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入聲字發生了哪些變化?有什麼歷史原因?

時間 2021-05-30 09:40:02

1樓:小熊叔叔

新湘語長沙話的入聲字無塞尾,只是自成一調。有些入聲字也轉化到其他聲調,比如 「玉」 變為去聲。「賊」 變為平聲(老派還是讀如 「則」)。

補充:有猜測說長沙話入聲是外來方言入侵的結果。好像老湘語是沒有入聲的。

2樓:小伢兒木佬佬

老派蘇州

「告」讀陰去。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官化了,「酷」到還是入聲。「億」讀舒聲貌似周邊地區也不常見,歷史估計也不長

老讀書音「讀」有舒聲的「dou」,還好後來中年人用普通話對應讀音的方式,給他改回了doh

新派的讀音很多是普通話對應過來的(除常用字),所以有些字入轉舒,如「谷」「鹿」;有些字舒轉入,如「課」「賀」。「酷」字由於受英文cool的影響,也變成了舒聲。

還有杭州話裡的「沒」,表示「沒有」時讀舒聲,「淹沒」時讀入聲。原因是受官話影響。

3樓:莆仙鄉音社

閩語莆仙話

-p -t -k已經全部合流為-,原本喉塞音(白讀層)的位置讓位給了文讀層,白讀層大量退化為舒聲。

例子如:

【麥】 文 /p/ 白/pa/

【藥】文 /y/ 白/ieu/

【折】文 // 白/i/

在一百多年前教會羅馬字撰寫的《創世紀》中,陽入白讀仍然擁有聲門塞音,如「著」表記為dauh(今音/tieu/)。而陰入白讀則表現為舒聲,如「隔」 gā,所以陽入白讀是在這一百多年間舒化的,陰入白讀舒化的年代還要早,文讀在當時仍是喉塞音。

入聲消失也沒有特別的原因,很正常的語音演變,朝著越發「簡單」的方向發展,各地有入聲的方言如果不消亡,一直發展下去必定會出現這種弱化現象,大部分官話、湘語,一部分閩語等走在前頭(全部舒化),一部分官話、閩語、吳語等處在發展中(喉塞音),一部分閩語、粵語等也出現韻尾合流的地區,這是入聲開始弱化的跡象。

具體的弱化過程,可參看此題。

入聲是如何逐漸消失的?

4樓:Vincent Yeung

粵北韶關一帶的廣府片方言島,入聲韻尾出現了混讀的情況。如一些入聲字在不同母語者口音中可以同時出現p/t/k自由變讀,或只剩下t/k兩尾但並不系統對立的情況,不同韻部的演變趨勢也不一致,是比較典型的多方言接觸後互相影響的結果。

以下資料來自馮國強《韶關市區粵語語音變異研究》,電子書截圖,畫質不佳:

母語遷移現象對當地粵語入聲字的變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韶關本地的客家話中,入聲韻尾沒有-p,因此在客家方言家庭的後代改說粵語後,入聲字也完全不存在-p尾。

而一些入聲字韻尾會出現自由變讀的情況,也是受當地客家話的影響。

另一方面,地望語言的干擾也是一大因素。韶關與原廣府地區的聯絡依然非常密切。當韶關粵語使用者受到入聲韻尾整齊對立的廣州話輻射時,會受其影響在入聲字發音上「矯枉過正」,進而加劇了當地粵語入聲韻尾混亂的局面。

在入聲尾三分的方言裡,由舒聲促化成入聲的字是怎麼決定用哪個入聲尾的?有規律可循嗎?

否定詞 不 莫 中古讀入聲 可能都是從舒聲而來。不 古音 甫鳩 反 中古韻書與音鉒猶存此讀。而 莫 本來就是 無 鄭張羊芳 上古音系 提出了特殊音變公式。中國當代語言學 上古音系 鄭張尚芳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新版中無復修訂。我相信 的 來自 者 因此不取第三例。而 似乎也不能證...

各方言入聲字在唱歌的時候都會發生怎樣的語音變化呢?

Jozy 粵語歌唱到入音跟英語一樣,唱到那種拖得地方,把前面母音拖滿,收尾在做嘴型。正常節奏就該怎麼發就怎麼發,聽起來也不奇怪,只是不懂入音的人他根本聽不出來。 萱叔寶 崑曲入聲的處理,說起來是保留入聲,其實並做不到。只有那些本來就乙個工尺的字,能完美表現入聲短促 一出即斷的特徵,算是地道的入聲 大...

粵語的單詞有哪些都是入聲字?

Violeta呀 粵語入聲字按音序排列 B 59 P 26 帕匹雹璞樸卜僕撲瀑濮蹼拍迫僻癖闢霹魄粕箔癤批撇霹劈甓 M 37 木目牧沐沒歿汨末抹秣茉穆睦苜蔑邈密蜜泌汨幕漠膜摸莫寞滅麥脈貊陌驀冪覓冒墨默 F 37 發法乏伐筏閥垡罰佛拂怫沸弗茀紼艴紱黻韍祓福蝠幅輻副服茯菔腹復愎覆馥蝮匐袱伏 D 56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