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

時間 2021-05-31 00:15:02

1樓:映月

人品不行。

章惇救了他哥蘇軾,他反過來恩將仇報,如果說蘇軾不救章惇,還能勉強用官小,膽子慫,不敢上奏來解釋的話,蘇轍可就找不到任何理由了。別人救了自己親哥,自己去恩將仇報。怎麼也說不上是人品好。

所以後來章惇再次上去之後開始報復他們了,然而章惇最後還是失勢了,蘇軾最後也放棄了報復,蘇軾和章家也和好了。

可是蘇粉在講蘇家兄弟和章家之間的事情的時候,總是忽略蘇家先恩將仇報,最開始章惇是有恩於蘇家的這個事實。每次講到蘇家兄弟都是說章惇怎麼怎麼對不起蘇家,蘇家胸懷多麼寬廣。

當然,蘇家最後選擇沒有繼續報復也算是有胸懷,可是細想之下,他做出不報復的決定是不是因為他自己心裡也清楚是自己先對不起章惇的呢。

偶然間了解到了他們之間的事,突然感覺乙個人有好的作品是真好啊,優勢太大了。好作品流傳於世,後世就會不斷有粉絲,那些粉絲就會宣揚偶像的好,忽略偶像的差,進而導致別人被罵,而好多人看到有人在罵,他們也跟著罵,雖然不知道罵的是誰,但是知道是自己喜歡的人的對頭就夠了。

2樓:Atticus桐舒

作為乙個現代人,我覺得用電腦打乙個四萬字的小說很吃力,也很費時間。

作為乙個古代人,蘇轍浩浩湯湯寫了好多字,欒城集三本當枕頭用有點太高。這足以見蘇轍的勤奮。十八歲考中進士還勤奮如斯,能做到副宰相不足為奇。

蘇轍最令我敬佩的地方,是他的現代化思維。今天正好讀到右司諫論時事十首,論台諫封事留中不行狀。說,「帝王之治,必先正風俗。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要先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人們都要知道要勤勞要友善要愛國要文明。後面又講,「言當則行,不當則黜。若當而不行,不當而不黜,則上下苟且,廉恥道廢,風俗衰陋,國將從之。

」想想當年文革,難道不是不當而不黜,風俗衰陋嗎。

讀蘇轍到底是為什麼?學用文言文寫文章嗎?學歷史嗎?學作詩吟賦嗎?

我覺得,並非僅僅如此而已。

3樓:黃如一

其實也聽過一種說法,論自身才具,他老爹蘇洵才是最弱的一位,但就靠一篇《六國論》壓倒小小蘇了,可見代表作的重要性。而在超巨哥哥蘇軾的映襯下,蘇轍(其實也包括蘇洵)就顯得更弱了,畢竟「三蘇」是乙個繞不過去的組合式。但是也好,蘇軾最著名的代表作不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嘛?

裡面有一句「兼懷子由」。很多人知道,子由就是蘇轍的字,也算是超巨哥哥幫弟弟在文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了吧!

4樓:灰色化妝

蘇轍為人低調恬淡,不單選了乙個平安卑微的官職,只與些賢士來往,而且還不聲不響地有了三個兒子,七個女兒,當然女婿也一堆。在政治上受蘇軾牽連,降職在遙遠的外地任酒監。蘇軾被貶黃州,蘇轍還要替他照顧家眷,輾轉送他們去黃州。

50歲左右的時候,他公升任吏部尚書,賜翰林學士,出使契丹。不久又被罷黜,做汝州太守,之後又調任他處。在練瑜伽術方面,蘇轍倒很有一套,練得腸胃病都好了。

5樓:小樓一夜聽春雨

蘇轍在唐宋八大家中並不出眾,尤其是有蘇軾這樣的哥哥在前,更顯其星光黯淡。他的地位大致與曾鞏相當。其實,蘇轍是少年成名,18歲與哥哥蘇軾一起考中制科,位列第三等下,名動京師,但因為要照顧父親蘇洵,並沒有同哥哥一起進入仕途。

但是,他在仕途上的成就卻超過哥哥,最後做到了副參知政事(副宰相)。另外,蘇轍在詩、詞、散文馮領域也頗有建樹!

6樓:「已登出」

這個巧,剛剛看完百家講壇的講座,那位老師講的就是蘇轍,大師對蘇轍的名字的解釋是這的「無功亦無過」。大師認為,蘇洵給蘇轍名字的『轍』字含義便是:『無功亦無過』。

我覺得這個解釋特別好。作為蘇軾的兄弟,蘇轍的一生並沒有蘇軾那樣的大起大落,也做到了比蘇軾高的多的官位,位列宰相。他真正做到了中國古代所崇尚的『中庸』二字。

7樓:一生支援Newbee

跟他哥哥一樣,忘恩負義。

章惇作為烏台詩案中,不顧黨派紛爭救了蘇軾一命的恩人,轉頭就在被貶到外地之時,這兄弟倆乙個不顧救兄之情落井下石,乙個作壁上觀,這就是蘇家兩兄弟的人品。反正我是不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蘇粉痛恨章惇,這難道不是他們自作自受,種因得果?

8樓:後知後覺

蘇轍,字子由,「子由」在蘇軾的詩詞中出現107次,「戀弟魔」啊。比其兄適合從政名頭沒那麼大,不會樹大招風,四平八穩才是從政之道啊。

9樓:瞻瞻

康震教授評價蘇轍時說他是「冰山下的火焰」,此言中矣。和哥哥子瞻的外放型性格比起來,子由更內(men)向(sao),但其中隱藏的是赤誠的愛國之心和堅韌不拔的意志。由下面的例項可見一斑。

蘇軾和蘇轍同年進京趕考,兩人雙雙進入宋朝級別最高的制科考試。蘇軾獲得三等(實為最高等,前兩級虛設),子由的文章卻被貶為最低等。蘇轍在文中痛斥宋仁宗的生活習慣,毫不留情,引起大臣見兩極分化的爭議,最終評為差等。

冒著仕途受阻的風險仍直言敢諫,表面上還不動聲色雲淡風輕。我超佩服子由的!

下面是子由子瞻的娛樂小劇場。

10樓:

作為一名詩人和文學家,蘇轍的水平可能遠遠比不上其兄大蘇,小蘇的詩是典型宋詩風格,有些平和沉悶,詞與大蘇那種豁達瀟灑相去也不可以道里計,骨子裡帶著刻意和拘謹,他給文壇的最突出的貢獻是與大蘇往來唱和的詩詞,確實是文人氣息濃厚而又情真意切。

作為一名活躍于熙豐-元祐時代的政治家和臣子,他的水平在那一長串的耀眼的名字中並不算突出,儘管官位已經到了門下侍郎,超過大蘇的禮部尚書,但在發出的聲音並不很多。但小蘇為人精細審慎,對世事的認識和判斷務實並且理性,這一點遠遠勝過大蘇的浪漫與不合時宜。

11樓:小麒涵

蘇轍的人生經歷其實可以算作豐富多彩,除了在政治地位上高蘇軾一節之外,弟弟大體稍遜於哥哥。蘇轍早年舉進士反新法。舊黨執政後逐漸受到重用,他與舊黨的大部分人一樣,對司馬光全廢新法的舉措頗有微詞。

蘇轍拜相前(應該是在任尚書右丞時)出使遼朝,還和遼人聊了自己和那著名的兄長。蘇轍任宰相前後,還參與關於黃河改道的爭論。哲宗親政後,蘇轍被貶地方,在地方上頗有政績。

宋徽宗即位初時處境稍好,於是在潁濱買田定居,終老於此,死在2023年。南宋時候追贈為太師,諡號「文定」。

蘇轍的一生下來,除了他「一唱三歎」如汪洋大海般的文學成就之外,最重要的便是與兄長蘇軾的親情。兩兄弟從2023年蘇轍出生到2023年蘇軾去世時,互相陪伴超過60年,儘管在為官後的數十年大起大落,尤其是蘇軾屢次得罪各方,但兄弟之間真摯的情感從未減少。蘇軾貶黃州時蘇轍不斷上疏請求代罪,蘇軾被舊黨再次貶謫時,當時已經位列執政的蘇轍又上疏請求用自己的官職為蘇軾抵罪。

兄弟二人最後的會面應該是在蘇軾貶到海南前的嶺南一會。蘇軾臨終時的遺囑也提到了蘇轍,而蘇轍不僅遵從遺囑,為蘇軾擇地安葬,還寫墓誌銘及悼文紀念。蘇氏兄弟的親情,可以說是亙古難見的,其中的真是史書中少有記載的。

以前寫蘇轍資料時候的印象,最近都忘了,只記得這些了。有興趣的人建議先看看蘇轍年譜和他的自傳,在《欒城集》(之前錯打為《龍川集》,那貌似是陳亮)裡面都有(漢典古籍可以查詢)。

想看軼事的看周勛初版《宋人軼事彙編》,丁版《宋人軼事彙編》有電子版。

附錄:開心因此能幫到別人(雖然實際上幫助未必多)。

12樓:夜探青樓

自宋初柳開、穆修以迄石介、尹洙、蘇舜欽、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曾鞏、蘇洵及其子軾、轍兄弟、秦觀、張耒、黃庭堅、陳師道,氣必疏快而力祛茂興,與發宋文之機利,而以殊於唐格者也。...其中歐、蘇、曾、王,與唐之韓、柳,並稱唐宋八大家,為後世言古文者之所宗。然惟歐陽修,碑傳議論,兼能並擅。

蘇氏軾、轍,策論得歐陽之明快,而碑傳殊無體要。」、「今觀其文疏於敘事,而善議論,辨明古今治亂得失,出以坦迤,抑揚爽朗,語無含茹,而亦不為鉤棘;策論特其所長,碑傳則其所短,與軾蹊徑略同,而波瀾不如;氣不如軾之舒,筆不如軾之透。…策論至蘇氏父子,原原本本,述往事,思來者,有以見天下之賾,古今之變,而觀其會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直與周秦諸子同為一家之言,固不僅文章之工。

而觀轍之所為,其學兼綜兵農儒法,其文出入莊、孟、蘇、張,雖不如洵之峭勁廉悍,而頗追軾之條達疏暢,意到筆隨,無愧難弟也。…然軾轍之文,有餘於汪洋,不足於淡泊;工於用盡,而不善於用有餘;可振厲以警發憒憒之意,而未能唱嘆以發人悠悠之思。」

13樓:tom

洩腰。子瞻子由子美。。。

大宋七蘇,沒有不行的。托大宋文化昌明之福。

子由常勸子瞻擇友。我們都知道子瞻還是傷在幾個所謂朋友手裡,比如章惇、沈括。。。

極具針砭。

可見子由比子瞻這方面清醒的多,而世上沒幾個人能佔子瞻上風。

足見子由之能。

唐宋八大家誰的遭遇最慘?

春歸何處 這八個論慘,我所知應該是柳宗元。當年因為寫柳宗元的劇本,曾經系統性的了解過一些。早年父親不在身邊,一直到青年以前家境貧寒。永貞革新,一腔熱血,壯志難酬。一朝受忌,永不返用。一輩子顛沛流離。多經家人喪亡。自永州後,身體一直不好。同是貶謫到偏遠的地方。憲宗時候與後世北宋年間差別還是挺大的。一 ...

為什麼唐宋八大家沒有南宋的?

Mr.唐 先說廣為流傳的版本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眾所周知,是先有北宋再有南宋,北宋六位以及唐代兩位是因為對中國散文有了突出性貢獻,所以被明初朱右將將韓 柳 歐 曾 王 三蘇為 六先生文集 並三蘇為一家 是首位將唐宋古文八...

唐宋八大家單純按照文學造詣來排名會是怎樣?

浩韻 唐宋八大家 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現在明太祖年間翰林院朱右以唐宋文為宗選編的一本 六先生文集 書中把三蘇並為一家。明中期唐順之編 文編 在唐宋時期所有的文人文章中獨取此八家文章。後來茅坤又編了一本 唐宋八大家文鈔 所以 唐宋八大家 的出現是以古文為本,本稱作為 唐宋古文八大家 就當時的時代環境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