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別久悲不成悲 十分紅處竟成灰 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30 17:53:02

1樓:「已登出」

這句話出自《牽絲戲》,有段時間也在學唱,特喜歡副歌部分的戲腔。偶然看到這個問題,那就答兩句吧。

有次上樂理的選修課只記住了講師的一句話,大意是:歌曲簡譜中,如果想知道這首歌的基調,可以直接看最後乙個音符的奇偶;奇數或歡快或激昂,偶數或嚴肅或低沉。

接著我們來對照一下,看看這句歌詞的簡譜:

02 35 65 35 2 // 32 12 35 6

乙個re,乙個la。都是偶數,所以很明顯所傳達的情緒不高。

再來看音階的起伏:

2唱5別

6久5悲

3不5成

2悲3十

2分1紅

2處3竟

5成6灰

特別要指出的是,最後乙個la是高八度。

我們再畫個折線圖就可以很直觀的看出,上半句呈M型,且左峰高於右峰;後半句呈V型,右坡陡於左坡。

最後我們就可以來找「詩眼」。從折線圖的高低對應的字有:「」、「」、「」,我們再乙個個分析。

先看「」,「十分紅處竟成灰」,這個紅是形容處的定語,而且與灰呼應。如果說它是詩眼,一來有「灰」同權,二來也有點俗。然而你看從「紅」到「灰」的折線圖,走勢像不像「指數函式」?

這說明什麼?說明了這個變化過程很劇烈。

再來「」,那就更不是了,且不說出現了兩次,還跟「不成」是乙個詞語,在這句話本就不能拆獨。

最後這個「」可就很微妙了。因著「久」,令「悲不成悲」,也令「紅處成灰」,歌者眼睜睜的看著「久」的做功,不知道有沒有意識到對自己的影響呢?

既然詩眼定下來,那就方便理解了,因為時間的流逝,許多往昔的事物都發生了改變,猶如「人面桃花」,無可奈何。

此外,我們再聯絡一下上下文「萬事如/入歌吹」這句話既是寫世事無常,也有表達白駒過隙;而「願誰記得誰……」為什麼要記得?因為時間會讓人遺忘啊!

以上直筆草書,未經推敲。

2樓:松平信綱

最高票的引用文案是翻唱文案,不是原曲文案,暫且不論。

看下這兩句的出典:

上句出自姜夔的《鷓鴣天·元夕有所夢》「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作者給過解釋,這句詞的斷句是「唱/別久悲不成悲」而不是「唱別/久悲不成悲」,那就是說和原典用意類似,別離已久,悲情經過時間的沉澱,雖然越久越深,但已不成悲曲。

至於下句有很多種說法,一種說法出自舒儀的《格仔間女人》,原句是「開到荼靡花事了,十分紅處便成灰」;另一種說是清人詠炭的對聯,原句是「一味黑時猶有骨,十分紅處便成灰」。

不管是感嘆還是諷刺,「紅」到「灰」的這個變化是核心。用乙個「便」字,就給人多了些宿命的感覺,似乎天下之事皆是如此,概莫能免;而歌裡用「竟」字,相比之下多了幾分出乎尋常的驚嘆,也就多了幾分感嘆和無奈。

半夜睡不著瞎分析,以上desu。

3樓:teemo

木偶變成一抹火紅,老翁說: 暖矣,孤矣。

文案余少能視鬼,嘗於雪夜野寺逢一提傀儡翁,鶴髮襤褸,唯持一木偶製作極精,宛如嬌女,繪珠淚盈睫,惹人見憐。

時雲彤雪狂,二人比肩向火,翁自述曰:少時好觀牽絲戲,耽於盤鈴傀儡之技,既年長,其志愈堅,遂以此為業,以物象人自得其樂。奈何漂泊終生,居無所行無侶,所伴唯一傀儡木偶。

翁且言且泣,餘溫言釋之,懇其奏盤鈴樂,作牽絲傀儡戲,演劇於三尺紅綿之上,度曲咿嚶,木偶顧盼神飛,雖妝繪悲容而婉媚絕倫。

曲終,翁抱持木偶,稍作歡容,俄頃恨怒,曰:平生落魄,皆傀儡誤之,天寒,冬衣難置,一貧至此,不如焚,遂忿然投偶入火。吾止而未及,跌足嘆惋。

忽見火中木偶婉轉而起,肅拜揖別,姿若生人,繪面淚痕宛然,一笑迸散,沒於篝焰。

火至天明方熄。

翁頓悟,掩面嚎啕,曰:暖矣,孤矣。

4樓:張凱瑞karry

唱別久,悲不成悲。

唱久了別離之詞,麻木了,悲傷也感覺不到傷悲。

十分紅處,竟成灰。

紅色,到了極致,便成了灰色。

因為牽絲戲是以木偶為第一視角的歌,所以就會很好理解啦~前一句貌似出自一句詞,查完回來補哈~

綠蘩悲水曲,茱萸別秋子什麼意思?

Three詩睿 綠蘩,綠蒿也,就是如今說的青蒿。別秋子,秋來,茱茰子墜落。當年南北朝時代盛況 新成安樂宮,宮如鳳凰翅 擬二儀而構路寢,法三山而起比翼,然而時光過去數百年,而今卻只能看見蜿蜒的溪流邊長滿了青蒿,秋天茱萸墜落在地,景色變幻,盛況不在,當年文物阜盛,而今斷壁殘垣,觀之令人豈不悲傷?故是謂古...

聽聞愛情,十有九悲。異地戀該如何守護幸福。?

阿糖 異地戀說實在的真的很可憐。沒錯!就是可憐!在女生下雨天眼巴巴看著別的同學同事的男朋友來接她們,而她只能自己頂著雨跑回家的時候。在女生生理期或生病時沒人照顧的時候。在女生遇到傷心的事沒辦法趴在他懷裡哭的時候。是不是很可憐?男生亦是如此。如果兩人真想長久,那麼必須有一方妥協去到另乙個人的城市,異地...

郭德綱唱的青樓悲秋和劍閣聞鈴的曲調是自己改的嗎?

candysays 不是自己改的,哪有那麼大能耐。中國傳統民歌 曲藝 戲曲最大的特點在依字行腔,不同的牌子 小調由於傳唱人的流動帶到了各個地域,在當地產生了不同的唱法,乙個繡荷包 放風箏,全國很多省份都有自己的唱法。京杭大運河帶動了南調北唱,北調南唱,秦淮景 照花台 孟姜女 送情郎等等。再說青樓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