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加入交響樂的京劇伴奏?

時間 2021-05-11 22:00:23

1樓:河野

我覺得加的好絕對是加分項。

《赤壁》中舌戰群儒的片段,在流水板的後三個字的地方加入了交響樂。整段立即變得氣勢恢巨集,也更凸顯辯論的激烈。東吳臣對聯盟提議的不屑和諸葛亮對劉備的敬崇,必勝的信心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這是一把京胡做不到的。

如果乙個現代元素的加入能夠讓京劇變得更好,那為什麼不能接受呢?

2樓:蒼松傲雪

大概十五年前,尚長榮先生在CCTV11做客姜昆主持的一檔節目,談及這個問題做了如下回答(非原文,大意確保準確)。

可以加,不能亂加。《打虎上山》沒了圓號,就少了氣勢。可《四郎探母》加上小提琴,就全攪了!

問題來了,現在的交響樂京劇,有多少成了經典?有多少是在「攪」?

3樓:煜熺

不少人認為中國戲曲就像是西方歌劇一樣的,廣義上來說確實可以這樣理解,但是要是說完全等同就有些問題。首先藝術門類就不一樣,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有人覺得中國京劇可以和西方的歌劇融合,因為都是用喉嚨唱,都是在「唱歌」。兩種藝術放在一起,那就是完美的文化交融。但是,戲曲不只是唱,戲曲有四功五法,不僅要看唱也要看身段,看鑼鼓點。

雖然都知道唱的技巧是為了豐富表現人物,但是大部分人的評價標準還是把高音和炫技放在第一位,大家可以留心一下,往往大家說的唱功特別好的歌手都是特別能飆高音的。

其實運用技巧也是歌手表現情感的方式,只不過三流的歌手靠吼,二流的歌手靠唱,一流的歌手是講故事。

歌劇圖蘭朵

從圖蘭朵的穿搭大概可以看到西方歌劇融合中國文化的效果,也是「不倫不類

大多數人都接受了飆高音的人物設定,所以對低吟淺唱,講故事型別的歌手不再追捧,這也造成了歌壇的歌手大都拼命飆高音的現狀,其實這種現狀主要是觀眾的審美問題。

放在歌劇上也是,一說歌劇大家就會想到女高音,男高音,雖然也有男中音,女中音,但是那些不是大眾的菜,要是聽一次歌劇沒有聽到高音,大部分觀眾會覺得自己的票白買了,其實說白了就是正真愛的人少,附庸風雅的多。

我們接受歌劇的時間確實沒那麼長,或者說我們由於現在的流行歌本來就是從歌劇來的,所以也有一些觀眾愛把對流行歌的見解加之到歌劇上。也就造成今天,中國歌劇舞台上能夠做到以情動人的歌者寥寥無幾。

那現在來看看京劇,由於打著東方歌劇的招牌,觀眾繼續把對歌劇的見解放在戲曲上。要是演員的聲音不夠尖,唱的不夠高,就會被認為唱的不好,水平不夠。

但是真正好的旦角的標準,就是聲音要圓潤,要耐聽不吵,要的是享受而不是聽覺刺激。

在享受一點上,古人真是玩到極致了,他們很早就知道藝術要「以情動人」,只要是演員,就要以演人物為標準。古人愛鶯啼婉轉,愛留白的表現方式極大的豐富了戲曲的內涵。不可否認,戲曲的健全和發展,和台下這些觀眾有不少關係。

很多人說戲曲旦角聲音尖細,刺耳朵,那我只能說,是那個演員的問題,去聽聽如今已成角的演員,或者去聽聽老唱片,你絕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歌劇氣聽得是情感。戲曲聽得不僅是情感,還有韻味。聽戲聽韻,一旦知道了什麼是韻味,那估計這輩子都愛聽戲了。

戲曲的韻味分為兩種,一種體現在演員演唱或者念念白時使用的發音技巧,比如控制咽音和腦後音,還有提溜勁、還有注意字頭字尾的發音。就說余叔岩的「雲遮月」嗓音特點,什麼是「雲遮月」?簡單來說就是乍一聽聽不清,但是越聽越想聽。

至於為什麼想要一直聽,就是因為唱得有韻味。我最早聽余叔岩先生的唱段,剛開始時確實聽不下去,但是時間長了,就感覺這個聲音在撩撥你的心,只要聽到這個聲音就感覺自己渾身舒服。余叔岩先生喜愛「提著唱」,比如《搜孤救孤》中的「白虎」一句。

舞蹈還有一種韻味體現在身段上,可以稱為身韻。身韻這個詞在舞蹈上較為多見,古典舞特意分出了乙個身韻派的分支,這個舞種就廣泛的吸收了戲曲的身韻然後融合到了舞蹈中。但是身韻舞到底是舞蹈,還是和真正的戲曲身韻有很大的不同,戲曲的身段講究要圓潤,不能有稜角,也不能出現「過了」的表演,一切表演都要不慍不火才好。

但是舞蹈就不一樣了,舞蹈就是用肢體語言來表演情緒,所以舞蹈的動作往往比較誇張,而且舞蹈也講究要有高潮。如果你愛看舞劇,就可以發現舞劇中總有乙個十分炫技的情節,比如連續的「雲裡前橋」,這個情節就是觀眾鼓掌的時候。戲曲中也有這種高潮,但是大多存在於武戲當中,文戲少見。

歌劇是導演為中心,演員為劇本服務,布景為劇本服務,所以歌劇的布景時常是繁雜的,巨集大的。

京劇交響樂

戲曲是以角為中心,所有一切都是為角服務,布景造的很簡潔,也可以理解為是不讓布景搶角的戲。雖說歌劇和京劇都是為了演人物,但是,完全是不同的藝術體系。

很多人喜歡把歌劇融入到戲曲中,確實很驚豔,獨特的交響樂,巨集大的布景,讓人一看就覺得十分震撼,十分吸引眼球。但是,聽戲要是聽多,懂一些了,就會覺得交響樂過於嘈雜,時常蓋過戲迷想聽的鑼鼓點或者是某一句非常細緻的唱腔。

其實,融合確實有意思,但是還是讓時間證明一切吧,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4樓:

怎麼看/待?多看,溫柔以待。

分享交響京劇《大唐貴妃》的幾個小片段,有白有唱。

《大唐貴妃》第4幕被逐楊府-1

《大唐貴妃》第5幕長生殿上-1

《大唐貴妃》第4幕被逐楊府-2

《大唐貴妃》第4幕被逐楊府-3

《大唐貴妃》第4幕被逐楊府-4

《大唐貴妃》第7幕仙鄉續緣-1

《大唐貴妃》第7幕仙鄉續緣-2

5樓:

本來我挺反對的,成本太大,效果差不多,很難想象劇團樂器行再配上這麼多人,不過聽了些覺得烘托氛圍,比如西施響蹀廊一折,現在的版本都加交響樂

如何看待第九交響樂的魔咒?作曲家的作品編號是否是後人故意為之?

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 1958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1956 57 題主,你對真正的力量一無所知 滑稽 為什麼蕭士達高維契完成第九交響曲後,去世的是史達林,遺體上還披了紅色黨旗?蘇聯 知乎 陳正軒 總體來講也算是乙個比較公認的 超自然 ...

交響樂用五線譜,那麼多樂器怎麼保證,音效的一致性?

椎名幻初 首先吉他並不是交響樂團的標準編制,既然題主問的是整個交響樂,以下僅以標準編制舉例。我搞不清楚的是如果交五響樂隊裡有兩個,或者三個吉他手,只用五線譜的話,他們會不會自己理解不一樣,各編各的曲子,最後彈出來的效果不一樣?還是因為事先他們都商量好了用同一種編曲?或者五線譜確定了,大家編曲是一樣的...

各位怎麼看待京劇流派的失傳?

無名氏 流派的消亡要從流派的創立說起。創立乙個流派的要求是 創始人功力非凡且有所建立,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舉個例子,孟小冬得餘頗正,但自己的東西不多,有前者無後者,故不成派,只能算余派傳人。楊寶森把余派的腔磨的更深,且形成了自己沉鬱悲涼的風格,故楊能創派。流派的特色來自於宗師們的非凡天賦,如譚富英...