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蘇軾為何偏愛此句?

時間 2021-05-06 00:44:44

1樓:斯人若彩虹

秦觀死後,蘇軾把末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改成: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

二人同受北宋新舊黨爭波及株連政治失意一貶再貶情之共通。

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

現實是如此冰冷殘酷,郴江也自流下瀟湘,命運捉弄,人之奈何?

少於蘇軾的秦觀沒有蘇軾的闊達。

生世浮沉雨打萍,雖人生如蓬草隨風四散,但也要向蘇軾學習扎根每一塊土壤開出最美的花!

2樓:一江

這是一種歷經人生風雨之後所得的無可奈何。

郴江繞郴山而流,相互映襯,本是絕美。但萬千流水總會流下瀟湘去,你無法移山斷水,你影響不得,改變不得。

你問這流水為誰?群山為誰?

流水不為誰,群山也不為誰。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美景,都是極好極好的,但你終歸留不住。你沒做錯什麼,也無需去怨因果,天理如此,天道無情。

蘇軾一生,為官則造福一方,被貶則怡然自得。他參悟儒道兩派,外儒內庄,想必是早早看透了此間道理。可這兩句詩問盡天下人之所問,道盡天下人之所怨,蘇軾深習老莊,為己可能別無所求,但他畢竟起於儒家,怎可不為天下人之大悲而起惻隱之心?

「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3樓:浪子無歸

本來一般人所常用的悼念賢才之語,原是「百身莫贖」,而此一傳聞之故實,乃曰「萬人何贖」,也足可見此二句的感人之深,以及對秦觀的悼念之切了。

至於此二句詞之感人者何在,則私意以為:

我們先看看第一層寫實的意義:

接下來看一下第二層象喻之意義言之:

因此無情之郴水郴山乃頓時化為有情,而使得郴水竟然流出郴山且直下瀟湘不返的造物之天地,乃成為冷酷無情矣。

於此題主如果一念秦觀的《自作輓詞》中的「奇禍一朝作,飄零至於斯」的話,我們就可以體會出,他對於離開郴山一去不返的郴江江水,曾經注入了多少他自己的離鄉遠謫的長恨了。而所謂「為誰流下」者,則正是秦觀自己對於無情之天地,乃竟使「奇禍一朝作」的深悲極怨的究詰。所以像這種深隱幽微,而又苦怨無理的情意,原是極難以理解去解說和欣賞的。

因此在王觀堂先生的《人間詞話》中,雖然也讚美秦觀這一首《踏莎行》詞,謂其詞境「淒厲」,但是觀堂先生所稱讚美者,只是前半闋結尾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兩句,而卻認為蘇軾之欣賞此詞後半闋結尾的這兩句詞是「猶為皮相」。

其原因在我看來,我以為就正由於在這首詞中,實在只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是從現實之景物,正面敘寫其貶謫之情境,而其他諸句,則多為象喻或用典之語,這與觀堂先生平時所主張的「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欣賞標準,當然不堪相合,何況此詞末二句,又寫的如此隱曲而無理,因之觀堂先生對於蘇軾之欣賞此兩句詞的心情,乃不能完全理解,所以乃謂之為「皮相」。

而蘇軾之所以欣賞此兩句詞,則很可能是因為蘇軾也是乙個親身經歷了遠貶遷謫之苦的人,所以儘管此二句詞寫的隱曲而且無理,蘇軾讀之卻自然引起了一種直覺的感動。

所以這就是我對於題主所提出來的問題作的回答。

4樓:他和她

我覺得理解有三:

第一:郴江明明繞著郴山的,為什麼要離開,隱喻自己明明在帝王身邊,為什麼要被貶到這裡。

第二:郴江都耐不住這郴山的寂寞,選擇了離開,而我卻沒有自由,只能空守郴山。

第三:秦觀思念長沙歌女,他的心跟著郴江飛到了長沙。(秦少游發郴州,反顧有所屬。)

如何賞析《駱駝祥子》

俗世奇人 祥子還有夢想,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時候,活得一塌糊塗,現實環境給了他乙個又乙個大嘴巴子,徵用他的車,搶走他的錢,自己偷偷喜歡的姑娘也上吊了。當祥子失去他的夢想變得像個大人一樣了,反而活得有了點人樣,這實在是諷刺。看 被嫌棄的祥子的一生 的時候時常感嘆 這寫的不踏馬就是我嗎?老舍先生你又在指桑罵...

如何賞析攝影作品

視界 攝影的沉默。這是與電影及電視所不同的 攝影的最為寶貴的特性之一。攝影分很多,風光 人文 紀實 創意 純粹的記錄.可以說生活處處是攝影,如果再給你的攝影作品附靈魂,讓它有故事,那其實就沒有乙個鑑賞標準。因為,這時候,鏡頭下的人 光 故事.其實都消失了。因此說攝影是一件孤獨的事,不止在於表象。但這...

如何賞析顧城的詩?

捉住一顆星星 用心感受,不要嘗試理解他的感受,要理解自己的感受。下面放兩首詩。生日 因為生日 我得到了乙個彩色的錢夾 我沒有錢 也不喜歡那些乏味的分幣 我跑到那個古怪的大土堆後 去看那些愛我的小花 我說,我有乙個倉庫了 可以用來貯存花籽 錢夾裡真的裝滿了花籽 有的黑亮 黑亮 像奇怪的小眼睛 我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