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把 To be, or not to be 翻譯成 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莎士比亞的原意嗎?

時間 2021-05-06 02:59:11

1樓:

姜文在《一步之遙》裡那個旁白翻譯得對:

這麼著或者那麼著……

其實有些東西很難翻譯。

就像我們現在不理解美中國人就是不戴口罩一樣。很多東西你或許可以描述出來,但是深層心理完全不一樣,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對生存還是毀滅,對這樣還是那樣,都不是一回事。

對美中國人來說,這次生存還是死亡還真不是個問題。還有比生存和死亡更值得選擇的。

所以僅僅侷限在生死上,是中中國人的角度。

2樓:是田某

這麼著,還是那麼著

這是莎士比亞的問題啊

3樓:周天

我覺得與原意已經很接近了。

雖然有些答覆中都說有更接近原意的翻譯,但我認為翻譯雖「信」為基礎,但「達、雅」更為重要,尤其是「雅」之一字,不能脫離作品本身來看。

一部話劇作品的翻譯,不僅僅是要忠於原意,更重要的是要寫出話劇這種表演形式在語言上需要的簡潔、明快和節奏感。如果只追求準確,導致語言在舞台上的表現毫無感染力,那對於觀眾和演員都是毫無意義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朱老先生的翻譯已經很接近原意了。

4樓:王若楓

不是原意。

那段話,是王子產生了自殺的念頭之後,在暗夜裡獨上懸崖準備輕生的時候的內心獨白,通篇都在【要不要自殺】的猶豫當中搖擺。

所以,當他看著懸崖下的海面問自己要不要跳、看著手裡的刀問自己要不要刺的時候,to be 和not to be,就是在問自己要怎麼辦。

因此,朱生豪這個散文家的翻譯是不準確的,我推崇卞之琳翻譯的:活著,還是不活,這是個問題。

乙個打算自殺的人,他猶豫是的「繼續活著」還是「別再活著了」,【我不活了】跟【死亡】是兩碼事,只有卞之琳抓住了劇中人的心理,其他諸如「生存還是毀滅」「生命或者死亡」等譯本,就把乙個試圖自殺者要主動殺死自己的想法變成了一種普遍的不可抗拒的逝去,基本上可以說是錯的翻譯。

5樓:戴漢君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誰不懷憂。

令我白頭。

胡地多飈風,樹木何修修。

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6樓:王大仙

之前聽梁文道講,之前莎翁的劇和現在是不一樣的。

當時的莎翁劇是娛樂,不像現在是高雅。他要迎合來找樂的中下層觀眾審美。所以,莎翁劇現場可能和現在地下二人轉一樣粗俗搞笑,導致當年的台詞和現在的台詞含義不一樣。

這句to be or not to be就這就有代表性的一句。

據記載,當年演的時候,演到這裡,台上一男一女兩個演員,倆人擺出老漢推車的姿勢,然後男演員,說出這句 to be or not to be。

看戲的觀眾就會進入乙個高潮:全場高喊,be be be be。

這個時候,這句的意思就不是生存還是毀滅,而是幹還是不幹。

這就是莎翁牛的地方,他利用雙關語既把握了當時觀眾的心態,也成就了現在的高雅。

7樓:祁鳶呀

很多人都糾結它是怎麼翻譯的,我覺得應該看看他為什麼說這句話,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說出的這句話,這樣就知道了。

是他的原意,他是看了司馬遷的史記,對於司馬遷的境遇有感而發的。對於司馬遷在生死之前的抉擇而發出的人生思考,司馬遷選擇生存和死亡都是兩難的,所以才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乙個問題。

歷史百家講壇,講漢代時期和史記的專家提到過,關於司馬遷的選擇活下來完成史記再了結自己,莎士比亞才發出這樣的感嘆。你們可以去看看,不過也不知道還有沒有,四年前看的,具體哪期我忘了。

隨便提一下,不要說我懂不懂英語語法啊,古英語啊什麼的,為什麼不根據英語翻譯來說?為什麼?因為我不懂嗎?

我是英語專業翻譯學院的學生,不接受反駁,本人比較幽默,哈哈哈。

可以看一下百家講壇,會上癮,特別好看,就算什麼都沒記到,我現在還記得那個五代十國的那期。有時候看起來不相關的東西其實都可以融匯貫通的,學到的東西很多。

我比較感興趣為什麼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中西歷史,沒人發現嗎?扯遠了....... 算了,就這樣

8樓:郗年

這個問題真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從有所爭論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因為生存還是毀滅這個說法是不會有人詢問這句話什麼意思的,但「to be, or not to be」 卻是所有讀哈姆雷特的人都會停頓思索其意義的句子。

前面高票回答說得很好了,我覺得沒啥要講的。我的觀點的話可能是:結合上下文,我覺得生存還是毀滅基本表達了原文的意味,之後對仗的幾個問題我覺得差不多都對應了。

但「to be, or not to be」這句話本身含義的模糊和理解的多樣意味著它可以不只是「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當這個問題被丟擲時,後面的解釋還未被聽聞,就意味著它可能還有更多的意境。這個是沒辦法被翻譯出的。但我覺得在找不到完全對應的詞的情況下,能表達出最基本的意思保證閱讀通順是第一位的,所以我挺認同這個翻譯的。

9樓:凍糖

一直覺得這個翻譯很違和,個人覺得再加上後一句「this is the question」,翻譯成這樣比較好:

存在還是消亡,這是我們用一生尋求答案的問題

個人理解就是,人到底值不值得活著?沒人說得出答案,我們每個人、每一刻,都被動或主動地面對著這個問題,直至消亡。

作為一名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對這句話還是挺有感觸的。

有一段時間,我正處於鬱期,狀態非常差。每天每時每分每秒,我都問自己:「活著這麼痛苦,為什麼要活著?

為什麼不能死去?為什麼人們厭惡死亡,恐懼死亡?既然所有最後都會消散,為什麼還要努力?

為什麼還要掙扎?」

很明顯,這些問題沒有「答案」,但我最終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不是自願的,所擁有的資源,也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我們的人生,看似取決於我們的選擇與行動,但實際上我們能改變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每個人都被命運所拿捏著,沒人可以反抗,但矛盾的是,我們自己的行動與思考也屬於命運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的思考到底是自己的思想?還是注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想法?我們的行動會改變一些事情——即便很渺小,這些改變究竟是我們的意志還是命運使然?

命運實在太強大了,也許人們活著就是為了痛苦。

但我還是覺得,既然命運已經注定,除了接受,我們沒有別的選擇。

「To be or not to be」,都是我的命運,既然目前看來,我的命運是選擇「To be」,那麼我就好好活下去。

那些我本該經歷的磨難,不過概率多小,發生了,它的概率就是100%,接納、包容這些「黑天鵝」,這樣我會活得輕鬆一點。

為什麼要活著,因為我無法選擇,這不是乙個選擇題,而是乙個客觀事實。

「be」無法改變,那麼就用餘生去尋求「The answer」。

(答主還是學生,文筆稀爛,詞不達意,僅為個人觀點,不求苟同,求輕噴

10樓:Pippy

是做,還是不做?

是是,還是不是?

是蜜蜂,還是不是蜜蜂?

是幣,還是不幣?

是這,還是那?

這是個問題。

嗯?什麼問題?

是這是個問題,還是那是個問題?

是問題,還是不是問題?是個問題。

11樓:

莎翁當時的古體英語和現在的肯定不一樣吧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還有那句女人啊,你的名字叫懦弱

這些應該都是後來人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吧,不過很順口也就被大家所承認了。

模擬以前古書上的註解,某某大家對這個某某古樹寫了一本註解,實際上也是加入了後續讀者的一些認知和思考吧

12樓:sirdan

不是原意,莎翁生於英國東北部,這是當地方言。

整句話,是哈姆萊特靈魂的自我拷問:我卑微嗎?我被叔父,被未婚妻佔便宜了嗎?

13樓:Yuhan Jin

不是。我一直以來對這句話被翻譯成「生存還是毀滅」耿耿於懷,有語義學上的考慮。

另乙個答案已經答了,但我還想修正,或者補充幾點:

首先,16世紀的伊莉莎白英語,已經是現代英語了。莎士比亞的to be用法當代英語還是在用的,比如come into being或者come to be,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第二,to be的意思就是,之前沒有,現在有了。約翰福音第一句話KJV版本(和莎士比亞同期):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就是這個was。「太初有道」的「有」字,但明顯我們沒法翻譯成,有還是沒有。

第三,為什麼翻譯成「生存還是毀滅「不好,主要因為我認為「生存」和「毀滅」這兩個動作更趨於動態的動詞,而不是靜態的動詞(stative)。這兩個的區別就是,動態動詞是跑,跳,打,走這種有過程的可以持續的動作,而靜態動詞著重於狀態,比如知道,看見,你知道了就是知道,看見就是看見,其實嚴格意義上沒有正在知道或者一半地看見這種說法的。

而顯然to be在這只能是靜態動詞,而翻譯成「生存還是毀滅」就變成了動態動詞。

所以最後到底應該怎麼理解?

如果你上面都看不懂,或者懶得看,那就看這裡:1就是to be,0就是not to be。所以,是1還是0, that is the question.

14樓:餓死的小冰

我想了乙個有意思的問題。如果拋開這句原文,讓我來為哈姆雷特的那段自白加一句開頭,我會怎麼加?

結合原文的水平,我想了好幾種很哲理的句子。但是,如果要我誠實的說,在沒有莎士比亞原文做基礎,只給我這個故事梗概的情況下,我大概率會給這段獨白加這個開頭:

「幹還是不幹呢?」

尊重一下落難王子的身份,可能改成這樣:

「是隱忍,還是反抗?」

畢竟以我的水準,要想讓讀者一目了然角色到底在想什麼,只能這麼直白了。所以說,還是莎士比亞有水平。

用生存還是毀滅代替我那兩個水準極低的選擇,不僅同樣表達了哈姆雷特內心的掙扎,告訴了讀者主角的思維,同時避免了蒼白直敘。

幹還是不幹?咱不想這些俗的。咱該想的是大義面前,如何取捨,對「我」,乙個王子來說,這就等同於生死抉擇。

至於生是取義,還是死是取義,我也不告訴你了,這一點留給讀者你自己去想。

這樣一看,這個翻譯既符合現代定義的 to be(生存)的釋義,放在原文又極其適合。你說它符不符合莎士比亞的原意?我覺得是符合的。

宋清如有多喜歡朱生豪?

君莫問 朱尚剛在 詩侶莎魂 我的父母朱生豪 宋清如 一書中說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駱先生常常在課餘和假日來看母親 後來,母親懷了孕,並且於1951年暑假回常熟鄉下生下了我妹妹。見仁見智,不必多言。 那楊已至 從朱生豪 晚年 過著貧苦勞困的生活而宋清如的不離不棄 從朱生豪32歲的英年早逝,宋清如帶著兩歲的...

如何把國產車開出豪車的感覺?

浪花 首先掛倒檔,倒車燈會亮一下,別人就以為車是自動擋的。搖玻璃的時候要均勻,這樣別人會以為是電動的。三伏天也不要開窗戶,給別人造成有空調的感覺。 Mars 買過華晨的寶馬,現在開著一汽的奧迪!沒羨慕過豪車,我也不想比較。總而言之這種中國產車真的挺好的。空間夠用,3.0t的馬力也夠用。我還想那麼多幹...

朱一龍的生圖能打嗎?

李秋水 對不起,我本來是從私生脫飯回踩那個問題過來的,我不是粉絲,也不看劇,就路人,然後我被這些圖打到了,實不相瞞姐妹們,我想睡他。 寧娜 打誰啊!我們朱先生可不是用臉打天下的小白臉呀,乙個助力不帶素顏就敢直播,他在乎過顏值這玩意嗎?再說我們這些粉絲也不是那些個膚淺的人啊,就算有一天他滿臉褶子老年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