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藝術要去巴黎?

時間 2021-05-31 02:57:26

1樓:鹽選推薦

因為巴黎自由浪漫,現代與古典相容,印象派在這裡誕生。藝術是刻在巴黎骨子裡的東西。

新巴黎:一場流動的盛宴

19 世紀中期,巴黎經歷了一次大改造。在此之前,巴黎雖然也頗具規模,但古老的城市規劃略顯擁擠、昏暗,排汙設施落後,無法滿足巴黎人口日漸增長的需求。所以巴黎的改造勢在必行。

法國當時的皇帝是拿破崙三世,他找到了一名叫做奧斯曼的男爵擔任新巴黎的規劃師。

奧斯曼男爵是一位經驗豐富且勇氣十足的男人,他想讓巴黎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展現出乙個近代化偉大城市的奢華、大氣和魅力。他認為,巴黎是一位奢靡優雅的貴婦,她必須要帶有與之身份相配的大街、廣場、花圃,甚至街邊廣告欄。

他重新規劃巴黎的主幹道路,拆除了許多雜亂的中世紀建築,用寬敞的林蔭大道把巴黎規整地劃分成一片一片,並為大道鋪設了新的瀝青路;他把一條水渠從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引入巴黎,讓巴黎人從此再也不用喝從塞納河裡抽上來的髒水,建立了發達的地下排汙系統,一直沿用至今;除此之外,他還造了紀念性的建築、廣場、花園,盡力保全沒被拆除的中世紀建築,讓新城市不丟舊時的風韻。

經過男爵改造的新巴黎,彷彿歷經了一次重生。

公共設施的便利度大幅度地提公升,讓人們的出行和娛樂更加便利,同時帶動了巴黎的休閒產業和文藝產業。商鋪、咖啡廳、畫廊、沙龍、劇院……越來越多,整座城市以驚人的速度完善著。

19 世紀 70 年代,奧斯曼男爵被解職。但巴黎現代化的程序並沒有停止腳步。

19 世紀末,為了慶祝 1889 年世界博覽會,極具科技感和現代感的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這座 324 公尺的高塔,在今天看起來也許並不算出眾,但在當時,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也是最能彰顯人類科技水平的建築物,它通身用鋼鐵構件、金屬部件和鉚釘建造,裝配著最先進的液壓公升降梯,站在它二樓的平台上,寬闊蜿蜒的塞納河成了一條青紫色的紋路,房屋像散落地上的火柴盒,巴黎聖母院彷彿乙個小玩具,瑪德蓮娜大教堂只有銅頂清晰可見……

進入 20 世紀,巴黎的地鐵營業,在 27 分鐘內把人們從巴黎的一邊送到另一邊。人們可以隨便跨越自己的街區工作、出行。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巴黎成為了舉世矚目的摩登大都市,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不僅美麗、現代,更具有獨特的人文氣息和浪漫氛圍。它把古典和現代相容幷蓄,不守舊,不固執,優雅地叛逆著。它的存在本身,就如海明威縮寫的那樣,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而在這場盛宴中,最讓我喜歡的場景,便是印象派的繁榮。

在我心中,印象派藝術是最能詮釋巴黎氣質的藝術。

印象派:最能詮釋巴黎氣質的藝術

2樓:YU Bo

我不同意上述的許多觀點。說巴黎不再是藝術中心,是不恰當的。說巴黎的藝術不再位於流行審美的浪尖,就是巴黎的藝術不行了,也是不準確的。

事實上,藝術不止乙個中心,審美潮流也不能代表藝術本身。一幅畫放在那裡,今天覺得不好看,明天覺得好看,變的是個人審美,是大眾潮流,不是畫,也不是藝術本身。

我認為,欣賞藝術,也不應該只看到藝術所表現出來的那部分。一幅掛在牆上的畫,就像是一扇窗。去理解它,就要透過這扇窗,往裡看,往遠處看。

所以,福克納在領諾貝爾文學獎時才會說: "說到底,藝術的力量,是道德的力量。"藝術是花果,靠土壤滋養著,而道德在土中,隔遠了看,只能看到透過花果滲出來的那一點。

那怎麼辦,非得走上前去,埋在土裡,才能感受到。

巴黎就是這樣一塊厚土壤,積澱深,養分足,土裡面有的大善和大惡,僅憑摘幾顆果采幾朵花,拿在手上看,是不過癮的。

為什麼選擇出國學藝術?

這裡美院附中畢業生,畢業的時候考上了本部。但是最後我選擇了出國。因為我發現自己喜歡當代藝術,更喜歡無拘無束地創作。我在附中那幾年國內當代藝術別說氣氛了,教當代藝術的美院就沒幾所。而且最後一年藝考的時候老師一直勸我學造形專業,因為我專業成績好。我初中決定考附中的時候沒有正規學過太多東西,我爸有很多藝術...

學藝術和不學藝術的人看待藝術品有什麼不同?

zoemore 不學藝術的人還停留在肖似和風格識別階段,基本沒有超過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撐死也就能看懂抽象表現,就到頭了。學過的人就會有很多方法看門道,細節,變化,背景和層次,不是僅僅乙個會不會畫畫這樣粗暴的動手問題,而是看出乙個藝術家是怎樣作為一塊版圖被鑲嵌到他所在的那個時代中去的。很多人覺得自己看...

為什麼學藝術的人看著很有氣質?

繪畫的上校 學美術的人會越來越有氣質!他們觀察事物的角度和普通人不同!他們看事物和觀察問題會更全面,會從多方面看問題!在畫畫的過程中需要耐得住寂寞,長時間的寂寞和思考會讓他們更知性!乙個人知性的人自然就有氣質!還有就是穿著打扮!學習藝術的思想比較自由開放!穿著比較時尚灑脫!內心比較自信所以看起來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