任就調過去的。 大鵬展翅飛 這一點,寧波人應該深有體會,巴音書記的十年據說是寧波發展最慢的十年。而今,巴音書記早已履新吉林省委書記。祝願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