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無聲告白》讀後感是什麼?

時間 2021-05-30 11:03:59

1樓:melon和7號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小學課堂上老師問我們,你長大後想幹什麼?我的回答是,我想成為一名老師。我看到老師開心的笑了,而且她一定會問為什麼?

她會想知道一名老師怎樣吸引了孩子,成為孩子們的夢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下週的家長會上,她會告訴我母親,你的孩子喜歡當老師。我母親同樣會開心的笑。

但是多年後,我就已經忘了我自己的答案是什麼?「老師」之前的答案是什麼呢?我當時的心跡已經模糊。

以至於我現在問自己,你想做什麼?我不知道答案,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是我想要的?我不知道。

這很痛苦。這也造成了我在選擇大學專業時的迷茫。(不僅如此,每次選擇的糾結都有這樣的影子。

)幼年時總是不可避免的想讓他人開心,滿足他們的期待,給出想要的答案。我們一直是這樣被教育的,閱讀的答案是什麼?最好的句子是什麼?

但我真的忘了,我最真實的閱讀感受。我不是說教育不對,只是可惜沒能保留真正的自己。

有時候我特別喜歡出神和發呆,腦子裡在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發現這幾乎是我最幸福的時刻,因為那真的是在做我自己。

也許這是必然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我找到了這句話來安慰自己。

所以我也在想初高中為什麼叛逆?是不是開頭第二句話的實踐呢?(只是心智還不成熟,所以過激。

)也許慢慢長大,我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找到自己。這是以自己為賭注的嘗試,沒人會輸,沒人會贏,我們最終獲得不一樣的體驗,僅此而已。一切只關乎於你自己。

2樓:大腦袋

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麼艱難,如此被愛是多麼令人窒息。

3樓:袁愛程

如果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能努力的培養他成為自己想象中的樣子,一定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不要讓下一代為自己買單。在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愛上一定要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要自信,但不要只是要面子。

要敢於放棄或得到一些什麼,但千萬不要後悔。請努力的選擇自己的每一步,堅定而勇敢的做真正的自己。

就像書封面的那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加油,共勉。

4樓:楊夕

讀完這本書,分了好幾天,每一天都是懷著不同的心情,特別是作者將書中的章節把過去和現在的故事交插敘述。

一開始,以主人公莉迪亞死亡為開端展開了一段混血家庭的生活故事,雖然講的只是十多年的故事,但我彷彿走完了一生,現在想想意猶未盡啊。

華裔父親和存正血統的美中國人,乙個生活在異國他鄉的底層的小夥子,從小就備受周圍人的爭議和排斥,養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另乙個是從小就想要與人不同,與男性作鬥爭的倔強丫頭,兩個人就這樣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好上了,走上了婚姻的殿堂,儘管他是哈佛博士,乙個終生教授,有著足夠賺錢的能力,卻並沒有得到她母親的祝福,那又能怎樣,她是乙個有著自己的夢想的女人,她知道她想要的是什麼。最終他們有了三顆愛的結晶,而老二也就是莉迪亞成為了家庭的中心,父母夢想的載體,乙個被父親渴望著成為社群的明星,被母親渴望著成為醫學家,物理學家看起來全是男性應該擔任的職務。

那麼可憐的莉迪亞當然並不喜歡,只能假裝自己喜歡,她會感嘆為什麼是我?每天都要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活在父母的安排下,活在父母的恐懼下,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了,最終一步報廢,把自己不能成為寄託者的事實全部顯現出來,最終來到湖邊把所有的不願全部訴出,最終不幸把生命交給了湖底!!!

5樓:夢之巔

讀完這本書,讓人覺得心疼,也引起了自己的一些共鳴。原生家庭的環境對乙個還未形成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孩子影響有多大?甚至於當你已經長大,已經懂得明辨是非,已經有力量去抵擋那些你不想要卻一直無力改變的東西時,你還是在曾經的陰影裡不斷的擺脫卻發現自己原來一直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一直沒有自己,一直活在曾經的陰影之下。

小時候,我們還什麼都不懂,我們唯一認識唯一熟悉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再來我們的兄弟姐妹,父母對於我們來說是乙個神聖的存在,愛護我們、呵護我們、教育我們,陪伴我們成長,在我們前半段生命裡扮演著最最重要的角色。他們的一句誇獎會讓你開心很久,一句輕微的批評也會讓你難過很久,你在父母的批評,打罵,誇獎中知道什麼是父母喜歡的,什麼是父母不喜歡的,什麼是你應該做的,什麼是你不應該做的,你很聰明總想得到誇獎,想要父母的關注,想要父母的擁抱,所以你總會選擇去做那些能讓父母開心,能被誇獎的事,只是這樣做就能夠獲得自己一直想要的愛,這實在太容易了,只要這樣做就不會受到批評這實在太容易了,我會做好,會做讓父母驕傲的孩子!可是慢慢的要求越來越多,期望越來越高,曾經以為的很好討好,現在發現自己即便很努力還是會讓父母失望,已經習慣了誇獎,揹負父母對自己的期望的自己,已經早就為了父母的喜歡放棄自己的喜歡的自己,發現即便放棄自己來迎合父母也無法達到他們的要求了。

那麼多的關注,那麼多所謂的愛,那麼多的期望與讚許,讓你喘不過氣來,你一直為了父母活著,一直為了愛他們所以做乙個乖乖女,也許你不想這樣,你想要隨心所欲,想要活得曬脫,想要做個大俠而非做乙個逆來順受的丫鬟,你想要做自己,想要活得真實,可是現實卻讓你埋藏那個真實的你,那個想要成為的你,在一條他人眼裡最適合你的路上越走越遠,只有你自己知道如同行屍走肉般,滿足所有人的視覺效果,卻唯獨滿足不了自己的內心。在外人看來你是所有人的模範,你是別人眼中的父母的驕傲,所有人都覺得你的前途似錦,道路光明,卻不知道你的眼前一片黑暗,而你承受著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孤獨,只有你一人站在懸崖邊上,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父母們總是覺得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生的自己還能不知道嗎?

是的,你不知道,你所看到的只是一種表象,只是因為孩子太聰明而給你營造的一種假象,要我說也許有的時候最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在小的時候總是不斷的打罵抑制孩子的種種天性-叛逆,愛玩,慢慢的覺得他們活成了自己想要他們成為的樣子,只是因為他們把那一部分壓抑了,呈現出完美的一面,讓你誤以為完美。我多麼心疼那些孩子,乙個人的性格就是這樣的環境中養成的吧,當你抱怨自己的孩子懦弱、畏畏縮縮、膽怯、內向傻氣的時候,請不要忘記在這一切都是你給的,這是你曾經不知不覺中給予他的,也許長大後他也在竭力拜託這樣的自己,可是改變20年一直養成的性格並不容易。

莉迪亞、內斯、漢娜就是這樣養成的,莉迪亞吸引了父母的全部關注,承載了父母的全部希望,而內斯和漢娜卻完全被忽視了,愛讓莉迪亞喘不過氣來,卻讓內斯和漢娜羨慕不已,莉迪亞在這樣家中偽裝自己活著,強作歡笑,勉強答應,所有人都不了解她,只有內斯知道莉迪亞不想要,莉迪亞很難過,有時候他也會偷偷的慶幸自己由於有莉迪亞而獲得了自由,可以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莉迪亞和漢娜不那麼親切,卻很依賴內斯,那是她唯一可以依賴,能夠理解她的痛苦的人啊,她告訴漢娜永遠不要違背自己的心意去做任何事,不要違背自己去要取悅任何人,自己已經深陷泥潭了,希望漢娜不要掉下來。那麼無奈,那麼傷感!家,應該是一座港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帶著面具生活,因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裡,不得不適當的偽裝自己,但當在外面偽裝累了,可以回家脫下面具,這不就是家的意義嗎?

如果在家中還不能夠做真實的自己,還不能大聲哭泣,大聲說我不要,我不喜歡,我就是要這樣,我就是這樣的人,那麼家還有什麼意義!!!

6樓:

無聲告白,本書講述了乙個多年維持著微妙平衡關係的家庭。父親是一名美籍華裔,從小遭遇著他人異樣的眼光與評價,在他心裡,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融入群體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母親則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美中國人,金髮碧眼,女權主義,認為女性一生的理想與價值絕不是柴公尺油鹽醬醋茶。但是,不幸的是,父母兩人的人生願望都沒有能依靠自己而實現,於是二人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加諸在大女兒身上。

女兒因為幼年母親離家出走的事情,敏感且脆弱,她為了維持家庭微妙脆弱的平衡氛圍,始終選擇隱忍壓抑服從父母的支配,但是問題在於,女兒的醒悟是通過自殺來完成和實現的,與其說是醒悟,倒不如說是絕望。儘管這種行為,讓家人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打破了這種糟糕的平衡狀態,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如書中最開始所言「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但是我絕不認同,找到真正的自己是通過喝一碗孟婆湯重生。

7樓:雨落舟舟

那些無法言喻的恐懼

一家五口的溫馨平靜生活。男主人事業有成,女主人賢惠持家,三個孩子優秀而可愛。

多麼完美。

完美,其實是個很可怕的字眼,不是嗎?正如同絕對光滑的平面不存在一樣,這世界如此之多的摩擦與阻力,如何能容納任何乙個完美?完美,注定只能是個假象。

並且,事實上,往往總是越不堪的事實,越努力去維持這樣的假象。

而這個故事的假象,是隱藏在故事中每個人平靜之下的恐懼。對於男主人來說,恐懼是把他當成異類或好奇或惡意的目光,是身為黃種人難以融入環境的不安全感。對於女主人來說,恐懼是無力的看著自己成為曾經最抗拒的那種人,是被現實一下下撕碎夢想的絕望。

對於哥哥來說,恐懼是自己的成績得不到家人的關注,自己的夢想被輕易的質疑和否定。對於大女兒來說,恐懼是害怕家庭再次失去平衡而分崩離析,是不堪重負於父母的期許厚望。對於小女兒來說,恐懼是家人對自己的習慣性忽視,是渴求溫暖時被冷漠的拒絕。

你看,誠如那句鋒利的剖白一樣:"生活是一襲華麗的袍子,而內裡爬滿了蝨子。"

當乙個小小的家庭裡,每個人都有這般那般的恐懼之時,而這恐懼又無法言明,那麼,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無聲告白,是什麼讓大家都失了聲?每個人都像烏龜一樣,縮在自己的殼裡。任憑負重一點點把自己壓垮。

其實,人真的是社會性動物呀。

男主人始終被自己的東方長相所折磨。是這不一樣的樣貌,讓他經受一次又一次種族歧視,讓他的受欺凌的怯懦童年形象成為隱痛,讓他無比渴望融入環境,"和別人一樣"。但他能告訴別人,如此自信又成功的教授,其實自卑又怯懦?

女主人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是可以擺脫性別帶來的枷鎖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但她如何能拋棄照顧丈夫和孩子們的責任和義務,成為那個被社會指責的拋家棄子的女人?

大兒子內心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渴望自己的成績和夢想能得到肯定和支援。但作為乙個哥哥,他怎麼能告訴別人,其實自己一直都嫉妒妹妹?而那"不切實際"的夢想,更是只能被自己深藏。

大女兒的夢想從不是成為醫生,她也並非是個天才,她也沒有什麼朋友。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父母高興,希望這個家可以完好的執行下去。但她無法向父母袒露實情。

她承受不來父母失望的神情和沉重的嘆息。

小女兒總是默默地自覺的躲在角落裡不聲不響。她渴望愛,渴望擁抱和親吻。但她看到了家裡每個人都已不堪重負,所有的渴望,都在"要懂事"的自覺下,被默默壓抑了。

哦,還有那個鄰居家的混小子傑克,他的愛那麼溫柔綿長,卻只能深埋在心底,故意與愛的人作對交惡以掩蓋。誰叫他偏偏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愛上了同性。

故事的結尾,是坦誠的表達自我,讓所有人逐漸卸下了負擔。可坦誠,曾幾何時是那麼艱難。將真正的不完美的自己,展現給自己看,給別人看,好艱難。

成為自己太辛苦。

但是,不能成為自己令人絕望。

是掙扎著,痛苦的一步步攀往光明,還是溫水煮青蛙一般,被動的滑向絕望的深淵?

其實這不是乙個艱難的選擇題。

畢竟,生活不應該懼怕痛苦。是痛苦,賦予了生活更多的意義。而沒了自我,也就沒了生活。

《邊城》大家讀後感是什麼?

庭樹 翠翠的母親苗族人,是少數民族,而他的父親當時是綠營的兵,極大極大的概率是漢族人。當時通婚的概率極小,加上翠翠的母親未婚先孕在那個年代會被別人指指點點,名聲掃地。所以兩個人才想去私奔?因為私奔要放下軍人的榮譽和責任,又要離開孤獨的父親,最後要決定一起服毒自殺?以上全是個人猜測,當不得真 按照沈老...

你讀書後寫過讀後感嗎?

None 遙遠的向日葵地 書評 縱然處境維谷,也要將生命活成一首詩 如賽虎,醜醜和笨笨的的歡快 如播種時倔強的希望 如尋得兩根直木的歡喜 對生命熱衷且熱愛,對未來擔憂不懼怕 有如水渠初通時的明朗與歡快 亦會當土地化為鹽地的沉寂與孤獨 生活的道理母親都懂,生活的苦澀母親都在抗,但她亦將生活寫成了詩篇。...

讀馮唐《成事》你有什麼讀後感?

菲老師 讀這本書之前,我沒有讀過一本馮唐書的作品,因為覺得那些個裡面充滿了男性荷爾蒙,滿腦子都是女人,X,還有幻想。後來看介紹知道他是婦產科畢業的,也難怪人家那麼大方 赤裸裸 地表達Yu望。在充滿了虛偽的世界,能真實地表達 想法 也是一件讓人暢快的事啊!曾國藩是我偶像。這本書是打著曾國藩的旗號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