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和德文所寫成的著作(如哲學類),讀中譯本好還是英譯本好?

時間 2021-05-30 10:18:22

1樓:

詞彙層面我就不說了,不消說英語更接近(尤其是和法語很接近)。但中文詞彙翻譯的信達雅也是可能的。最大的困難是在句子層面。

不管是法語還是德語哲學,乙個句子三四行,再誇張點像康德七八行都是家常便飯。中文奇葩的主謂賓+把所有修飾語都放前面的結構就造成了直譯這種句子是沒法讀的。漢語沒法像英語法語那樣狂甩介詞短語和各種從句,也沒法像韓語日語那樣堆一堆小句和修飾語在名詞前面,所以在我大部分閱讀體驗中,漢譯的哲學基本上是最不好讀的。

2樓:「已登出」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英語、德語、法語都有不少來自拉丁語的單詞,因此相當一部分哲學術語在這三種語言裡是基本相同的,這樣英譯本就很可能會比漢譯本更加準確。但是這也不一定。比如representation在法語裡的意思是「展現」,而在英語中除了「展現」,還可以被理解為「再現」,所以英美有學者主張用presentation替代representation。

但是,有些英譯本,尤其是早期的英譯本,可能會翻譯得很糟糕。比如王國維當年研究叔本華所用的《意志及觀念之世界》是霍爾丹和康蒲的英譯本,這個譯本就有很多錯誤,不如後來石衝白翻譯的漢譯本。

但我還是傾向於讀英譯本。因為很多哲學名著時至今日都有了多種英譯本,新的英譯本,尤其是被認為是權威的英譯本,往往都已經翻譯得很完善了。

3樓:StarBIRD

首先吧。。。你應該先找一本英譯本讀讀看

「如果英譯本比中譯本好的話,會不會對英文水平的要求很高?」 這樣的問題只能你自己回答,讀讀就知道了

個人感覺英譯本會好一點。不單單是翻譯質量和準確性的問題,漢語裡讀那種長句子太吃力了,絕大多數時候我感覺自己讀不懂(羞愧)

4樓:磊磊

我覺得沒關係吧,大部分國外的重要書都是一本書圍繞乙個結論在那裡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巴,你只要知道結論就好了,其他,管他呢。

其實我想說的是,這麼多重要的書籍,與其深究,不如全部懂點皮毛。

5樓:siqi chen

這類書先不說原著版本好抑或英譯本好還是中譯本對語言理解能力跟邏輯能力都是乙個極高的要求

樓主的英文水平要是沒有達到閱讀英文文學的水平那還是看中文版吧

6樓:

大多數英譯本確實比中譯本要好。

對英語的要求高,但沒有那麼高,是一般人努力就能達到的程度。開頭困難,堅持就好。

中英對照起來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有時候你會發現譯者有時候也很無奈,

排名第一的答案不好。

學習方法個人都不同,有的人難以適應英語的思考方式,有的人對字詞很敏感,需要逐字逐句。

但還是推薦英譯本+努力+反覆讀+網上查資料。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

7樓:曲曉峰

其實還是原文好一點吧?

隨便做過一點翻譯的,都知道這活多折磨人。

每次看翻譯的文章的時候,想想自己翻譯死掉那些腦細胞就不禁讚嘆這些翻譯的意志力。

想來,都能用英語讀大部頭了,學學法語或者德語的閱讀,也就是半年到一年的事吧。尤其如果只限於某一專業,而不是人文類表達異常豐富的,基本應該是穩穩當當的。

8樓:Samonwise

絕對讀英譯。

德法哲學書,能讀原文當然讀原文,不能則也有非常多優秀的英譯本可供選擇。

英譯文的優勢如下:

1. 術語。西語互譯術語基本保持原樣,有改動也往往直接括號內給出原文。

西語寫作的哲學著作大多數抽象名詞都有著相同的希臘或拉丁詞根,所以在不同語言(即便跨了語族如德英和法)中也能辨認出來。另外幾個世紀來,哲學在西方的專業化已經形成了一套成體系的術語系統,漢譯本則相對晚近才出現,術語體系仍沒有很好統一。

2. 語言本身的邏輯性。德英法等西文本身的語法體系造成了很多哲學表述幾乎不可譯。長句子條分縷析、結構邏輯環環相扣。漢語重短句、多綜合、少分析,並不適合表述許多特殊的概念。

3. 資料和註解。參考文獻、相關註解,現在雖然許多漢譯本也在做越來越多的努力,但是如果想在哲學領域有些專業造詣,還是應該盡早沉入整體的西學話語體系中去。

另外,憑自己的閱讀經驗來說,英法德語言的哲學著作,對詞彙量本身要求不高,遠不如其他人文學科如藝術史、文學等學科專業文獻要求的詞彙量高。第一次在研討課上讀萊布尼茨的法語著作和德文譯文時覺得整個世界都明朗了。這是之前讀任何中譯本都不曾有過的。

讀好的哲學著作,時常如讀講解清晰的數學證明題,前後連貫,邏輯清晰。

並不是說現代漢語無法完成這種任務。只是現在很好地完成了這指標的漢譯本尚不多,且差譯本太多,良莠不齊,容易浪費時間。

如果對自己的外文閱讀能力不自信,建議可以從語言哲學、分析哲學傳統的英文文字讀起。尤其對數理邏輯紮實的人而言。讀起來可謂妙不可言。

9樓:

我的教授對我說:「小夥子好好學習,將來爭取把德文的原著直接翻譯到中文去。」

所以題主你忽略了一點,很多中譯本是從英譯轉譯的,比如最近在搞的乙個翻譯哈貝馬斯的專案,半路被那位教授叫停了,因為發現那些人用的是乙個很糟糕的英譯本……

10樓:

看中譯本時的那種痛苦,在看英譯本時會消減很多。

西哲是非常講究邏輯嚴密性的,思維方式體現於語言,就是它們的語言也是一環套一環,乙個邏輯單元套另乙個邏輯單元,那種思維方式翻譯成中文很彆扭,但是為了追求準確性,好多翻譯者就不得不按照西方人的那種連環套思維,把原文的整句割裂,把中心詞提出來,然後把限定語加上去(比如:如此我們就有了這樣一種認知,概念,即。。。然後一長串限定語),這其實也是在模仿西方人的思維迴路,也算是對讀者的暗示吧。

我自己讀英譯本的時候就是用的這個辦法。把原文整句割裂,乙個單元乙個單元分析,弄清單元內部關係,以及單元之間的關係。

很多中譯本在語句結構上的把握已經在向西方思維靠攏了,但是看起來很不適,因為中文不是這麼講的,並且難免會有偏差。基於此,看英譯本,法德英語言的邏輯關係句法語法各種類似,舒服一些。

這是從巨集觀一點的角度來看。

稍微微觀一點,摳詞的話,中譯本的劣勢就更明顯了。

漢語詞彙和西方語言詞彙之間的對應程度肯定不如它們內部各親戚間的程度高,那種絲絲入扣一一對應的就更少。

西方各語言間許多造詞邏輯都是類似的。因為可能詞源相同,文化經驗類似。

比如德語Erscheinung(現象),與scheinen有關,原意體現從暗到明的這一動作,英文phenomenon,希臘語詞源,phaino-意為schining,跟scheinen是恰好對應的。漢語同譯為現象,這種從暗到明的暗示意可能不那麼直觀了。

但不是看了英譯本就萬事大吉了,各民族思維和經驗又各有差異,所以有些概念也是沒有辦法對應和譯介的,或者說即便可以譯介,其精微之處也難免有出入。但是由於它們都是表音文字,所以要麼借助於transliteration and transcription,要麼直接拿過來成為自己語言一部分。

德語Vorstellung,知覺物心理再現(乍看中文的話真的不知所云),這個哲學概念是直接借到英語中來的。德語本身的造詞邏輯就是簡單直觀,從直觀到抽象,進行衍生,所以就算望文生義,看它詞形也可以看出一點點端倪,幫助理解。

Uebermensch,英語中有借過來直接用,當然也有對應的superman和overman,直接用德語在缺少context的時候可以避開歧義。

上述情形懂原語就免了很多麻煩了。

英語水平?都是要看文獻的人了,不應該糾結這個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樓:冰法貓咪

我不是哲學專業的,而且學渣,可能說的不對。

你什麼語最擅長就用什麼語先讀,比如,從漢語開始,再從第一外語開始讀,真正熟悉內容才能對比出不同。另外按照我們老師的說法,讀原文其實就指的作者創作時所用語言,這個版本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做深入研究,原文研讀也是必不可少。我認識幾個比較文學的學生,他們都是五個語種交叉使用,而且很多都是不同語系,給跪。

咱就量力而行,慢慢來吧,從自己能做到的做起就好了別有壓力!樓主加油!!!!

古菌和細菌的魔法文明會是什麼樣子?

湯川 1957年7月,美國內華達州的一次地下核試驗 編號PASCAL A 1 由於當量錯誤,原本計畫1 2磅,實際當量55噸,2 導致出現了一些列的意外,其中包含將地下試驗場上的井蓋崩飛。地面噴出了乙個藍色的火柱,井蓋可能被加速到了光速的萬分之一,但很可能沒有飛出地球。如果井蓋飛出了地球,井蓋上原本...

同是以仁義道德文明,劉備和宋江的差異在哪?

阿爾托莉雅的呆毛 曹操用徐庶母親要挾徐庶,劉備不忍徐母遭曹操毒手,給徐庶乙個不孝的罵名,於是忍痛放棄了徐庶。宋江為了盧俊義入夥可以聽吳用的計策讓盧俊義害他家破人亡。乙個是心懷天下的劉皇叔,乙個是兄弟一二三四五的宋公明,理想不同,經歷不同,格局不同,評價不同。 花落人斷腸 首先,請不要拿劉備和宋江一起...

著作權和版權的區別是什麼?

你好忒彌斯 2.著作權是作者權體系的叫法,代表國家是德國和法國。3.中國的 著作權法 從根兒上說是借鑑了日本,而日本借鑑了德國,所以我們在法律法規上使用用 著作權 一詞。 在出版社的遊說下,英國又在1709年頒布了 安娜女王法 規定 著作權人及其受讓人,自該書籍首次發行之日其算,應享有印刷 重印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